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2012-12-29 00:00:00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31期


  直面劳教制度存废
  有人说,中国自古就有劳教制度,最远者如张骞、苏武,最近者如林则徐。《水浒传》里诸多英雄好汉,亦均属刺配充军者,刺配充军与劳改无异。
  这当然是苦涩的趣谈,现行劳教制度从根子上仍是从苏联学习仿效的舶来品,与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之后,亦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文革”结束之后,曾有过破除劳教制度的讨论,讨论无疾而终的原因不言而喻。商品经济对劳教制度的渗透与影响,是其中一个难弃难舍的原因。
  重庆打黑的诸多后遗症,尤其是劳教制度扮演了地方领导人“个性化”的功能角色,也使得人们对这个制度的存废, 有了更多的关注,也有了更多的认知歧义。
  往昔,我们可以置人权概念而不顾,但日益开放的中国,已经很难对劳教制度的存废继续顾左右而言他了。
  ——杨锦麟
  (资深媒体人、香港卫视执行台长)
  《劳教之痛》
  无法停止地发自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害怕某一天会因为对社会各种现象行使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利,使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而且这还是合法的,无处寻求保障!
  ——优质菜菜鸟(新浪网友)
  《山本美香 告诉世界战争真相》
  我佩服、尊敬这样的人,他们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拥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更有不惧万难、不怕牺牲的勇气……没有他们,现代人又怎会知道战争的残酷,谁又听得见战场上的哭泣?
  ——曾鼎豪(新浪网友)
  《祖国的陌生人》
  看得我潸然泪下。说的就是我父母那一辈的故事。1960年回国的被称作老归侨,父母是1966年那一批回国,被称为新归侨。父母回国时都只有十几岁,还在念初中或高中,都是一腔热血想着回来还可以继续读书,报效祖国。当车子载着他们越走越荒凉,到达农场面对一片荒芜时,他们都呆住了。
  ——甃语(新浪网友)
  《杨健 我不是演员》
  作为一个体育播音员,多做几套预案是必要的工作吧!杨健不应该只准备文中所说的仅仅4套预案吧!好比一场战争,不管双方实力如何,做好一旦战败如何撤退的方案,若万一不幸战败的话,就要制定撤退策略的人承担战败的责任?说你战前就知道会战败,知情不报,延误军机,欺骗国家。去枪毙,合适不?
  ——摄影师余拙(新浪网友)
  《寻找“抗战老兵”》
  他们的军礼,是给这个国家最好的礼物。抛开政治立场,抛开功利主义,政府有义务让他们的晚年过得更好。
  ——年微漾(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