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佘太镇概况及本论文的基本思路
大佘太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东北60公里处,北靠查石泰山,南眺乌拉山,西临乌梁素海,东接草原钢城包头。全镇辖地面积940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全镇有水浇耕地14.6万亩,人均水浇地达到4.4亩以上。充分体现出人少地广的特点,机电井656眼和中小型水库两座保障了农牧业生产的水资源需求。2011年的粮食产量为:硬质小麦8000万斤,玉米6000万斤,油葵3000万斤,成为自治区西部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另外,有草牧场80万亩,牲畜存栏数12万头(只)。适合放牧型畜牧业和农牧业结合型畜牧业的发展,有雄厚的资源优势。2011年的畜产品产量分别为:羊皮50000张,羊绒11.5万斤,羊肉150万斤,芦苇6000吨,牛肉45万斤,牛奶1500吨。但是,平均海拔1100米的高原地带和年降雨量只有220毫米的干旱气候及其年蒸发量2500毫米的气候条件成为制约因素,导致大佘太镇的农牧业完全依靠黄河水和地下水来维持它的生产。因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永恒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对于建立从农牧业生产结构内部自发的实际性可持续发展模式,即水资源的稀缺性最为明显的该镇来讲,收入来源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占用水资源的多少,如水浇地的面积等。
本论文设计的是干旱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适应性模式,其基本思路是;第一,调整农牧民的收入结构,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污染。第二,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是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收入增长模式中减少水资源过度依赖型经营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如加快干旱地区适应性较强的养殖业的发展等。
二 农牧民收入结构分析
1.数据整理方法
为了更清楚地表明农牧民的收入结构,本文将农牧户年收入10万元作为标准,首先把农牧户划分为高、低收入两个等级,然后再划分出中高收入与最高收入、中低收入与最低收入四个等级(见表1)。
表1 农牧户总收入结构
收入等级低收入农牧户高收入农牧户
最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
年总收入1~5万元5~10万元10~15万元15万元以上
农牧户所占比例24.14%37.93%27.59%10.34%
资料来源:项目组实地调研数据
根据表1的分类可知,近62%的农牧户年总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范围内,即62%的农牧户的总收入状况处在低收入状态。虽然农牧户年总收入10万元的标准对内蒙古的整体来讲并非很低的收入水平,但是据《内蒙古统计年鉴》和《乌拉特前旗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大佘太镇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为25284.33元,相比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年人均收入29552元来讲,该镇的收入水平还是处于偏低水平。因此,农牧民收入增长模式中追求总量的增加没有太大的意义,更为重要的应是收入结构的调整问题。
2.收入结构分析及其结果
第一,种植业收入仍是当前所有农牧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各收入等级的农牧民收入结构中,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47.36%~66.73%,远高于其他收入来源,总量上讲,种植业收入越多,总收入水平越高。可见种植业收入仍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考虑,干旱地区的种植业水资源的保障(引黄河水或开发地下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就是说,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才是该地区收入增长模式的根本条件(见表2)。第二,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牧户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在各收入等级农牧民的收入结构中的比重各占11.39%、29.97%、20.47、29.97%,除了最低收入群以外工资性收入在其他收入群的收入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较为均衡。可见打工等非农牧业经营中所得到的工资性收入不受收入水平高低的影响,反而推动了农牧民收入结构的调整。第三,高收入农牧民拥有更多的稀缺资源。结合表2、表3可知:中高收入农牧户平均占有51.5亩水浇地,高收入农牧户平均占有85.3亩水浇地,明显高于最低收入与中低收入的27.3亩、37.5亩。这说明稀缺资源—水浇地,即水资源的多少与收入的多少成正比关系,享有资源禀赋的农牧民实现了他们更高的收入水平。同时,更高的收入水平给他们带来了自行调整收入结构的机会,即高收入农牧户对养殖业的投入相对更多,占有更多的牲畜资源,从而养殖业的收入也高于低收入农牧户。
表3 农牧户生产性资源
收入等级
项目低收入农牧户高收入农牧户
最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最高收入
平均水浇地(亩)27.337.551.585.3
平均牲畜数量(元)222213530
第四,收入水平越高,副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就越大。项目组在调研中发现,越是收入低,农牧户对副业投入就越少,导致低收入农牧户收入来源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整体结构变为结构单一。因此,可以推断低收入不是副业收入低或零的原因,而是副业收入低的结果。
表2 农牧户收入结构
低收入农牧户高收入农牧户
最低
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中低
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中高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最高
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种植业收入(元)2218757.393896357.616345247.3611718066.73
工资性收入(元)900023.282027329.972742520.472000011.39
养殖业收入(元)6457.116.703354.55.003253824.29118006.72
副业收入(元)0039095.7893757.002389313.61
补贴收入(元)10172.6311351.6811820.8827051.55
注:当地牲畜95%以上均为羊,所以表中牲畜数量为羊的数量
* 本文得到了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项目的支持
第五,养殖业收入不稳定,完全取决于农牧户经营模式。从低收入农牧户和高收入农牧户的两大分类中,越是收入高,农牧户收入结构中的养殖业收入就递减倾向。从表2的养殖业收入栏中可以看出,最低收入的农牧户的养殖业收入为6457.1元,相比中低收入的农牧户的养殖业收入为3354.5元。同样,高收入分类中也得到相同的结果。结合表3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水浇地的亩数和收入水平成正比例关系,而牲畜数量的分配不均衡,收入较低的农牧户是用养殖业来充当他们的收入来源,随着收入的增加可以保留的牲畜数量增加,但是,到了高收入层次时,养殖业收入就取决于不同的经营模式。即种植业+养殖业结合模式和专业种植业模式。
三 农牧民支出分析
1.根据农牧民收入等级的分类法,由调研数据,做出农牧民的总支出表。
表4 农牧民总支出(单位:元)
收入等级低收入农牧户高收入农牧户
最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最高收入
总支出36354439046339979045
由表4可知,农牧民收入层次与总支出是同方向变动的,即高收入者对应的也是高支出,低收入者对应低支出。从生产性支出的角度分析,投入越多收入就越多,而从生活性支出分析,高收入者消费水平更高。
2.支出结构分析的结果
第一,随着收入的提高,生活性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逐渐下降(见表5)。在低收入农牧户总收入中生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都超过50%以上,而高收入农牧户的比重则为47.55%和39.68%。另一方面,食物+衣着的支出在总支出的比重也呈逐渐下降的特点。因此,价格弹性较小的生活用品的需求所引起的费用在绝对总量上不会太多地增加空间。
第二,种植业经营中“高投入高收入”现象普遍。虽然水浇地的面积与农牧户收入之间的正向比例成立,但是支出水平也与收入的高低成正比。由表5可知,随着收入层次的提高,种植业支出逐渐增多,最高收入层次,农牧户的种植业支出占总支出的60.32%。同时说明,对于水资源成为农业生产瓶颈因素的该地区来讲,农牧业生产的投入更多地投放在水资源的保障上。因此,水资源的保障是该地区农牧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表5 农牧户支出结构(单位:元)
收入
等级
支出
项目低收入农牧户高收入农牧户
最低收入占总支出的比重%中低收入占总支出的比重%中高收入占总支出的比重%最高收入占总支出的比重%
生活支
出(元)2044556.242567957.313014847.553135839.68
种植业支出(元)1138031.301723238.462550940.244768760.32
养殖业支出(元)452912.4618934.23774212.2100
第三,灌溉水费和化肥及购买种子费用成为种植业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首先,该地区地处干旱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全部来自机井。随着农业生产的增量,水资源的需求增多,该地区已经出现每年降雨量不足以补充地下水使用量的现象,即打井的水位越来越深,从20世纪90年代的50多米上升到现在的200多米(调研数据),打井难度越来越大,费用越来越高(目前该地打井费用,每亩分摊约1207元),再加上灌溉时的水费(每亩89.10元),可见灌溉支出是农牧业经营的最大支出。其次,当地的农牧民都使用化肥来提高产量进而增收。从表6中可以看出,化肥的使用量与种植业面积成正相关关系。因而,种植面积越大使用的化肥量越多,化肥支出与灌溉支出相同,越是收入低这些费用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反映出收入越低种植业生产的压力越大的现状。而购买种子的支出占总支出的14.08%~22.84%(调研数据显示这与种子本身价格较贵有关)。
第四,农牧民生活支出结构与收入结构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影响。这主要与生活用品缺乏弹性有关,虽然收入提高,需求量不会明显增加,但是,整体上子女教育经费在农牧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较大(34.77%~66.44%),只要供应学生的家庭,生活性支出就突出。另外,依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农牧民在红白事宴答礼方面一年的支出可达3000~10000元,最高占到生活性支出的49.64%。
表6 农牧户支出结构(单位:元)
收入
等级
支出
项目低收入农牧户高收入农牧户
最低收入占所属支出的比重%中低收入占所属支
出的比重%中高收入占所属支出的比重%最高收入占所属支出的比重%
种植业灌溉水费324128.48262115.21483318.95726715.24
化学245921.61370021.47494219.37902018.92
种子160214.08387022.46518120.311089022.84
生活支出子女教育经费500024.46954537.171025034.001100035.08
食物427311.75553312.60713311.2563137.99
红白事宴答礼400019.56504519.65356311.81350011.16
衣着274313.42283611.0430009.95400012.76
四 农民增收与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
1.农牧民增收模式的探讨
根据对当地农牧民收入结构的分析得出,在高收入农牧户的收入结构中,各种收入来源分配状况比较均匀,而种植业的收入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图1三种增收模式较为可行。
模式一:种植业+(养殖业+工资)+副业模式。以种植业为一级收入来源,养殖业和工资为二级收入来源,副业为三级收入来源,这种模式符合中高收入农牧户的收入结构,此模式时农牧户的收入可达133972元。
模式二:种植业+(工资+副业)+养殖业模式。以种植业为一级收入来源,副业和工资为二级收入来源,养殖业为三级收入来源,这种模式符合最高收入农牧户的收入结构,此模式时农牧户的
收入可达175578元。
模式三:种植业+(工资+副业+养殖业)模式。以种植业为一级收入来源,副业、养殖业和工资为二级收入来源,根据表2取各收入的平均数,估算出该模式的农牧民收入约为103961元,大于10万,仍属高收入等级。
2.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对策性支持
首先,提高文化素质。农牧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高文化青年不回乡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人力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大佘太镇也不例外,全部被调研对象中小学学历者占19%,初中学历者占55%,高中学历者仅占26%。文化素质的局限性导致农牧民不了解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品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缺乏长远计划。并且在决定种植何种作物时出现明显的“羊群效应”,对周围经济状况没有能力进行全方面考虑,影响了收入的提高。因此,应该大力倡导科技兴农,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特殊优势,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传媒技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进行农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3.调整农牧民收入结构
首先,丰富收入结构。根据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即若干种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其收益是这些股票收益的加权平均数,但其风险要小于这些股票的加权平均数,所以投资组合能降低风险),为了分散单一种植业的高风险性,农牧民应该进行多元化“投资”,丰富收入结构,从而保证收入的稳定性。该理论在我们调研中得到了很好的证实。从表2的数据可知,收入结构多样化的农牧户的收入明显高于收入结构单一的农牧户,这正是因为多元化的收入结构分散了自然灾害对种植业造成的风险,从而使得农牧民的收入更加稳定。所以,收入来源单一的农牧民应该丰富收入结构,在保证当前收入稳定的前提下,进而寻找增收的新途径。
其次,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当地的农牧民每年在4~11月处于农忙时期,其他时间都处于闲暇状态,所以,要提高收入,可以挖掘这部分时间的利用效果。对于高收入者来说,利用这段时间经营副业(如运输)是他们得到高收入的原因之一。
最后,应该调整农牧业支出结构。第一,化肥是造成土地板结和环境污染的源头。因此,应政策性引导农牧民使用农家肥、秸杆等绿色肥料,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引进喷灌、滴灌等技术节约水资源是必要的。第三,要普及义务教育制度和大学生奖学金奖励制度,间接地减少农牧民生活支出费用。
五 结论
在典型的干旱地区,为了实现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牧民增收目标,应该对其当前的农业状况做以下调整:第一,合理规划农牧民的收入结构,在保证结构多样性的同时还应突出主体;第二,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变灌溉模式,节约用水;第三,借助国家的帮扶政策,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第四,减少石化能的投入,增加环境能和有机能的投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第五,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大农村人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从而增加农业可更新资源的投入;第六,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内蒙古西部干旱地区气候及农业状况的相似性,完全可以借鉴大佘太镇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牧民的增收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