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影响分析

2012-12-29 00:00:00翟亚星
北方经济 2012年14期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货币作为一项创新型的支付工具,以其方便快捷的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和发展。但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是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尤为明显。本文将电子货币引入传统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之中,深入探讨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我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货币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货币政策工具 对策建议
  
  从货币的发展历史来看,货币先后经历了实物货币、金融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趋势势不可当,货币形态演变的速度明显加快,各种各样的电子货币应运而生,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从纸币向电子货币过渡的关键时期。虽然目前电子货币只具有有限法偿地位,尚无独立信用创造能力,但是随着电子货币在虚拟空间中的广泛应用,网络空间经济活动将会进一步发展,这反过来会加深人们对电子货币的信任程度,从而加速电子货币对传统通货的取代,并且促使其逐步脱离与实体货币的关系。一旦电子货币完全取代了一般的通货,由于其发行和流通不需要任何载体,这时的货币将变成只是一个抽象的计价单位,不再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虽然这种以崭新技术支撑的货币形式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支付习惯,但与此同时,电子货币的发展必将对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提出挑战,也给央行的货币体系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因此,探讨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调控政策的影响,可以为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有助于中央银行运用合理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以实现最终的政策目标。
  一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在国际上,对于电子货币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巴塞尔委员会1998年发布的,即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所谓“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中可用来支付的价值,如智能卡、多功能信用卡等。而“预付支付机制”则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或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通常被称作“数字现金”。
  货币政策目标有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之分。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长期以来已经为各国所接受。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连接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桥梁,也是机构和公众预期设定的“名义锚”,帮助公众了解决策者的意图和政策优先性。总体来说,中介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两类。其中数量指标主要包括货币量、信贷量,以及各种定义的国民收入等;价格指标主要包括各种利率、汇率、汇率价差和利率价差等。本文主要分析电子货币对利率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1.电子货币对利率的影响
  利率是指借贷期满的利息总额与贷出本金总额的比率。新剑桥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认为,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在投资和储蓄这对实际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利率的变动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当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时,利率上升必将使货币资本向借贷市场大量流动,而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必然会对利率的上升幅度和上升期限有所限制,使得利率上涨额不至于太高,上涨期限也较传统货币大为缩短。反之亦然。所以,在电子货币大幅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的供求状况能更快地达到均衡水平,这也使利率的变化幅度变得更小,浮动期限更短。
  随着电子货币的出现,一方面,电子结算技术的运用使得人们进行资产转换的交易成本降低,获取现金的方式变得直接、便捷,而且电子货币的运用会增加了人们对提取现金方便程度的预期(如可随时通过ATM取款,不必考虑在银行排队等待的问题),这也会减少居民的货币需求余额。另一方面,由于电子货币没有独立的信用创造能力,这使得居民对电子货币的需求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此这两方面的因素会导致利率的波动。而利率的微小波动又会引致人们对未来经济预期的变更,从而导致货币需求的较大波动。这样金融当局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影响利率而实施货币政策时,会由于之前所述的反作用而使利率的传导作用减弱。
  2.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是指在某一时点上(如年终)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根据国际通行的方法,将货币按照流动性强弱进行划分,我国的货币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M0、M1和M2。M1是指流通中的通货量与一定时期银行活期存款之和。电子货币的发行方式和结算方式直接导致经济体系中货币供给渠道及货币供给机制的变化,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控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直接影响到现金的减少和活期存款的变化,对M1影响很大。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电子货币对M1的影响。
  现代银行体制下,存款是通过对基础货币的再创造过程而产生,货币供给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基础货币等于流通中的通货加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数量。因此,电子货币对流通中通货的替代作用通过三个途径影响M1。
  第一,通过流通中的通货数量的减少而影响M1。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使得基础货币减少,但对利率的本身并无直接影响,前面已经有过讨论,只是使利率的变化更为敏感。
  第二,通过改变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数量而影响M1。商业银行作为作为直接货币供给者,其进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存贷活动、提供货币供给数量,都建立在基础货币这个基础上。基础货币及其增减变化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减,从而决定着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而电子货币对流通中通货的替代作用使得这种能力减弱。电子货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使传统的基础货币的结构和内涵受到冲击,如果电子货币对流通中的通货只是完全的替代作用,那么只需将电子货币余额加入基础货币中,即基础货币应由存款准备金、流通在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和电子货币余额三者构成。但是,由于目前发行的电子货币的机构不是中央银行,因此,电子货币还没有起到对创造货币起作用的高能货币作用,也使得它的货币创造能力与传统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不同。
  第三,通过货币乘数对M1产生影响。货币乘数的作用将使传统定义下的货币供给量产生波动。银行间竞争加剧,会适当减少超额准备金,而流通中现金的日益减少,会使现金与存款比率大为缩减,从而使货币乘数加大。因此,货币乘数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将使货币供应上升,但乘数中各个因素的不确定性会使货币供应量的测度和控制难度更大。
  二 电子货币对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1.电子货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的影响
  在传统金融领域中,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增加或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从而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总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工具中最猛烈的工具之一。
  电子货币的使用降低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电子货币提取较高的法定准备金,以减少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及中央银行地位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但目前许多国家并没有对电子货币的发行征收存款准备金,因而电子货币将会取代一部分有准备金要求的储蓄,这无疑会使其在存款准备金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同时,因为准备金是无息的,缴存准备金就意味着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机会成本和融资成本,为了减少这种成本,电子货币的出现为它们提供了新的手段。这样一来将会破坏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机理,使央行通过增加或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倍数收缩或扩张银行货币创造能力减弱,形成所谓的“流动性陷阱”。而且,这也意味着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不再趋于稳定,变得难以预测。
  在电子货币流通情况下,一方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报告其准备金和存款状况的时滞缩短,中央银行更能随时地监测社会的货币供求状况,调节法定准备金率将更为及时、科学和充分;但另一方面,其发生作用的时滞也将会相应缩短,即银行信用的扩张和收缩效果在短期的时间内便可显现出来。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种调节措施的作用和效果将会更为猛烈。
  2.电子货币对再贴现政策的影响
  再贴现政策是指当商业银行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中央银行对此所做的政策性规定。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可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贷成本,从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信用创造能力,其作用和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率的依赖程度成正比。
  当电子货币能够被商业银行自由发行时,即使中央银行提高了再贴现率,商业银行仍可以扩大电子货币的发行来缓冲由于再贴现率提高而带来的贷款规模缩小的压力。如此一来,电子货币给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低成本额的融资渠道,使货币资本之间的转化变得更加容易。所以,为节约自身成本,存款机构将会尽量减少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或贷款。因此,本来就被动的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在电子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进一步被削弱了。
  3.电子货币对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政策行为。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可以增加或减少流通中的现金或银行的准本金,也就使基础货币相应增加或减少并进而通过乘数作用来改变货币供应量。
  在传统的经济中,通货的发行总是由中央银行所垄断,但从目前情况看,电子货币的发行打破了这种垄断,电子货币往往是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及专门的发行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发行。因此,电子货币对通货的替代作用,将导致银行的“铸币税收入”大幅减少,这就会使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大量缩减,因而有可能使中央银行因缺乏足够的资产负债而不能适时地进行大规模的货币吞吐操作,从而减弱公开市场操作的时效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在外汇市场急剧变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必须相应进行买入或卖出外汇的操作以保证汇率稳定。资产负债规模的缩减可能导致中央银行无法进行“对冲”操作,使本国汇率和利率受到较大的影响。另外,在电子货币大幅使用的条件下,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时滞将会大大缩短,对货币供给调节更为迅速。
  三 应对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对策
  1.规范电子货币发行主体行为
  目前,电子货币的发行不像传统货币一样由央行垄断,其发行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市场上流通的电子货币种类繁多,绝大多数是由商业银行甚至企业及网络公司发行,导致央行难以控制发行主体的行为。因此,只有规范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行为,加强电子货币的监管才能提高央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一是对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建立准入机制和破产清算机制,但其准入门槛不应设置得过高,因为对准入门槛过高会限制一些新兴的高科技企业步入电子货币发行行列,而高科技恰恰正是电子货币发展的原动力,适当的准入机制既能促进竞争,又能防止一些不合格机构鱼目混珠。二是对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建立类似于银行准备金制度的担保机制,即要求电子货币发行机构所发行的电子货币余额有相应比例的安全资产如国债等作为其担保。这样也可避免当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时,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
  2.采取“多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
  电子货币普及过程中,货币乘数变动的随机性增强,造成了货币乘数的不稳定。尽管货币乘数本身就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但其运动具有“循环性”的规律,随着电子货币数量的增加和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货币乘数动态变化中又叠加了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央行预测货币乘数的变化,进而通过调整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难度加大。如果央行仍然仅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目标恐难实现。因此,央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不应采用单一的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应同时考虑选择其他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加强央行对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可测性,这样才能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3.加强国际间彼此的协调与合作
  电子货币具有高流动性、低成本和虚拟性的特点,并且大多数电子货币是通过网络媒介实现其支付或流通的。因此在网络金融条件下,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将不可分割交织在一起,资本的国际流动远比传统环境下更方便。
  在短期资本流动中,贸易性流动和金融性资本流动比较稳定,并且其影响相对有利。而以投机性资本为主的国际贸易则最受国际金融界和各国货币当局所关注,原因在于其流动规模巨大,变化速度快,对一国乃至世界经济金融造成的影响深刻而复杂。电子货币的全球一体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由此带来的风险也在所难免,并且这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递性,它的危害要比传统货币时代要大得多。因此,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应该是如何构建电子货币风险防范体系和国际协作机制,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电子货币跟踪监控技术,防范和化解电子货币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建.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周光友.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周虹.电子货币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BIS. 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 Activities[R],1998
  [5]陈雨露、边卫红.电子货币发展与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2(1)
  [6]周光友.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6(4)
  [7]王磊、莫逸红.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体系的影响及对策 [J].中国外资,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