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上旬,由孙俪、陈建斌等主演的76集宫廷大戏《甄嬛传》落下帷幕。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部“后宫巅峰之作”,原创及编剧竟是一位80后女孩。她写这部长篇小说时,还在读大三。那么,能写出如此心狠毒辣《甄嬛传》的“流潋紫”,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奇人?
看《金枝欲孽》来灵感
今年28岁的吴雪岚,出生在浙江湖州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她很调皮,经常跑出去疯玩,作为双职工的父母很不放心,就常常把她关在家里与书做伴。当时家里藏书很少,但有一部《红楼梦》却让她读了许多遍。
此后,吴雪岚考上浙江师范大学,并扬长避短选择中文系。爱好一直很宽泛的她,被系里开设的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吸引,逐渐明晰了自己的研究和创作方向。读大一时,在经常逃课的情况下,她仍考出了全班第一的成绩并获得一等奖学金,令人瞠目。
从2005年起,吴雪岚开始从事业余写作,陆续在各大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及散文。2006年新春,在厌倦了写别人规范的文章时,同学把她推荐到了“榕树下”。她在“榕树下”写的第二篇文章,便被推荐到该站排行榜上,受到众多网友关注,这大大激励了写作技巧还不成熟的吴雪岚。由此,她网络创作的热情越来越高,后来成为多家文学网站的专栏写手。
2006年2月大三寒假期间,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吴雪岚觉得百无聊赖,就通过看电视来打发时间。那阵子,第一部在内地取景的宫斗剧《金枝欲孽》火爆播出,吴雪岚看到这部电视剧时深受启发,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
《金枝欲孽》中的清朝后宫十分残酷,没有一个角色称得上是好人,每个人都在步步为营。喜爱中国古代历史的吴雪岚,对正史上女性的缺失感觉遗憾。“作为女性,能在历史中留下寥寥数笔的只是一些极善或极恶的人物,像丰碑或是警戒一般存在,完全失去个性。女性的心理其实是非常细腻的,所以我极力想写下历史上那些生活在帝王将相背后女人的故事,还原真实的后宫女子心态图。”
有了创作灵感后,她脑海中出现了一群鲜活的女子,并将她们生活的环境安排在了深宫之中:这些女子或有显赫的家世,或有绝美的容颜、出众的智慧。她们为了争夺爱情、争夺荣华富贵和争夺一个或许并不值得的男人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将青春和美好都虚耗在了永无止境的斗争中。为此,经过构思,她拟定了一个小说雏形——选择一个被选入宫中,经过一系列后宫斗争,最终登上太后宝座的名叫甄嬛的宫廷女子作为主角,并将小说的名字定为《后宫甄嬛传》。
《后宫甄嬛传》迷倒百万网友
对于一个刚接触网络写作的新人来说,写一部长篇小说是件非常冒险又不讨好的事。而吴雪岚就因为那么一点好奇心,想去尝试自己从来没有试过的事情。无疑,在众多小说中,《红楼梦》是对她影响最深的小说,她曾先后看过十多遍。有了一部《后宫甄嬛传》的整体框架,她便借鉴《红楼梦》的写法,在故事线按既定大纲发展的情况下,对文字进行了精巧安排,并借用古代典籍、唐诗宋词的做法,其写法和曹雪芹所写《红楼梦》如出一辙。首章写出后,吴雪岚取了一个“流潋紫”的网名,将所写的部分传到了晋江文学原创网络上。
流潋紫这个名字看上去很婉约,却隐含着一种特别的含义:那时,吴雪岚正与一位叫郑溜的学长热恋,且许下了“非卿不娶,非君不嫁”的海誓山盟。写小说时,正巧有一款唇膏有着这么个谐音,吴雪岚爱不释手,将之取成了笔名。以后几天,她又接着写了几章贴到了网上。小说上网后,一开始看的人很少,也就两三个人留言。但吴雪岚还是很高兴,因为写文章的人那么多,有人看自己的文章,她已经觉得很不错了,于是接着写了下去。寒假过后,吴雪岚白天上课,晚上谈恋爱、逛街,到深夜11点同学们睡去,她才静下心开写。每写一段回头去看总觉得不太满意,于是修修补补。如果觉得一段文字糟糕得连改都无从下手,就干脆推翻重写。
在写作过程中,吴雪岚引用了李白的《长相思》、白居易的《长恨歌》、宋朝张玉良的《兰雪集》和李商隐的《菊》等诗词。有趣的是,故事中皇上宠爱甄嬛,赞她美貌时,念的正是赞颂宫廷妃嫔的诗句,如唐玄宗的《好时光》等。
因为小说故事曲折,文字又有很强的文化气息,两个月后,她在大约写了10个章节时,《后宫甄嬛传》每天有近2万名网友点击阅读,其评论直线飙升。本来,吴雪岚只打算写20万字,后来因为网友支持,她三天一更新,一章接一章地写了下去,不知不觉间,竟越写越多,网友和“粉丝”也越来越多。《后宫甄嬛传》清新、华丽又跌宕起伏的故事,终于吸引了大量读者,网友都夸她写的后宫不同于历史书中的后宫,也不同于别人的,而完全属于她自己想象的后宫,甚至称她的小说“折射出了当今职场女性的生存状态”……
吴雪岚的作品中涉及很多对古代的服饰、女子的发型、女子的装饰等的细腻描写,创作时左右逢源,都是她大学里经常泡图书馆,用笔一点点抄录相关知识成册的结果。《后宫甄嬛传》虽然写的是“架空”的历史,但和吴雪岚平时喜欢看《二十四史》等史书密不可分。
半年后,她的文章点击量就突破了300万次,受到数十万女性关注!这样,她迅速引起了出版商关注,导致众多出版社纷至沓来,希望出版她的小说。
这年12月,吴雪岚与北京磨铁图书公司签下《后宫甄嬛传》1~3部的出版合约,对方计划出版发行10万册,给她10%的版税。2007年2月,该书正式出版后,引起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关注,如《扬子晚报》、《都市女报》、《读书报》、《北京青年报》等,都进行了整版报道,吴雪岚还接受了各类杂志及电视台专访。
更让她高兴的是,该书出版两个月,销量就突破了20万册。吴雪岚觉得出版社给这笔钱是“飞来横财”,很激动,这毕竟是她尚未走上社会就赚到的人生第一桶金。从中拿出一小部分,同男朋友一起去云南美美玩了一趟。剩下的都存了起来,过惯“寄生”生活的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再依靠父母。
2007年6月,吴雪岚大学毕业,正当不少同学为求职四处奔波时,她却顺利找到了一份很理想的职业——成为杭州市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这期间,她虽然笔耕不辍,但心中更充满了对教育工作的责任,只有寒暑假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好玩的是,吴雪岚写小说出名后,她的粉丝不仅遍布全国,就连从事戏剧影视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叶志良教授,也从老师变成了她的网友加粉丝,且经常在QQ上指出她作品的不足之处,让吴雪岚受益匪浅。
与导演郑晓龙合作一举成名
提起她和导演郑晓龙的相识很有趣。在吴雪岚的这本书出版到第三册时,郑的妻子,曾是文学编辑的王小平向他推荐了这本书。郑导看后觉得确实不错,更让他难以置信的是,一个20岁出头的女孩,竟能把后宫里的尔虞我诈、争风吃醋、勾心斗角,描写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他随即又给好友曹平看,也就是后来电视剧《甄嬛传》的总制片人。于是两人当即决定买下这部小说的改编权。
2007年,郑晓龙买下了《后宫甄嬛传》这部小说6年的改编权。从2008年开始改编,并请吴雪岚和王小平担任编剧。有趣的是,吴雪岚写作的时候想象的年代是五代十国,书中“甄嬛”所处的时期叫“大周朝”。改编成剧本时,郑晓龙希望它是部正剧,于是书中原本叫“玄凌”的皇帝落到了雍正身上,所有的情节都按照雍正时期的背景进行了修改。
之所以这么做,郑导说是因为清朝的嫔妃制度是最禁锢严格的,后宫女子的命运也是最为悲惨的,人性也是最易被扭曲的。再者,清代雍正年间是中国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和专制体系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将时代背景设置在此是最具批判性的。此外,他离我们现实生活较近,用雍正更有代表性。通常雍正在影视剧中被当成正面形象来表现,但无论怎么正面,郑晓龙认为都应该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雍正很勤政、节俭,也算清廉,但也残暴、多疑。
此时,从来没接触过编剧的吴雪岚又遇到了难题,忐忑不安的她,一时不知该如何着手创作。这时,叶志良教授对她如何操作编剧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告诉吴雪岚:“电视剧讲究起承转合,情节起伏,且以对话为主和有画面感……”他还推荐了一些精彩的剧本给她学习。得到教授指导,吴雪岚很快进入了忘我的编剧状态。
其间,宫廷剧纷纷上马,横店突然杀出一堆古装俊男靓女,郑晓龙却不急不火,光剧本就修改4遍。为求真实,这位大导演三次进入故宫,一待就是一整天。
《后宫甄嬛传》后来一共写了7本,外界不了解的是,郑晓龙为了等她写完,从2007年一直等到2010年9月才开机。其间郑晓龙曾对手下说:“我第一次拍古装剧,希望拍出来的是电影《末代皇帝》的制作标准。”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在1988年获得包括最佳服装和最佳美工在内的9项奥斯卡奖,在故宫实景拍摄,并动用了1.9万名临时演员,但郑晓龙显然不会仅仅满足于场景的奢华。
相比其他类似电视剧人物造型粗制滥造、千篇一律来说,《后宫甄嬛传》中,无论是妃嫔、宫女的服装、饰品、日用器具、礼仪规范等细节都非常考究精细,仅通CaJt91m9xVJXV5ZBePxbiQt2LU8i5L80WtxI2ibPqS4=过人物头上的饰品就能分出妃嫔的等级来。事后有记者大赞该剧“比《红楼梦》更精致,毕竟富贵莫过帝王家”。也有网友评价它是一部充满历史和真实感的宫廷女性史诗巨作,将后宫的残酷冷血真实地展现给世人,打破了过去一些作品带给部分女孩古代宫廷爱情很童话的“穿越幻想”。
电视杀青后,2011年11月,北京电视台和成都电视台首播,好评如潮。2012年3月26日,东方卫视和安徽卫视又将其更名为《甄嬛传》播出。它不仅以总价突破7200万元成为国内电视剧在卫视播出的新高价码,还历史性地创造了这两大卫视的收视奇迹。更绝的是,乐视网以2000万元独家买断其网络播出版权后,带来的收益竟高达5000万!
随着《甄嬛传》的大“火”, 吴雪岚也成为明星人物,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她的新作《后宫·如懿传》尚未写完,已有数十家知名影视公司争抢购买其影视版权。日前,记者采访吴雪岚时问她:你描写的争宠手段毒辣,会担心有观众或读者说你“毒妇”吗?美女笑侃,南派三叔写《盗墓笔记》,那么警察是不是怀疑他以前盗墓呢?生活中,我是一名师生关系和睦的老师,是一个常被朋友惦记,有很多干女儿,爱时尚、爱美肤、爱网购的典型“80后”小女人!
编辑 / 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