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

2012-12-29 00:00:00尚之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6期


  死扛了两个多月,深陷丑闻的德国总统克里斯汀•武尔夫终于扛不住了。
  当地时间2月17日上午11点,他在总统府宣布辞职。此前不到24小时,汉诺威检察院向联邦议院提出申请,以涉嫌以权谋私为由,要求取消武尔夫司法豁免权。这是德国历史上首位在任总统被检察机关要求取消豁免权。
  在这场不断升级的“连环丑闻案”中,一向口碑甚好的武尔夫落得声名狼藉。最令其蒙羞的,恐怕不是即将展开的司法调查和可能的牢狱之灾,而是他辜负了国民期望,沦为一个为人不齿的“道德小人”。
  总统的N宗罪
  武尔夫的麻烦始于去年圣诞节前。
  2011年12月13日,德国发行量最大的小报《图片报》披露,武尔夫2008年10月任下萨克森州州长期间,从富商朋友基尔肯斯妻子那里获得一笔50万欧元低息贷款用于购置房产。2010年2月,在接受下萨克森州州议会质询时,他对这笔贷款只字不提,并否认过去10年中与基尔肯斯相关企业有任何业务往来。一个月后,他以更低利率从斯图加特一家银行获得贷款,提前还清基尔肯斯夫人的私人贷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1月2日,《图片报》再爆猛料,就在贷款丑闻曝光前一天,武尔夫打电话给《图片报》主编凯•迪克曼,试图阻止稿件刊登。他在语音信箱中“愤怒”留言,指责迪克曼“挑起战争”,威胁要与《图片报》所属的明镜出版集团“一刀两断”,并让曝光丑闻的编辑承担法律后果。此后,他又致电明镜首席执行官多普夫讷,希望他对迪克曼施加影响,但遭拒绝。
  “恐吓门”掀起的风浪远远超出“贷款门”。现在的武尔夫一定无比后悔当初逞一时口舌之快而被贴上“践踏新闻自由”的标签。整个新闻界群起攻之,各家媒体纷纷展开调查,竟拔出萝卜带出泥,连环爆出更多丑闻。
  “度假门”:2006年底,下萨克森州给予电影制片商格勒内沃尔德持重股的电影公司四百多万欧元项目担保。几个月后,武尔夫夫妇去叙尔特岛度假,格勒内沃尔德为其垫付酒店住宿费。
  “礼物门”:武尔夫儿子过生日,收到某汽车商赠送的大型玩具车。武尔夫在有总统抬头的信纸上书面表示感谢,并承诺把该汽车商的名字列入他夏季聚会的宾客名单。
  “租车门”:2010年,武尔夫以大众汽车监督董事的身份租用公司一辆小型SUV,租金为售价的1%,低于普通租金的1.5%,一年可省1200欧元。大众称这是所有员工的福利,但武尔夫因身为州长才得以出任董事,如也享用这项福利,难逃“以权谋私”之嫌。
  ……
  一时间,武尔夫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成为“全民公敌”,连一向挺他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觉得很难为其开脱。一名高级保守派官员更是直言,武尔夫应“双膝下跪乞求人们的原谅”。《世界报》的民意调查显示,59%被调查者认为,武尔夫应当辞职。
  昔日的媒体“宠儿”
  事发之前,武尔夫是德国政坛出了名的“好好先生”、“谦谦君子”,仕途顺达,家庭美满。
  他1959年出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奥斯纳布吕克市,1990年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在一家律师行任职。他16岁加入基督教民主联盟,一直是社团活动积极分子,先后担任下萨克森州基民盟少年团和青年团负责人,1984年进入下萨克森州基民盟领导层,不到30岁即成为基民盟4个副主席之一。
  1994年和1998年,他两次作为基民盟候选人竞选下萨克森州州长一职,均铩羽而归,但无人嘲笑他,因为他的对手太强,是时任州长、后来出任德国总理的社会民主党人施罗德。2003年,他第三次向州长宝座发起冲击,终于战胜社民党候选人、现任社民党主席加布里尔,并于2008年连任。
  在国人眼里,他风度翩翩,和蔼亲民,幽默健谈,穿着得体,很有“媒体缘”。自步入政坛以来,他的形象一直“很阳光”,唯有一次涉险,最终也因媒体“手下留情”而欢乐收场。
  那是2007年,他抛弃相濡以沫18载的原配夫人,公然牵手比自己小15岁、同样有家室的公关经理贝蒂娜。一般来说,“红杏出墙”对于政治人物绝对是丑闻,但奇妙的是,“武尔夫和贝蒂娜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新夫人美丽、机智,右臂上有一个很酷的纹身,和武尔夫站在一起,很是“登对”。一个是风生水起的政治明星,一个是独立自信的优雅白领,这样的组合令媒体眼前一亮。它们纷纷收起枪口,转而献上赞美和祝福。
  在这次危机公关中,有一家媒体起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出轨”事发之初,它便发表一系列文章,倾力打造一个“崭新、现代、幸福”的武尔夫形象,称赞他“在私生活中一如在政治上一样冷静稳健”,甚至有些肉麻地感慨:“州长,父亲,情人,丈夫——克里斯汀•武尔夫怎能驾驭得如此完美?”
  当然,武尔夫也没有薄待这家媒体。他多次敞开心扉,为其奉上新鲜、私密、温馨的独家故事,令业内同仁羡慕不已。
  这家媒体就是《图片报》。
  大概是相中了武尔夫良好的“媒体缘”,2010年6月,默克尔钦点他作为总统候选人,接替因对德国驻阿富汗部队发表“不当言论”而辞职的霍斯特•克勒。德国总统没有行政实权,却是国家象征,需要有亲和力,能得媒体“宠爱”,一向温文尔雅、似无野心的武尔夫无疑是绝佳人选。
  经过3轮投票,武尔夫当选联邦德国第10任总统。从此,他的头上又多了一圈光环:德国战后最年轻的总统,年方51岁。
  他“破坏了德国的理想”
  随着丑闻报道愈演愈烈,国外知名媒体也纷纷跟进。作为旁观者,他们觉得武尔夫的那些“污点”充其量只是“小小的越轨”,根本够不上丑闻的“最低门槛”,如此大张旗鼓的声讨,实在有些小题大做。他们甚至有些同情这个可怜的总统,说总统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德国人太疯狂了”。
  可德国人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眼里,总统是国家的象征,理应是一个有“道德洁癖”的圣人,而武尔夫的言行“破坏了德国的理想”。
  众所周知,德国的反腐败规定极为严格。在下萨克森州,一名警察在路上拦截了一辆卡车进行常规检查,因收取司机送的一串葡萄而遭举报,被罚4200欧元。一家游乐场给某学校教师发送免费券,希望他们带学生前来游玩,几名教师使用了免费券,结果也遭重罚。
  而如此严苛的法律规定,正是时任州长武尔夫的杰作。他颁布《防止和打击州政府腐败指引》,严禁政府官员接受免费度假、机票、火车票或优惠贷款。《指引》结尾写道:“树立榜样,用你的行为证明,绝不容忍和支持腐败行为。”他还设立反腐热线,鼓励市民匿名举报。他说:“透明度很重要,可以阻止任何人对州政府施加影响,哪怕是看上去有这种企图。”
  如此“正人君子”,却也干出鸡鸣狗盗之事,连武尔夫最忠实的支持者也逐渐意识到,这个人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有两套价值观,堪称“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的典范。
  《明镜》在线发表一系列文章,直击武尔夫的道德软肋。有文章指出,武尔夫的“每一扇门”看起来都微不足道,但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大丑闻。他热衷利用公职捞取各种免费服务和折扣优惠,说明他贪图小利,胸无大志,是个“小人”,无法担当总统重任。虽然从法律上讲,他目前仍是清白之身,但太多事例证明,他有“腐败的潜质”。有一个“折扣王”总统,是德国的耻辱。
  针对国外媒体“小题大做”的批评,《明镜》辩驳道,我们不是在讨论某个郡议会的后座议员,身为德国最高官员,理应在行为举止、正直勇气、忠诚信任等方面有更高要求。“德国人的期待没有错,总统应该是一个道德模范,为这个道德模范越来越稀缺的世界指明方向”,而武尔夫显然辜负了这种期待,“他的所作所为虽然不足以证明他是个坏人,但肯定是个坏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