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理论视域下的德育内化

2012-12-29 00:00:00潘越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8期


  一、德育内化与内化过程
  1.德育内化
  德育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社会的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需要的动力,从而使自己自觉地追求道德。德育内化往往以德育的本质和价值为出发点,重视对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的培养,关注受教育者的感受、认同和理解以及自觉自愿行为的形成。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方式三种基本成分,一个人由道德认识产生道德情感,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推动个体产生道德行动的内在动力时便成为道德动机,这一过程内在的包含了德育内化。德育只有达到内化阶段,才能使道德与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从内容到形式达到一致,从而使道德成为人性的一部分。
  2.德育内化过程
  德育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的内化是渐进的,大致分三个阶段。
  依从性内化阶段。依从性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尽管对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自觉行动的冲动,但在社会或教育者直接或间接压力下仍然遵从并接受道德的心理过程。这是内化的初级阶段。例如有的学生迫于学校教育和同学的压力,将捡到的东西上交,实际上这部分学生对“拾金不昧”行为的必要性缺乏内心的认同,甚至内心是抵触的。作为内化的初级阶段的依从性内化,是道德内化的开端,为深一层次的内化创造了条件。
  趋同性内化阶段。趋同性内化是指受教育者由于对偶像或价值的趋同,从而对社会道德规范在思想与行动上产生了认同,与依从性内化所不同的是这种认同不是对外在压力的屈从。因此趋同性内化是学生自觉遵从态度确立的开始,在品德形成中处于一个关键阶段。例如当前部分学生盲目地崇拜偶像。当今的明星偶像,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时代感很强,学生将这些明星偶像当作一种真实人物进行情感认知,最终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认同。
  自主性内化阶段。自主性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对社会外在规范要求认识的累积和深化的基础上,将外在要求转化为一种价值信念,从而成为自己自主行为的驱动力。这一阶段外在价值观已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品德内化过程最终完成。因此自主性内化是具有本质意义的自觉整合的内化形式,也是教育者最理想的德育内化阶段。
  二、态度理论概述
  态度理论是人们通过对特定对象的认知、情感和意向而形成的比较持久的内在意识。态度的形成原因既包括社会交往过程也包括心理过程作用的影响,我们经常说态度决定行动,因为态度一旦形成就将成为心理定势,态度的正确与否往往对个人的行动起关键作用。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和内化阶段。
  服从阶段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有的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表现出的暂时行为。这个阶段人们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有的是出于无奈。这种表现往往仅为了获得物质奖励或精神上的认可、赞扬,当然有的是为避免受到批评、处分等惩罚。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的社会规范,无论人们是否愿意都要服从,久而久之服从将成为一种习惯,习惯久了就会产生相应的态度。
  同化阶段主要是对他人的观点及行为表现出较强的自愿性而不再被动接受。人们在这个阶段态度较同化阶段发生些许变化,尽管态度还不是真正的自愿,但逐渐由被迫接受转为自觉、自愿接受。
  到了内化阶段,人的内心就发生了真正的变化,开始主动自觉自愿接受新的观点,并把这些观点逐渐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而成为自身态度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化阶段由此也成为态度形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因此,只有到了内化阶段,人们的态度才是最为稳固、持久的。
  三、态度理论与德育内化的内在契合性
  由此可见,态度理论,尤其是态度形成过程与德育内化机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通过对态度形成过程的分析可见态度的形成需要经历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只有当新观念真正内化为个体自身的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时标志着态度的形成。从德育内化的过程来看,德育内化一般经历依存、趋同和自主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往往将社会道德要求、行为要求等外在的东西逐渐转化为内在的行为需要。要实现德育内化,社会规范首先需要得到受教育者认同,这样他们才能自觉自愿地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态度的形成过程与德育内化的过程具有内在契合性。
  态度理论视域下的德育内化实质上就是个体通过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吸收合理的价值体系,逐渐改变自身消极的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积极进步的态度。因此,将态度理论用来考察德育内化可以提高德育内化的有效性。
  四、态度理论视域下德育内化的有效途径
  德育内化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充分实现内、外因的有机结合,或以外因的积极因素有效地抑制内因的消极因素,德育内化才能完成。
  1.积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提高其权威性和可信性
  德育内化不完全是自发形成的,它也需要教育者的指导。如何最大程度地促进德育内化,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提高其权威性和可信性,是最为重要的途径。
  通过态度理论我们可知,个体的接受心理首先来自于对教师的高尚人格和渊博学识等的信服,达不到这一点就无法让学生相信教师所传授的文化知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以上两点只有都得到满足才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把课堂上所学、所见、所悟的东西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进而外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因此,为了促进德育的内化,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人格魅力,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在学生中重塑其权威性。此外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处理各种学生问题,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服。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仅仅靠真理的力量来说服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投入真实的感情,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感染受教育者,从而促进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真正内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自律。
  2.切实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诱导其促进德育内化
  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是正在长见识、积道德的人,他们有内在的发展需求和求知欲望,有积极的上进心,更有丰富的情感,这些都可以成为促进德育内化的积极因素。
  在态度理论视野下,教育者主导地位应该体现在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影响或引导受教育者扭转被动接受的局面,通过受教育者能动作用的发挥把被动灌输变成自觉自愿的接受。因此,为了完成受教育者态度的转变,教育者要更加关注教育过程的互动性,激发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只有通过受教育者能动性的发挥,外在的灌输才能真正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意识。因此,教育者在教学中应多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彼此尊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才能使其自愿接受和主动实践社会道德规范,使社会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其思想意识。
  3.找准“认同点”,运用典型榜样的激励作用促进德育内化
  按照态度理论,认同是受教育者在接受外来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的结果,是一种自觉性活动。“认同点”是受教育者认知结构和“内部思想道德环境”与接受的外来信息趋于一致的知识点和价值观。德育过程中,只有找准“认同点”,使教育适合受教育者内部认知和思想道德水平,才会引起受教育者的思想共鸣。在“认同点”的选取上,如果恰当运用典型榜样的激励作用将更能促进德育内化。作为意志、理性和情感高度统一的榜样人格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具有较高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应对价值多元化给青少年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树立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给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导向作用,从而引导其逐步确立合理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为其全面发展指明道路。典型榜样的树立将会改变受教育者固有的、不正确的态度,使其由趋同到自主地接受主流价值观、社会道德规范,从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 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陈红娟.态度改变理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2007(2).
  [3] 杨艳茹.态度理论视野下的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4] 檀传宝.态度改变理论与德育的审美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5(4).
  (责任编辑 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