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身处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对汽车仍然爱恨交加:汽车放大了人的生活辐射半径,也放大了人们的欲望,改变了城市---拥堵、灰霾、消失的人行道、肆无忌惮的冲撞、枯竭的能源。
其实,汽车不过是一个放大镜。人性有多美好,汽车就有多可爱;人性有丑陋一面,汽车就有可怕之处。我们需要一个汽车的城市,还是需要一个人的城市?答案是:我们要的是一个以人为尺度的城市,而人类需要汽车。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汽车?需要谁的汽车?于是我们乐见各个汽车企业在市场上的殊死拼杀,德系、美系、法系、日系、韩系、自主品牌……政策游说、车型定位、广告、渠道、公关,他们的“战争”打得越激烈,汽车就越接近消费者,就越有“人性灵气”,也许单个人的幸福指数就越高。
于中国人而言,汽车又别有一番意义。这个行业接收到最为密集的国家产业规划政策,集中了中国行政系统最多的产业经济调控智慧,至今仍摆脱不了浓厚的依赖感。自改革开放起,领导层就寄希望于汽车产业拓宽合资之道,以市场换技术,杀出一条血路,驾车将中国经济开上正途,而直至今日,我们仍可以感觉到汽车业的先天失血、营养不良、缚手缚脚。举国上下期待一个“汽车强国”,可至今还没有国际品牌,无法辐射国际市场,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对于新能源车浪潮这个时代大机遇,我们似乎已经有了渐渐有些抓不牢的感觉。
社会心态有多复杂,汽车就有多纠结。
是的,当北京车展还要依靠“钻石装”、“真空装”吸引眼球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说汽车产业已然成熟到理想状态。
好在,在本组专题报道中,我们会看到一些温暖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