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物效应】
“换物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观点。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甲组、丙组的人各拥有价值100元的手镯,乙组、丁组的人各拥有的是价值100元的手表。然后让乙组的人主动提出以手表换甲组人手中的手镯,发现甲组无一人愿意换。反过来,让丙组的人主动以手中的手镯换丁组的手表,结果持手表的人又不干了。这种等同价值的交换,并不存在吃亏问题,而在换物中的主动方却被拒绝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换物效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实质上是社会刻板经验在起作用,即“对方主动跟我换,肯定他有利可图,我才不上当呢!”为避免出现这样片面的选择,我们在生活中就不单要看互换东西的价值与否,更要看到自己内心的需要等其它方面,这样才不会被社会刻板经验所影响。
【哈洛效应】
哈洛是指画在圣像上的后光,“哈洛效应”是指借助于强大权威形成高于实体的虚像影响。我国古代也有这样的典故,说的是有一人在集市上卖马,连续10日也无人问津。后来,这人去找伯乐帮忙,伯乐到马前看了看,又转上几圈,结果“马价十倍”被人买走。而现在的形象大使正是运用了这一效应,藉此创造出产品的外部光圈,达到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经营竞争力的目的。但我们同时还应当看到,形象大使只是产品宣传的一种手段与广告策略,最终的成功还是应靠产品自身的质量与企业的品牌信誉。就像那个高价卖马的商人,如果马的品相不好,最后伤害的不只是自己的利益,伯乐的名声也要大打折扣了。而买马的人则要注意的是,在看到名人宣传的同时,更要看到物品是否具有应有的价值。
【邦尼人力定律】
“邦尼人力定律”是指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钟却挖不了一个洞。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也是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有计划的行动,以避免无谓的内耗。这个定律的应用在企业里会比较多的看到,当企业里的员工之间因摩擦产生内耗,团队的智商会远远低于个人智商;当员工之间协作,内耗少,团队智商一般等于个人的平均智商或高于平均值;而在所有员工同心协力,集合大家的脑力和创造力的时候,团队的智商就等于个人智商相加或相乘的量,并形成巨大的创造力,而管理在其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一个重要道理就是高效地协同和合作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最后实现双赢。21世纪是一个合作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有效的合作,将会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避免内耗过多。
【贝尔纳效应】
“贝尔纳效应”来源于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该效应包含两种含义,这都和贝尔纳本人的经历有关。他天赋极高,发散型思维能力极强,在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灵感,有想法,但在收敛型思维方面能力不足,未能专注于一个或几个课题深入地进行研究。因而,未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没有挖掘出深厚的科学潜力,进而无法进入一流的科学家的行列。这种由于兴趣过于广泛,思维过于分散,样样通样样松的现象就被称为贝尔纳效应。但与此同时,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上了另一条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周围的很多人登上科学高峰。这成为贝尔纳效应的另一面,也就是甘为人梯的绿叶精神。要想团队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着眼于整体和大局,扶持人才的成长,也只有整体的水平提高了,我们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力量。这也提醒我们,看事物要全面的看待,不止一分为二,角度可以再多些
【参照点效应】
“参照点效应”是指人们在实际评价一件事情或人的好坏时,在心里总是有一个比较或评价标准。比如股市中一个人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