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借助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库资料,测算市场集中率(CRn)与赫希曼指数(HHI)指标,研究了1961~2010年世界马匹存栏数量、马肉产量和马肉产值三方面的变化。研究发现,1961~2010年,世界育马产业规模略有降低,从存栏数量和马肉产量角度分析,世界各国育马产业分布越来越集中,但从马肉产值角度分析,育马产业集中度是下降的,育马产业呈现出分化发展的趋向。
【关键词】育马产业 产业规模 产业分布
世界各国现代马产业因为链条长短不同,开发深度不一,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征。其中,育马产业是各国马产业不可或缺的前端产业或环节,其规模与发展影响着后端:马产品加工、马产品制药、乘骑娱乐、马术竞技等产业。本文拟借助世界粮农组织采集的数据,分析1961~2010年世界各国马匹存栏、产肉、肉产值变化,研究世界各国育马产业发展的规模特征。
产业集中度是指某产业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的总和,一般用于测量整个产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本文采用该指标,用以测量各国马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其中的市场单位是各个国家(或地区)。产业集中度越高,说明各国育马产业发展差异性越大,区域分化趋势越明显。本文采用的产业集中度指标为:集中率(CRn)与赫希曼指数(HHI)。其中,集中率CRn表示市场份额前n位的国家(或地区)的占比之和。赫希曼指数(HHI)则为所有国家的市场份额的平方之和乘以10000。CRn指标易于理解,但因只考虑前几位而未考虑整个市场数量,特别在市场单位数量较少时易产生偏误,而赫希曼指数则兼具有数学上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更能反映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一 世界马匹年末存栏量变化
1961~2010年,世界马匹年末存栏量呈略微下降趋势。2010年世界马匹年末存栏量达到5846万匹,相比1961年下降5.96%,总量在近50年的波动变化保持在10%以内。年末存栏量高峰期在20世纪70年代,马匹总量6000万匹以上,80年代缓慢减少,90年代震荡下滑,到2002年达到低谷,年末存栏量仅为5619万匹,之后逐步回升(见图1)。
图1 1961~2010年世界年未马匹存栏量(单位:万匹)
资料来源: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库
尽管世界马匹存栏总量变化不大,但各国存栏调整幅度却不小。其中,美洲、非洲国家存栏增长较快。1961~2010年美洲国家存栏总量增加58%,占世界存栏总量的比例从33.77%上升到56.65%,非洲国家尽管占比不大,但增势不小,1961~2010年,非洲国家存栏总量增加了51%,其他各洲总量均为下降,以欧洲降幅最大,达到72%(见表1)。
表1 1961年与2010年世界马匹存栏数量变化比较(单位:匹)
区域1961年2010年2010年比1961年
存栏量增减百分比
存栏量占比存栏量占比
非洲34939865.62%52866029.04%51.31%
美洲2099410133.77%3311703056.65%57.74%
亚洲1501552524.16%1353283223.15%-9.87%
欧洲2194661935.31%612165810.47%-72.11%
大洋洲7109781.14%3999630.68%-43.74%
合计62161209100%58458085100%-5.96%
资料来源: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库及作者整理计算
从存栏数量上分析,马产业呈现出向个别国家(主要是美洲国家)集中的趋势(见表2)。其中,CR4(前四国马匹年末存栏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之和)由1961年的40.34%增加到2010年的48.16%,上升8个百分点,而CR8、CR10同期上升5个百分点,低于CR4,进一步说明集中主要体现在存栏大国之间。其中,美国、墨西哥、哥伦比亚排位有提升,这三个国家在1961~2010年间,年末存栏量分别增加301%、57%和139%。中国的马匹年末存栏量在世界排位稳定在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以存栏数量测算赫希曼指数(HHI),在1961年、2010年分别为601和711,有增加但低于1000,按美国和欧盟的《并购指南》中的标准,从世界范围观察马产业,其仍属于自由竞争的市场。
表2 1961年与2010年世界马匹存栏集中度对比(单位:匹)
排序国 别1961年排序国 别2010年
存栏量占世界总
量的比例存栏量占世界总
量的比例
1苏联99015.93%1美国95016.25%
2中国65910.59%2中国67911.61%
3巴西4417.09%3墨西哥63510.86%
4阿根廷4186.73%4巴西551-9.43%
5墨西哥4056.51%5阿根廷368-6.30%
6波兰2734.39%6哥伦比亚213-3.64%
7蒙古2504.03%7埃塞俄比亚200-3.41%
8美国2373.81%8蒙古192-3.28%
9法国1732.78%9哈萨克斯坦144-2.46%
10印度1332.13%10俄罗斯137-2.35%
CR440.34%48.16%
CR859.08%64.79%
CR1064.00%69.60%
HHI601711
资料来源: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库及作者整理计算
二 世界马肉的生产规模变化
与年末存栏量的温和变化不同,世界马肉年产量增幅明显。2010年比1961年增长了31.35%。增长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由20世纪80年代的50万吨以下,逐步增长并稳定到70万吨以上(见图2)。
图2 1961~2010年世界马肉年产量
资料来源: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库
分区域观察,除欧洲外,其他各大洲马肉产量均呈现为增长趋势,其中,以亚洲增长最快,2010年比1961增长了323%(见表3)。欧洲马肉产量曾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到2010年已不到五分之一(18.75%),而亚洲成为世界马肉产量最多的区域,比例达到45.64%,其次是美洲,比例为30.14%。
表3 1961年与2010年世界马肉年产量变化比较(单位:吨)
区域1961年2010年2010年比1961年
产肉量增减百分比
产肉量占比产肉量占比
非洲83061.48%139871.90%68%
美洲15207427.18%22151130.14%46%
亚洲7926914.17%33547945.64%323%
欧洲30469054.45%13777518.75%-55%
大洋洲152312.72%262413.57%72%
合计559570100.00%734993100.00%31%
资料来源: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库及作者整理计算
从马肉产量上分析,马产业集中趋势更为明显(见表4)。其中,CR4(前四国马肉产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之和)由1961年的41.26%增加到2010年的55.23%,上升14个百分点,CR8、CR10同期分别上升10个和9个百分点,低于CR4,说明集中主要发生在马肉生产大国之间。到2010年,欧洲国家全部退出马肉生产前十位,中国位列第一,产肉总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达到27.43%。以产肉数量测算赫希曼指数(HHI),在1961年、2010年分别为671和1anZ0HnSuGF+BGeUaQzw5XtEIlKgQS1wGEnPTlLvhfuc=124,集中度的增长快于年末存栏量,并且到2010年超过1000,按美国和欧盟的《并购指南》中的标准,已不属于市场竞争中的安全港,市场存在垄断和寡占因素。
表4 1961年与2010年世界马肉产量集中度比较(单位:吨)
排序国别1961年排序国别2010年
产肉量占世界总
量的比例产肉量占世界总
量的比例
1法国10200018.23%1中国20160027.43%
2意大利462508.27%2墨西哥8320011.32%
3墨西哥429257.67%3哈萨克斯坦731339.95%
4巴西397007.09%4俄罗斯480006.53%
5阿根廷275204.92%5阿根廷298514.06%
6蒙古260004.65%6美国285003.88%
7德国256004.57%7澳大利亚257603.50%
8日本233404.17%8蒙古243883.32%
9中国216003.86%9巴西220002.99%
10比利时169063.02%10吉尔吉斯斯坦215002.93%
CR441.26%55.23%
CR859.57%69.99%
CR1066.45%75.91%
HHI6711124
资料来源: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库及作者整理计算
世界马肉产值变化波动特征与马肉产量相同(见图3)。但数值方向却与产量相反。1961~2009年世界马肉产量增加31.35%,但产值下降14.35%(以2004~2006年不变价,换算为美元计算),这说明马肉的经济产出效益下降。
图3 1961~2009年世界马肉产量和马肉产值(单位:千吨、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库
分区域观察,除欧洲外,其他各大洲马肉产值均呈现为增长趋势,增幅以亚洲最快,2009年比1961增长了75%,但与马肉产量的增幅(326.59%)相比,显然呈现为低经济效益的增长(见表5)。欧洲马肉产值曾经占世界的近三分之二,到2009年缩减为近三分之一(29.19%)。马肉产值分布基本呈现为亚洲、美洲、欧洲三足鼎立的态势。
表5 1961年2010年世界马肉产值变化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区域1961年2010年2009年比1961
年增减百分比
马肉产值占比马肉产值占比马肉产值马肉产量
非洲151.16%161.44%6.67%67.16%
美洲21116.28%34531.08%63.51%48.82%
亚洲22417.28%39235.32%75.00%326.59%
欧洲82763.81%32429.19%-60.82%-53.40%
大洋洲191.47%332.97%73.68%74.51%
合计1296100.00%1110100.00%-14.35%33.48%
资料来源: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库及作者整理计算
从马肉产值上分析,马产业则呈现出分散的发展趋势,(见表6)。其中,CR4(前四国马肉产值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之和)由1961年的57.18%下降到2009年的44.50%,下降12个百分点,而CR8、CR10同期下降6个和4个百分点,低于CR4,说明分散趋势主要发生在马肉产值大国之间。1961年时在世界马肉产值排前十位的国家,到2009年仅剩日本、意大利、墨西哥、波兰和美国,期间出现有5个新秀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中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阿根廷。新秀主要集中在亚洲。
表6 1961~2009年世界马肉产值集中度变化比较
排序国 别1961年排序国 别2009年
马肉产值
(百万美元)占世界总
量的比例马肉产值
(百万美元)占世界总
量的比例
1法国30723.69%1哈萨克斯坦15614.05%
2日本18514.27%2墨西哥13512.16%
3意大利17813.73%3中国1109.91%
4墨西哥715.48%4意大利938.38%
5德国614.71%5美国867.75%
6匈牙利493.78%6俄罗斯676.04%
7波兰453.47%7日本504.50%
8美国443.40%8波兰454.05%
9澳大
利亚393.01%9吉尔吉
斯斯坦443.96%
10巴西393.01%10阿根廷423.78%
CR457.18%44.50%
CR872.53%66.85%
CR1078.55%74.59%
HHI1088712
资料来源: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库及作者整理计算
以马肉产值测算赫希曼指数(HHI),在1961年、2020年分别为1088和712,明显表现出反集中的趋向。
三 结论
1961~2010年间,世界育马产业具有特别的变化特征,总体上马匹养殖数量规模增长不大,马肉产量增长明显,但马肉产值明显下降。马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呈现为谜一样的变化,仅从存栏与产肉角度看,集中度上升,但从更重要的产值角度分析却呈出现市场分散发展的特点。这种集中度变化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育马产业出现升级换代,可能出现重肉、轻肉两种育马业产品模式。“轻肉模式”特别体现在欧洲,原是马肉生产与消费大国,现在马肉生产已大幅度下降,马肉消费还受到爱马人士的抵制,育马产业收入更多地倾向于活马出售,即马匹用途更多是用于马术竟技服务,而不是吃掉。同时,用于食用的马肉生产已向精品化方向发展,马肉单位产值上升,从而拉平国家间的马肉产值差距,结果可能导致世界范围内马肉产量集中度上升而马肉产值集中度下降的现象出现。
第二,育马产业发展可能分化出数量型和质量型两种发展模式。世界各国马产业发展起点与经济环境有所不同,一部分国家马产业更注重马匹质量(赛马球培育)和高级马产品(如生物制品)的生产,而另有一部分国家马肉开发起点低,在经济快速增长中,马肉消费需求急增,出现低开发度下的马肉销售,马肉产量份额增长较快,但单位效益不高,产值份额增长较慢,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中国。2009年,中国马肉产量占世界总量的26.51%,但产值仅占9.91%,差别一倍还多。
第三,育马产业之间的国际分工增强。一些国家喜食马肉,生产少但进口加工量多,出现马肉产量低,但产值高的现象,因此导致产值集中度与产肉量集中度变化趋势出现差异性。
参考文献
[1]汤灵姿、邵丽.中外马产业之探析[J].新疆畜牧业,2009 (3)
[2]芒来.蒙古族马文化与马产业发展之我见[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姚新奎、欧阳文、谭晓海、汤灵姿等.新疆特色马产业探析[J].新疆农业科学,2007(2)
[4]吴克亮、吴常信.马科学研究动态和马业发展[J].畜牧兽医学报,2005(4)
[5]刘少伯、韩国才.中国马业问路“1—4—3工程”[J].中关村,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