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处的时代崇尚个性、鼓励创新,而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长却发现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却有抹杀孩子创造力的倾向,于是,一种挑战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新方式开始在大中城市出现,那就是让孩子“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渐成气候
目前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学”的个案,教学阶段涵盖了幼儿园至高中。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都自发组织了在家上学联盟,顾名思义,这个联盟的成员都是选择了在家教育孩子,而不是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去就读。
在家上学作为“教育叛逆”,已经成为和学校教育分庭抗礼的教育构成。台湾省已经在法律上给予了认同。有人提出,应重估“在家上学”的优势: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适合孩子。
其实,“在家里上学”的案例早有前车之鉴。童话大王郑渊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让儿子郑亚旗“在家上学”了。生于1983年的郑亚旗,正统小学毕业后,郑渊洁厌恶了学校的教育方式,决定自己教育儿子,他给孩子自编教材,比如他把中国的《刑法》的419项罪名编成了419个童话故事……
郑亚旗3年就学完了中学六年的课程,从这所特殊的“学校”毕业。如今郑亚旗也是成功人士,开书店,办杂志,设讲堂,创立摄影工作室,做了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的董事总经理。郑亚旗被北京史家小学聘为全校学生的“成长导师”。
若将“在家上学”广义理解,把就读“现代私塾”甚至“在家自学”的也算进去,那么,这样的学子还真是不少的。比如从高中休学后的韩寒就算其中之一。也许正是脱离了那固有古旧的轨道,才有今天的杰出的韩寒。
大多数选择放弃学校教育的家长认为,从孔老夫子那里传承过来的对话式课堂模式、点拨式教育互动,如今早被填鸭式教学取代。新鲜有趣的教育改革,表面看非常具有成效,但如果加上学校的封闭管理、半军事化管理、出入校门实行准入准出制度等,学校就成为“看守所”。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日益强大,而教育功能日渐凋零。儿童需要是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有权利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但学校教育却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不要说中学生,就连小学生,其应该得到的幸福童年都已经消失。
很多人担心,“在家里上学”可能会让孩子在主流体制教育学科考试中不太擅长、缺乏平行教育和伙伴教育。但更多家长认为,在没有功利污染的环境中,孩子自我发展、自我教育得到了激活。
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更能强化孩子的责任感、精神自由和灵魂平等意识。这种唤醒比威逼利诱高明得多。这种学生可能会缺乏分数竞争力,可在负担减轻、安全保证、人格发展和人文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却应该引起学校教育的反省。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争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进行上理论和实践上的博弈。
学校教育VS家庭教育
在互联网上搜索了一下网友对两种教育方式的看法,发现,持家庭教育优于学校教育的观点更多,理由更充分。而现实刚好相反,我们知道,目前绝大多数孩子都是通过走进校门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值得我们思考。
现将网友有代表性的观点梳理如下:
正方观点1:我这么说完全是亲身体会过小学老师的恶毒,小学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就像你们说的,如今这个社会是很肮脏的,所以孩子也早早的就被污染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还那么小,更本就分不清两面三刀,奉承拍马,落井下石,欺软怕硬这些是错的,小学老师很少是好大学本科毕业的,素质低下动不动就喜欢骂学生,而且完全是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这是事实吧?想当初,我本人有此数学考了75分,弱了班级的平均分,老师就当着全班的面把考卷摔倒我脸上,乱骂我,说我会留级。幸好是我父亲在家独自教了我半学期,到了期末考的时候我一下子考了99.5。现在的我还不是一个成功的操盘手?无论如何,中国的小学我实在不敢恭维。我现在要的是“要办哪些手续才能合法的让孩子在家里上学?”
正方观点2: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个体得到充分发展,适应社会,而现在的体制内教育,个体难以有自由发展的机会,孩子在学校除了学习数理化,难以接触社会,就谈不上适应社会了。退一万步说,从文化课学习的角度看,学校的教育缺乏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土壤,首先时间上孩子自己就说了不算,老师留了一大堆作业,你会的科目,也必须完成,这样一来,你不会的东西却没有时间来弥补。
教育首先是让孩子形成世界观,价值观,是非观,可是现在的学校能否让孩子学习到这些,我想我不说大家也都清楚了,你调个座位,估计也得花钱,你英语学的不错,不去老师家学习英语了,老师也不高兴,现在教育成了商品,因为教育产业化了,教书育人的气息很淡化了,学校几乎成了学店,家长们怎能期望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
正方观点3:很多人所谓的专家说孩子不到学校学习,将来性格一定孤僻,因为缺少社交,这些所谓的专家的话根本就站不住脚,旧社会的私塾好像也没少出人才,现在美国的home schooling(在家学习)也是越来越壮大,教育本就该以人为本,很多专家说孩子不到学校去,将来难以适应社会,难道到学校学习,就能适应社会?我反而觉得在学校学习的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更差,比如现在中国的企业家高中毕业的都比较少,大学毕业的企业家更少,因为在学校呆久了,反而更难得适应社会了,孩子在家学习,不是说仅仅的在家里学习文化课,孩子在家学习可以有更多的自由自自配的时间,课余可以参加各种群体性活动,比如参加游泳学习、跆拳道学习、书法学习、音乐学习,在这些学习班中不是一样接触孩子们吗?难道只有在学校里才能有孩子?:
反方观点:先不考虑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家长的目的,应该先考虑下这样做对孩子有没有负面的影响。虽然单独的知识教育对个人成长有很大帮助,但是忽略了其他方面对造就孩子是不是有益,比如培养孩子的群体性 、个人独立能力、约束力,还有尊重别人和反抗压迫的意识。这些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中才能造就的。虽然在中国,有很多不尽仁义的地方,但是也不是都不可取。如果这样做的后果没考虑到的话,出了问题在改是不是就太晚了呢?
有得必有失。在没有决定性把握的情况下做出“冒天下之大不违”的事情,对与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如果成功了还可以,如果失败了不就悔之晚以。慎重啊!
美国家庭教育借鉴:凯拉的一天
儿童是否必须在学校接受教育,家长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孩子提供教育,在义务教育制度建立之后,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就美国而言,经过长期的争议和修法,目前几乎所有的州都通过地方立法,确认了“在家上学”(homeschool)的合法性。在家上学的儿童迅速增加,据美国教育部统计,全美至少有110万名儿童在家上学,而在10年前仅有36万名。
在美国,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动机包括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宗教信仰以及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校园“垃圾文化”泛滥等。“非学校教育”成为流行的理念,在家上学的孩子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学习,而不是拘泥于固定的课程。他们的生活、学习更为自由,压力更小,“早上可以睡到8时30分起床,而不是5时半”。对很多母亲来说,这也是解决工作与养育子女矛盾的有效途径,她们直接参与子女的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孩子最重要的教师。它被视为美国中产阶级父母对公立教育制度的一种文化反抗。
失去了学校的“标准化管理”,在家上学的教学效果虽然众说不一,但已经有许多积极的例证显示“在家上学是可行的。”如美国1999年一项对2万名儿童的研究显示,三年级的在家上学儿童的阅读能力,可以与公立学校六年级的学生相当。一些在家上学的孩子SAT(美国大学招生考试)分数较高,进入大学后适应能力很强。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在孤立的、封闭的环境中学习,而是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参与多种社会活动;有许多专门的网站、教育机构、民间组织为在家上学的家长提供教学计划、教材、教师、社区活动等各种支持。经有的专业教育协会注册,在家上学的孩子完成学业后会得到这个组织发的“毕业证”并拥有一个自己的毕业典礼,也不影响继续升学。学校也不是完全放弃管理,如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教育部门要求父母一年提交四次教学计划,还要定期组织考试。
据报道,在家上学的孩子,各科目都比在校生强30%左右,而且他们的学习科目和范围广,基础知识扎实,适应能力也很强,所以不少美国大学特别愿意招收从家里毕业的孩子。
以下是中国某媒体报道的一个在家上学的美国孩子的生活状态:
凯拉的一天
早上9点,凯拉总是准时起床,而且从来不用闹钟。每天10个小时的睡眠让这个5岁的加州小女孩就像加利福尼亚的太阳一样精力充沛,不知疲倦。10点,凯拉开始上课,她的教室就是自家的起居室,而老师就是自己的妈妈。
凯拉的妈妈珍妮曾经是洛杉矶东区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2004年凯拉出生后,她就辞职在家照顾孩子。在加利福尼亚州,5岁的儿童就开始列入小学的教育计划,可以进入小学的学前班就读,而珍妮和丈夫韦德决定让凯拉在家中完成学前班的教育。
“我希望凯拉有一个更加轻松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认识周边的世界。除了家中的课堂,我还有更多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讲到动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动物园待上一天,拼写、自然和数学课都可以在动物园进行。我们一起去超市或去公园的时候,随时也都可以学习。”
做为一名老师,珍妮对女儿的教育显得成竹在胸,“我很熟悉小学的教育,5岁是孩子启蒙的重要阶段,我希望凯拉在这个阶段能够知道寻找答案的方法不仅仅只有一种”。
家庭课堂在美国的小学阶段比较常见,基本上都是由孩子的父母担任老师。大部分父母都会按照教育部门的教学大纲安排自己孩子在家中学习,邻近的学校和地区教育机构会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标准,向这些父母免费发放教材、教具和书籍。
珍妮每个星期都会去学区教育委员会与那里的教学顾问沟通,了解最新的学校教学情况。她还经常带凯拉参加各式各样的社区儿童活动,手工制作、故事会和知识竞赛一样也不少,活泼开朗的凯拉在活动中结交了很多小朋友。
凯拉的家在洛杉矶东区,距离著名的迪斯尼乐园仅20分钟的车程,那里自然成为凯拉经常光顾的地方。而每次去迪斯尼乐园,凯拉总希望和自己的爸爸一起去,因为她喜欢和爸爸一起去挑战惊险刺激的游乐项目。
凯拉的爸爸韦德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工作非常忙,但他总会挤出业余时间和凯拉一起去迪斯尼乐园。“我喜欢凯拉经常去参加一些新奇和有挑战性的活动,这会使她更有想像力,想像力对于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韦德说。
在凯拉每天的日程中,除了上课,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照顾她的几个“小伙伴”:狗、兔子、仓鼠和鹦鹉。她总会利用上午的课间休息给兔子、仓鼠和鹦鹉喂食并清扫笼舍,下午则找出多一点的时间带着自己的爱犬“阳光”去散步,每天乐此不疲。当被问到是否喜欢在家里学习时,凯拉回答说:“I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