巴以冲突,该同情谁?

2012-12-29 00:00:00谢奕秋
南风窗 2012年25期

巴以接受埃及斡旋停火前,哈马斯在加沙地带被以色列狂殴,相当于党卫军的卡桑旅的负责人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被轰毙,上千巴勒斯坦平民遭受池鱼之殃,电视画面中建筑废墟和滚滚浓烟似乎都在诉说以军的霸道。土耳其、埃及、卡塔尔、伊朗、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齐声谴责以色列。在第三世界舆论中,以色列又扮演了一次恶魔的角色,而始作俑者哈马斯却借着妇孺死伤收获了不少同情。

与党高层曾流亡海外多年的“巴解”主流派法塔赫相比,哈马斯更为本土化和草根化,其早年曾被以色列利用来分化法塔赫的支持者,后因频频制造肉弹而与以色列成仇。其高级领导人亚辛、兰提西等,先后被以军“定点清除”。2006年初,哈马斯借巴勒斯坦立法会选举首次公开执政,却在一年后因财政危机被迫与法塔赫等组建联合政府;又隔数月,联合政府因哈马斯拒绝任何军队整编而破裂,哈马斯从此割据加沙。2008年,哈马斯以停火协议过期为由,向以南部发射数百枚火箭弹,招来以军蓄谋已久的大规模报复。

今次以军再展杀机的原委,还是哈马斯(或许还有其他更激进武装派别)不甘寂寞,以对方迟迟不解除对加沙封锁为由,连续几天向以南部扔了超过150枚火箭弹,严重影响以色列人的生产和生活,被以方认为过了界限,需要严惩。

与4年前为期22天的“铸铅行动”相比,这次以色列没有出动地面部队,所造成的对方连带伤亡较小,但以军战机、坦克和战舰向加沙地带哈马斯军事和警察设施开火,杀伤效果明显与对方火箭弹不是一个级别的(以方还开启了“铁穹”拦截系统)。“防卫过当”逐渐成为以方的舆论灾难,连英国人都说,再这样下去欧盟可能支持不了你了。而哈马斯在遭轰炸后仍不收手,头6天里向以境内发射1000多枚火箭弹,甚至打到了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颇让以色列政府下不来台。这样即便哈马斯其后有意求和,以方也故意拖延。

从地缘政治角度,哈马斯时隔4年再度向以色列发难,有其必然性。哈马斯主要依靠伊朗和叙利亚支持,而与毗邻的埃及穆巴拉克政权为敌。如今,尽管因卷入反巴沙尔斗争而与叙当局翻脸,哈马斯却得到了埃及总统穆尔西的道义支持,以及卡塔尔王室的金钱资助。虽然以色列与哈马斯均宣称在这场为期8天的冲突中取胜,但也许,加沙冲突背后真正的赢家是埃及和伊朗。

而从冲突双方内部政治角度,此轮交火似对各自内部强硬派有利。巴勒斯坦方面,在与法塔赫的较量中,哈马斯占了上风,转移了外界对巴民族权力机构“入联申请”及对阿拉法特开棺验尸等新闻的关注。以色列方面,内塔尼亚胡总理在民望尚高的情况下,出其不意地炸死了哈马斯军事组织的头目,也借机演练了日后对伊朗动武的步骤,有利于自己两个月后的连任。

战火纷争,最终受害的都是平民百姓。若论战祸中谁更值得同情,无疑是加沙地带130多万巴勒斯坦人。这里一个母亲平均要带6个孩子,尽管以军空袭民居附近目标前通常会发预警,但还是有一些妇孺因撤离不及而不幸遇难。

而哈马斯固然也是以色列导弹的受害者,但其背后有更复杂的政治经济利益因素,不可简单抱以同情。比如在对待以色列上,在哈马斯看来,以色列全民服兵役“没有平民一说”,侵占巴勒斯坦“国土”的是全体以色列人,故漫天射火箭弹算不上恐怖主义。这种解释,也只有加沙“大监狱”里愁苦的巴勒斯坦人愿意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