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二五”期间,传统产业如何在新的产业嬗变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选择东部沿海地区、资源型地区、民营经济先发地区等典型区域,对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提炼,期望在发展道路、保障机制、方式手段等方面为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启示和建议。
【关键字】传统产业 转型升级 比较研究 政策建议
一般而言,传统产业是指发展时间较长,生产技术已经基本成熟,经过高速增长后发展速度趋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逐步下降,资源利用率和环保水平通常较低的产业。本文所指的传统产业主要是传统工业。就浙江省来说,传统产业主要包括纺织、服装、电器机械、金属制品、化学纤维、机械汽车、塑料制品加工等。为了更好地研究浙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策略,我们寻找了与浙江省所处区域相似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比较分析对象,同时借鉴资源型区域及民营经济先发地区这两个典型区域的践行经验,以期为浙江省、市传统产业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 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经验
这里主要选择上海、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江苏等六个代表性省市,之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是由于它们具有外向型经济的共同特征,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有一定的共性可言。通过对六省市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霍夫曼比例、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对其传统产业转型路径进行梳理归纳。
1.产业结构比较
产业的组织结构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东部沿海省份的所有制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从表1中可以看出以下特点:(1)从国有企业的比例看,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五省及上海的比例都在10%以下,其中,江苏在5%以下;(2)上海、广东、福建的特点在于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特别是上海,占比达到61.13%,表现出较强的开放性。(3)浙江的非国有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所占比重最高,其中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达到了44.35%,均高于其他省份,说明浙江在民营经济发展中走在了前列。
表1 2010年东部沿海六省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工业总产值列表(单位:亿元)
全省国有
企业集体
企业股份制
企业外商及港澳台
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
浙江51394.203331.26123.12237.9113104.1622792.11
江苏92056.484451.711289.824632.1836592.5032644.65
山东83851.405486.122632.6522896.114365.9430408.87
广东85824.644595.82767.0330802.5345519.2316201.08
福建21901.231478.99551.152929.9610657.576205.94
上海30114.411752.99244.532877.2318407.673483.32
数据来源:2011年相关各省统计年鉴
2.霍夫曼比例的比较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 Hoffmann)于1931年建立了“霍夫曼比例说”,即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由表2可以看出,东部沿海省份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和上海的霍夫曼比例都已小于1,这表明这些省份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已达到工业化第四阶段,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其中,上海工业化水平最高,霍夫曼比例2010年已达到0.28,浙江工业化水平较低,2010年仅高于福建,霍夫曼比例为0.69。
表2 东部沿海省份霍夫曼比例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浙江0.850.780.760.710.720.69
江苏0.450.430.410.370.370.36
山东0.590.550.540.510.510.48
广东0.680.620.620.620.640.62
福建0.810.830.820.860.890.85
上海0.340.320.30.290.290.28
资料来源:历年相关各省统计年鉴
3.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比较
实践表明,产业投资结构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较大。由表3可知:东部沿海省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动力,上海、福建、广东和浙江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都已超过50%。其中,上海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达到72.7%。总体来看,2010年沿海省份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结构已经构成“三二一”结构,产业投资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表3 东部沿海省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状况(2010)(单位: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一产
业投资第二产
业投资第三产
业投资三大产业
投资比重
浙江11451.9860.124656.386735.470.5∶40.7∶58.8
江苏23184.28221.9112463.5810498.780.9∶53.8∶45.3
山东23276.69551.8211332.3511392.522.4∶48.7∶48.9
广东16113.19181.835241.5310689.831.1∶32.5∶66.4
福建8273.42154.152897.375221.901.9∶35.0∶63.1
上海5317.6716.401435.373865.900.3∶27∶72.7
数据来源:各省市2011年统计年鉴
4.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
第一,以技术创新为契机,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发展。东部沿海省份坚持走以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率先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以先发优势、产业集群优势提升产业比较优势。把高新技术及其产品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增加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传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扶植企业自主创新,培育产业优化升级的驱动要
* 本文系2011年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比较研究视域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探析—基于宁波市纺织服装产业的调查》(编号:G11—C06)的部分研究成果。
素。东部沿海省份坚持竞争优势导向战略,将比较优势与自主创新发展思路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本地区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培育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等途径推动本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迅速提升。
第三,强调区域协调联动,促进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协同发展。东部沿海省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坚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利用区域经济的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注重长三角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发展,以降低交易成本、行政成本、制度成本,增强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二 资源型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经验
1.样本说明
这里的资源型地区主要指东在三省、山西、内蒙古等地区的资源型区域。据统计,我国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其中,以煤炭城市为主的有63座,森工城市2l座、有色冶金城市12座、石油城市9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其他资源型城市5座,分别占53%、18%、10%、8%、7%和4%。其中,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有60座,主要分布在山西省(8座)、黑龙江省(7座)、辽宁省(7座)、内蒙古自治区(7座),以及吉林省(6座)。
2.资源型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
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的可以看出资源城市的主导产业均属传统产业,因此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也即带动城市的转型升级。但是,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的转型存在着城市辐射条件较差、条块分割问题突出、软硬件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城市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诸多障碍。综而观之,这类资源区域传统产业转型的经验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以资源产业挖潜延伸为切入点,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据调研,众多资源型地区均从改善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环节入手,在生产过程中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形成企业间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很多地区运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建设以清洁生产为基础的生态工业园区,鼓励发展环境和经济“双赢”的再生资源产业。
另一方面,靠科技创新发展特色产业,通过科技创新使当地的特色资源实现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一般较低,特别是开发较早、对资源依赖程度较强的城市更是如此,如矿业城市。据调研,这些地区努力仿效德国、美国的做法,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制定结构调整方案,通过对矿区进行清理整顿、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等措施拯救传统企业。同时,通过科技创新使当地的特色资源实现综合开发利用,对地区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三 民营经济先发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经验
1.样本说明
民营经济先发地区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基本上依靠农民从外出经商、农业生产中获得,相对于国有、集体和外商经济,初始资本规模非常弱小,这就派生出了民营经济的一系列特点,如企业规模很小、制造技术落后、技术创新能力极弱、自有营销网络欠佳、基本无自有品牌,因此,这些地区的企业通常是民间资金供给、家族式企业、生产加工业型为主。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资本积累的不断壮大,这些特点逐步得以改变,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这在民营经济占主体的浙江尤为突出。目前,浙江已拥有一批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表现出以块状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代表性的有宁波服装、温州鞋革、绍兴化纤、台州汽摩配、乐清低压电器、海宁皮革、永康五金等,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
2.民营经济先发地区传统产业升级的特征
民营经济先发地区的产业升级肯定不同于以国有、集体企业为主的地区,也不同于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地区。结合浙江的实践,归纳其转型升级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转型升级呈现积累与跃升的交替过程。在民营经济先发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自我积累的作用尤其明显,可以说每个时期民营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在逐步积累过程中,包括资本、人力、技术和产业的积累。民营企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跃升,跃升后再在新的水平上积累。这种积累与跃升的过程就构成产业转型升级的攀升路径。
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以内源型的发展为主。民营经济先发地区的工业化道路呈现典型的内源型特征,即民营企业主秉承原生的区域文化传统,使传统价值观成为企业的文化基础,因此产业发展被打上深深的区域烙印。这种内源型发展模式要求许多产业的问题和缺陷应从区域中去寻找,而不是局限于产业本身,如民营企业的家族制产权与经营方式与区域的社会关系网络密切相关。因此,推进这些区域传统产业升级可从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入手,提高区域对产业的支撑能力。
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多以集群形态进行。民营经济先发地区的产业发育之初,由于进入壁垒较低,企业的复制迅速,使得各产业都拥有数量众多的小企业群。群内企业之间高度分工,企业间的协作由市场交易完成,因此形成产业以集群形态存在。这种集群的优势弥补了单个企业的劣势,使产业竞争力更强,后期的产业升级也以产业集群的形态进行。
四 对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通过对东部沿海地区、西部资源型地区及民营企业先发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比较分析发现,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许多共性特征,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首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认清自身优势进行正确战略定位。其次,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强调人力资本投入,强调自主创新和区域协作联动,强调技术改造与升级,注重政府政策的引导等。最后,产业联动与区域联动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至关重要,注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适当开展产业转移等。针对浙江传统产业而言,结合我国其他地区的转型升级经验,我们提出“1—2—3”发展思路。
1.一条道路
浙江传统产业可以借助产业现有技术、市场优势,走自主发展式转型升级道路,即从企业内层的产品层面升级入手,逐步实现企业升级和区域升级。通过形成“劳动力+技术”的综合优势实现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通过领头企业的快速积累与跃升实现功能升级和部门间升级。通过营造区域产业竞争要素的比较优势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并使区域获取尽可能多的产业价值链部分。
2.两层保障
两层保障即发挥政府和产业两个层面的保障,借助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相关产业的互动。
第一层保障,政府要适时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支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消除企业转型升级中存在体制、机制性障碍。如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清理对中小企业征收的不合理税费,可以考虑在现有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资金规模,保证资金供应的连续性,建立促进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同时,将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有选择地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对于战略性新兴技术应用的传统制造业改造项目给予重点支持,鼓励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在传统企业的推广和应用。
第二层保障,加强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给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市场、环境的支撑。首先,加快产学研密切合作,集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力科技支撑。其次,强力推动产业集群升级,提高产业分工水平,构建合理的竞争合作关系,提升产业集群
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最后,加快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促进专业市场国际化、信息化、连锁化和物流要素集成化发展,鼓励多层次的专业市场重组,强化监督机制,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
3.三种手段
即注重需求、创新和产业转移三种手段实现转型升级。
第一种手段,由需求引领的转型升级。浙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应从满足人们对品牌、质量、安全等新要求出发,注重研究国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通过创新,满足消费新需求,走品牌化、高端化、专业化、人性化之路。
第二种手段,以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资源要素消耗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型产业。高度重视创新元素的作用,依靠体制、机制、技术、管理、组织等全方位的创新所形成的内生动力,助推传统产业升级。
第三种手段,产业转移为手段的转型升级。可采取“省内总部集聚地+省外制造基地”的模式,结合销地产、临近资源产地、利用省外土地空间和劳务资源等目标,探索建立外省工业集聚区,将中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留在本省的总部专注于“微笑曲线”的两端即研发设计和销售网络,推动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所在地由制造业集聚区向总部集聚区转变,并与外省制造业基地实现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正林.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东部沿海省份产业转型升级对策[J].经济探讨,2010(1)
[2]中共绍兴市委党校课题组.浙江省传统产业转型期升级的分析——以绍兴市纺织工业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9)
[3]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