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2-12-29 00:00:00邵玲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8期


  我国传统文化是有着几千年文化背景的优秀的文化,对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他们的思想就包含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们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对受教育者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也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一、孔孟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化,它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示范性的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这其中就包括孔孟思想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并不是无限尽的创造,所以,传统文化其必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1.树立个体正确价值观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在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他们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念,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多阅读思想政治课外材料,并阅读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的材料,尤其是孔孟思想,吸取其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弘扬孔孟思想的民族精神。把孔孟思想与现代思想进行整合,培养个人优秀的思想政治观念。
  在孔孟思想中,有一部分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有借鉴意义,那就是孔孟思想中的个人道德修养。孔孟思想中,把“仁义”看成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指标,并把此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并把这种目标看成是很容易实现的目标。此外,成为“仁义”之人还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要学习、要修身养性。孔子在这方面克服自己的惰性,以礼让成为仁义之人,而孟子则讲究从内心进行修养,他还说商纣这样的人是因为放弃了修心的缘故而造成的。
  2.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孔子和孟子在对待自然资源方面强调合理开发,尊重自然。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万物是有规律地生长和客观存在的。孔子对待天是非常尊重的,他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孔子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充分说明孔子尊重客观规律的事实。而对待客观规律上,孟子也提出了非常经典的语录,“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可见孟子对于客观规律的尊重。
  科学发展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要遵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规律,在吸收孔孟思想精华和内涵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时候要吸收孔孟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还要发展现代思想教育中优秀的材料,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协助学习者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孔孟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框架,指明每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思想政治作用的发挥。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结构、目标结构和内容结构。本文着重探讨孔孟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的启示。
  1.个体生存目标层次,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孔子和孟子都有重义轻利的思想。孔子把君子比作是义的化身,把小人说成利。孟子也说:“身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孔孟思想都把义放在第一位,同时也不否认利在个体生存中的巨大作用。从孔孟的义利观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所说的义利之间的对立是大义公义和小利、私利之间的对立。在利的获得手段上,孔孟有“取之有道”的观点,赞同和支持用正当的方法取得利益。换句话说,孔孟对于义利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当与不当、可与不可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教人用什么样的手段生存,而且还教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样的义利观是符合个体生存的义利观,如何在生存的基础上把握当、可的尺度。
  2.个体发展目标层次,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孔孟的成人成才之道不仅仅局限在个体长大成人的意义上,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个性和专长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和发挥,而是说个体人性的全面发展,有全面的、完善的人格。孔孟中对“仁”的表述体现了孔孟思想对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孔子主要阐述个体“仁”的实现方面,孟子主要表明个体“仁”的内在修养和获得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了孔孟思想中“仁”的个体发展目标,树立了把人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文有化、有知识”的“四有”新人,树立了个体发展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确立,使人们懂得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3.个体享用目标层次,促进个体享用功能的获得
  个体享用是孔孟思想中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的,它贯穿在孔孟“仁者爱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是其思想的必然体现。个体在经过并完成上两个层次后,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个体,这时,他在为别人排忧解难的同时也使自己更加快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助人为乐”,是“自我实现”需求的体现。这是一种移情的体验,身心处于超越自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能获得满足、幸福的体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在培养个体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基础上,让个体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以达到个体享用的目标层次。
  三、孔孟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君子、大丈夫是孔孟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衡量的标准,也就是说仁义是孔孟思想评价的直接指标。所以,下面就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和实施方法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认识方法:从人的角度出发
  教育者认识的不断提升和深化要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方法作为指导,这样才能为下阶段的教育奠定基础。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知道从人的方面探究为什么会出现礼乐崩坏的现象,他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这种现象是人的不仁造成的,孔子就针对这种情况,汲取三代文明精华,完成了以仁义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创造,把人性归本。孔子思想的形成是孔子智慧的表现。可以说,孔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从人的角度、人的需要出发的,是以人为基础的,然后上升到社会的需求。然而,现代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方法,却没有从人的发展方面考虑,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而对认知的方法等缺乏分析。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枯燥无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要摒弃以知识为主的做法,应以人的发展为本。
  2.实施方法:注重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一,思想道德教育层面上,应注重灌输知识与方法并重,灌输和对话相结合。孔子把每个学生自身观念的形成寓于知识的掌握中,力图通过知识运用来引导学生成为仁人。在对弟子进行教育的时候,控制的方法是知识和方法共同进行。把“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进行结合,通过两种方法的结合来对弟子进行知识教育。他的学而时习之的名言警句,温故而知新等至今还是学校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孔子倡导“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观点,也就是说当时的孔子就懂得因材施教,就懂得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即针对个体差异采取有差异的教学方法。这些内容都是至今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孔子对教育者的教学并没有硬性的灌输,它的灌输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桥梁。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思想政治观念对我们可以产生如下一些启发:首先,灌输方法作为孔子传授自己知识的方法,有其独到的特点。灌输法对受教育者思想观念的形成、知识启蒙、社会和谐的维护、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各个方面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其次,知识和方法是孔子教育思想灌输方法对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三,灌输要和沟通交流相结合,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完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二,思想道德教育层面上,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意识要加强。和基础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相比,孟子的道德教育观念和方法在教育中更为先进,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有别于孔子,主要表现在对道德的教育上。孔子注重内外兼修,而孟子这不同,它注重的是通过自身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是有善心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这种善心保持下去。此外,孟子还提出了两个观点,那就是磨练成才和养气。这对于个人的意志培养,个人孑然正气的精神是非常有用的。
  归结起来,孔孟思想内涵中的教育方法特点有下面几点:他们的教育方法注重内化和外化的结合,但是把对教育者的内部感化作为主要手段,而把环境感化、教育者的言传身教等作为辅助手段,也就是说要把内化方法作为主要手段,把外在因素教育放在辅助的手段上。他们都注重受教育者自身修养的培养,不断地引导受教育者向思想道德的更高境界奋进,以达到仁人的境界。所以,在现代教学中,要有选择、有吸收地借鉴孔孟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时,要以培养其自身的修养为主,环境感化和言传身教为辅。
  (责任编辑 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