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魔毯预警老年人运动恶化
研究人员们展示了一张“魔毯”,能够探测摔倒甚至可以预测移动性的问题。地毯下是由光导纤维组成的一张网,当压力作用导致光导纤维弯曲改变了毯子边缘的光线时,光导纤维就可以探测并且描绘出运动情况。这种光线的偏离就能帮助电子设备了解老年人的行走方式并且探测他们的状况是否正在恶化。这个系统的运动测绘能力是借助为医院扫描仪设计的技术开发的。(《腾讯科学》)
科学家发现“绿巨人蛋白”
目前,澳大利亚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了“绿巨人蛋白质”,通过调控这种蛋白质,能够使人体肌肉组织增长,这与科幻电影《绿巨人浩克》中的情节有类似之处。这使人们无需高强度体能锻炼,便能促进肌肉组织增长
目前这项最新研究显示,在我们理解肌肉纤维生长的基础科学原理时,我们将能够举起重物,或者有效地治疗患者的肌肉疾病。(《腾讯科学》)
生物电流可促断肢再生残疾人有望告别假肢
英国阿伯丁大学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生物电流有望被用来帮助人体组织再生和对残缺的四肢进行补救。在不久的将来生物电流有可能帮助残疾人“恢复”四肢,重新长出手臂与腿。此前的生物电流模拟试验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结果,该技术可以用来帮助病人受损脊髓的再生。还有研究证据表明生物电流技术在帮助病人进行趾端再生,尤其是在儿童受损趾端再生方面会有更为显著的效果。(《新浪科技》)
男用口服避孕药有望问世
一直以来,口服避孕药似乎只是女性的“专利”。美国研究人员研制一种抗癌药物时发现它具有成为男用避孕药的“潜质”,且不会产生令人不快的副作用。
波士顿戴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詹姆斯·布拉德纳与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一起研制出这种名为“JQ1”的药物。“JQ1”不含激素,可以阻断精子形成的关键过程。老鼠实验显示,若服用剂量正确,老鼠仍能进行正常性活动,但无法繁殖后代。“JQ1”的另一优点是可以以片剂的形式存在。布拉德纳说,男用口服避孕药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和普通消费者见面。如果研发成功,它将成为避孕套问世数百年后第一款有效、非永久性的男性避孕用具。(《解放日报》)
酸奶为男人助性
打开家里的冰箱,找找有没有酸奶,如果有,祝贺你,今天或许有惊喜的发现。众所周知,酸奶可以帮助消化、强健骨骼、提升免疫力等等,不过,科学家们为酸奶的好处又加上了一条——助“性”。研究人员为了研究酸奶和肥胖之间的关联,对40只雄性白鼠和40只雌性白鼠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对白鼠的饮食分成三组:高脂肪低营养的垃圾食品,典型的啮齿动物食物,香草味的酸奶。
结果,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吃酸奶的白鼠明显性欲更强。其中,雄性白鼠的睾丸比其他正常饮食的白鼠睾丸重5%,比吃垃圾食品的白鼠睾丸重15%。而且,吃酸奶的雄鼠能更快让雌性怀孕,并且生出更多的幼鼠。
看起来,酸奶让这些白鼠更加“耀武扬威”,其中的益生菌给了白鼠交配上更多的自信。既然如此,是不是男人多喝点酸奶就具有同样的效力呢?极有可能,尽管这一结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健康的饮食的确能够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因此,不妨每天给爱人一杯上好的酸奶,为你们的健康和性事加分。
醋可降低餐后血糖
人类用醋来调味、保存食物、处理伤口等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近年来喝醋养生蔚然成风,这种原本再普通不过的调味品华丽转身,成为比一些好酒还贵的高级保健品。多个科学研究发现,醋能降低餐后血糖,但它的其他疗效仍有待证实,例如醋的抗感染作用不强,防治高血压和癌症的作用也不明确。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营养学系的卡罗尔·约翰斯顿博士介绍说,多个研究发现少量吃醋,例如用25克食用醋伴随食物吃下,可改善餐后血糖的水平,但机制尚未明确,这样做是否有用也不清楚。喝醋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但需注意区分是食醋还是醋饮料,后者可能含有一些精制糖,不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建议选择醋的时候仔细阅读食物标签和营养成分表。(《广州日报》)
酒后喝红牛伤身
红牛等运动饮料能提神、让人不犯困。然而科学家发现,这类含有咖啡因的饮料,遇到酒时,会对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酒后喝红牛或者两者掺着喝,虽然能减轻饮酒人昏昏欲睡的感觉,但发表在《酒精中毒:临床和实验研究期刊》上的一项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将能量饮料与酒混着喝的人与只喝酒或不含酒精饮料(汽水或果汁)的人相比,前者患上心悸的可能性会增加6倍,出现睡眠障碍的可能性会增加4倍,同时更容易出现震颤、易激惹和精疲力竭的现象。研究者认为,酒后喝能量饮料,饮料中大量的咖啡因会让醉酒现象恶化,对饮酒者的身体和神经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引发血压升高和血液黏稠等,从而使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几率大大增加。
高个儿防癌矮个儿护心
身高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殊不知,高矮不同,所患疾病也会有差异。英国一项研究发现,身高与死亡率之间存在很大关联。高个子的人更可能死于癌症,矮个子则更可能死于心脏病或中风。
分析指出,除了遗传因素之外,身高通常与儿童时期状况关系极大。比如,儿童期的社会环境、营养状况、压力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成年期身高。个子矮很可能是儿童期营养不良、慢性炎症或经常腹泻以及儿童期心理压力过大等原因所致。另外,社会经济因素也与身高关系紧密,会一直影响到成年期,个头高的人就业机会相对更多。
每天喝6种饮料抗衰老
晨起喝杯水。美国纽约皮肤病学专家大卫·班克博士表示,起床后喝杯水,可以有效补充体液,消除疲倦感,保持皮肤光滑有弹性。
早餐喝咖啡。多项研究表明,早餐喝咖啡不仅提神醒脑,而且有益心脏健康。清咖啡还可以加快新陈代谢,降低某些癌症危险。
午餐喝绿茶。美国加州健康与长寿研究所医学主管乔纳森·科尔博士表示,绿茶可促进新陈代谢,有助预防乳腺癌。西澳大利亚大学研究发现,红茶有助于降低血压。
下午喝可可。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发现,热可可中抗氧化剂含量超过咖啡、红葡萄酒和绿茶。可可有益心脏健康和皮肤健康。
晚餐喝红酒。一项新研究表明,喝完红葡萄酒后,体内产生的白皮杉醇有助于阻止脂肪细胞生长,防止发胖。
睡前喝牛奶。睡前喝杯牛奶,钙质有利于强壮骨骼,蛋白质有助于肌肉健康。一觉睡醒后,身体更强壮。
小时打呼噜容易有多动
美国《小儿科》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睡觉鼾声大的孩子更可能会出现多动症、抑郁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问题。
据统计,幼儿睡觉打鼾的发生率大约为10%。为了弄清幼儿持续打鼾与其日后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神经心理学专家迪恩·碧比博士及其同事对249名幼儿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2~3岁时每周至少打鼾两次的孩子比睡觉不打鼾的孩子或者只在2岁或3岁打鼾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碧比博士这项新研究表明,儿童持续打鼾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和缺乏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时间过短关系密切。新研究建议广大父母,务必将孩子打鼾,特别是持续打鼾的情况如实告诉医生,以便进行恰当的治疗。对儿童打鼾问题持等待和观望的态度,只会导致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更加严重。新研究也再次提醒新生儿母亲,应尽量给孩子多吃母乳。
睡觉时也能学东西
睡觉时也能学习新东西?这是许多人特别是学生的梦想,而研究人员的报告说,人类大脑的确存在这样的机制。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志愿者睡觉的时候,给他们闻不同的气味,并播放不同的声音,而气味和声音之间是固定搭配的。通常人们在闻到香味时会深呼吸,而闻到臭味时会尽量少吸气。观察发现,经过这样的条件反射训练,睡眠中的志愿者也会在听到与香味相关的声音时深吸气,即使这时并没有释放香味。
更关键的是,在第二天志愿者清醒的状态下,给他们播放相关声音,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而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在睡觉时经受了这样的条件反射训练。
这些结果说明志愿者在睡眠中学到了新的信息,即本来互不相关的声音与气味之间的联系,并且这些信息已经被大脑牢牢记住了。此前研究曾发现白天已有的记忆可以在睡眠时得到加深,而本次研究进一步显示,在睡眠时学习新东西也是可能的。(《新华网》)
多吃橙子防PM2.5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多吃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水果或蔬菜可以减轻空气污染对慢性肺病患者的伤害。在这项新研究中,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对200多名哮喘患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进行了调查。病人年龄在54~74岁之间,且多数都有吸烟史。研究人员同时还记录了病人入院前后的当地空气污染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如果道路空气中,交通污染颗粒物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哮喘患者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入院的几率增加35%。并且,体内维生素C含量最低的患者,住院几率要比最高者高1.2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氧化剂可以抵消空气污染的部分危害。就维生素C而言,它可以保护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害,而自由基一般都是污染物进入肺部时形成的。因此,生活环境差或长期在粉尘污染重的地方工作的人,可以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如橙子、葡萄、猕猴桃、辣椒等,有助于身体抵抗污染和灰尘中的PM2.5。(《生命时报》)
适量食用巧克力降低中风风险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发表研究报告说,每日食用少量巧克力可降低中风风险。
据这份报告介绍,研究人员对超过3.7万名年龄在49至75岁之间的瑞典男性进行跟踪调查。他们的医疗记录显示,10年中,这些男性里有近2000人得过中风。研究人员对他们在这期间的饮食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包括他们食用巧克力的频率。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大量食用巧克力的受调查者与少量食用甚至不食用巧克力的人相比,患中风的风险要低不少。平均来说,每周食用63克巧克力,患中风的风险可降低17%。
为进一步证实巧克力的功效,研究人员将这项研究的数据与此前在其他国家进行的4项类似研究进行对比分析,这其中包括一项在2011年进行的几乎相同的研究,但受调查者都是女性。对比分析的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这一发现并不意味着光吃巧克力就能摆脱患中风的风险,过量食用巧克力也会导致体重上升,会引起其他健康问题。(《新华网》)
限制热量摄入无助长寿
人们通常相信限制饮食的热量能预防机体老化,从而延长寿命。但是美国一项长达20多年的动物实验显示,限制热量摄入虽有益健康,但无助长寿。
美国国家老龄问题研究所从20多年前就一直饲养121只猕猴,并进行研究分析。猕猴因为生理上与人类接近,而且寿命比较长,所以科学家偏好用它们来做一些长期的跟踪研究。
研究人员将这些猕猴分成两组,让其中一组每天通过食物摄取的热量减少30%。在限制热量20多年后,统计发现不管猕猴是何性别,不管它们开始限制热量摄入是几岁,两组猕猴的死亡率都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不过,这项研究同时表明,虽然限制热量摄入并不能使猕猴活得更久,但依然有益于健康。限制热量摄入使它们体重下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降低,另外,癌症、糖尿病和关节炎的发病也表现出推迟的倾向。(《新华网》)
他汀类降脂药物可能有助抗癌
通常用于抗高血脂的他汀类药物可能有助于抗癌。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细胞培养系,并使用这一细胞系对1000余种物质进行测试。测试中他们发现30多种物质具备抑制淋巴管发育的作用,并对其中两种物质进行详细分析,这两种物质中的一种属于他汀类药物。
研究人员说,淋巴管发育能促进肌体内癌细胞的转移,一些癌细胞正是通过淋巴管才得以扩散,某些肿瘤还能分泌促进淋巴管发育的物质。
研究人员随后用实验鼠进行了实验,证实服用这种他汀类药物的实验鼠体内淋巴管发育受到抑制,癌细胞的转移也得到防止。
研究人员认为,某些癌症患者可服用他汀类药物阻断癌细胞转移。不过他们表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患者应服用多少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来防止癌细胞转移。(《新华网》)
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定神经回路异常
日本研究人员最新报告说,他们在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脑部图像时,发现了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脑内神经回路异常。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究精神分裂症新疗法。
京都大学的研究小组着重研究了连接丘脑和额叶的神经回路。丘脑位于脑的中心部,是产生意识的核心器官,被认为负责统管各种信息,而额叶是大脑皮层的一部分,被认为负责思维、演算和情感。
研究小组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拍摄了3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6名健康人的脑部该区域图像,然后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健康人的这些神经回路上,神经细胞结合成束状,能够传递信息,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经细胞结合比较弱,而且大脑皮层的厚度也较薄。(《信息时报》)
维生素D有助肺结核治疗
英国研究人员近日报告说,高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剂能加速肺结核患者的康复过程。
英国玛丽女王大学研究人员将95名接受抗生素标准疗法的肺结核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44人同时服用高剂量维生素D补充剂,另外51名患者服用安慰剂。8周后,维生素D组患者肺部清除结核杆菌的速度明显快于安慰剂组患者。
领导这项研究的阿德里安·马蒂诺指出,通过加速治愈过程,患者的传染期可能会变短,其肺部损伤也会更少。不过他认为,在进行更大规模的人体试验前,推荐肺结核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时辅以维生素D为时尚早。
吃核桃 精子好
美国生殖生物学会会刊《生殖生物学》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男性每天吃一把核桃可提高精子质量。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菲尔丁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正常饮食,另一组每天多吃75克核桃。试验前后研究人员提取了所有参试人的精子样本,并对精子浓度、活力、形状和大小及染色体异常等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只有“核桃组”男子的精子质量明显改善。
新研究负责人表示,核桃中的欧米伽—3脂肪酸含量相当可观,多项男性不育研究发现,欧米伽—3脂肪酸可提高精子质量。该脂肪酸和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提高精子成熟度和精子膜功能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蛋黄吃多了伤心脏
鸡蛋吃多了也不好。加拿大一项新研究发现,对已经出现动脉硬化的患者而言,蛋黄吃得越多,血管受损就越严重,还增加心脏病危险。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研究人员完成的新研究对平均年龄为61.5岁的1231名男女参试者的吃鸡蛋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利用超声波设备检查了参试者血管堵塞及硬化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参试者的生活方式。结果发现,40岁之后,颈动脉斑块(动脉血管内蜡样栓塞物质)区域会随着年龄而增大。每周至少吃3个鸡蛋黄的参试者颈动脉斑块明显比每周最多吃两个鸡蛋黄的人更严重。吸烟和吃蛋黄过量会进一步加速该区域的增长速度。
高胆固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鸡蛋黄的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摄入过多会增加颈动脉斑块的堆积,导致血流量减小,心血管危险增加。蛋黄吃得越多,这种危险就越大。新研究还发现,过量摄入蛋黄的危害相当于吸烟危害的2/3。科学家表示,这项新研究表明,有必要对鸡蛋黄的作用、饮食胆固醇总量及其与心脏病危险之间的关联,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和重新评估。
每天1包烟脑出血增三倍
韩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每天抽烟超过20支会导致致命脑出血危险增加三倍。
戒烟会降低脑出血危险,但是烟民戒烟后发生脑出血的危险仍然是不吸烟者的两倍。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研究人员调查了发生于2002~2004年的4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生存率仅为50%)病例。研究人员将这些病例与另一组426名年龄性别等相当但没有发生脑出血的参试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吸烟越多,发生脑出血的危险就越大。研究人员将食盐摄入量、体重、家族糖尿病病史等因素排除后发现,吸烟者发生脑出血的几率是非吸烟者的2.84倍。
新研究还发现,戒烟至少5年以上,才可使脑出血危险降低59%。但是每天抽烟超过1包的烟民戒烟后,其脑出血危险仍然是非吸烟者的2.3倍。因此,研究人员呼吁,吸烟者最好戒烟,不吸烟者切勿沾染吸烟恶习。
男人比女人醒酒慢
通常男人比女人能喝,但女人酒后比男人清醒。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对42名酗酒至少5年的参试者和42名滴酒不沾者进行了对比研究。大脑扫描结果发现,饮酒时间越长,大脑白色物质就越少。男性表现为大脑胼胝体白色物质减少,女性表现为大脑皮层白色物质减少。男性每戒酒1年,大脑胼胝体恢复速度为1%。在禁酒1年的女性中,大脑白色物质增加,但在男性中并未出现这一现象。经过一年多的恢复后,这些现象在女性中消失,而在男性中开始显现。新研究负责人莫舍·鲁兹博士表示,禁酒之后,男性大脑白色物质恢复速度明显慢于女性,即男人比女人醒酒更慢,希望这项研究能对人们戒酒有所帮助。
AB型血患心脏病风险最高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血型与心脏病患病风险有关,O型血的人风险最低,AB型血的人风险最高。
该研究对9万名35~70岁的人进行了20年的跟踪调查。在此期间,约有4070人罹患心脏疾病。研究人员排除了年龄、饮食、饮酒、家族史等其他危险因素后发现,与O型血的人相比,A型人罹患心脏病风险高出8%,B型高11%,而AB型高出20%。
该论文的作者表示:“我们无法改变血型,但可以改变生活方式。AB型血的人对此应高度重视。”不过,一位未参与研究的医生则提醒大家,非O型血型对心脏的影响没有那么严重,对此大家不要惴惴不安,“相比之下,吸烟、体重、胆固醇水平、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对于是否会患上心脏病影响更大。”
肥胖人士想问题快,失忆更快
在现代社会,肥胖人士往往和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健康问题联系在一起。但新的科研成果发现,他们连大脑运作的方式都和正常体型的人们有所不同:肥胖人士的大脑运转功率要高一些,思维能力比普通人快出近四分之一,但他们丧失记忆的速度也要快出四分之一。(《国际在线》)
走路变慢可能患老年痴呆
一个人的行走能力或步态能够显现出他患上老年痴呆症的迹象。学者强调,走路方式的变化,很有可能是精神功能下降的征兆。
来自瑞士巴塞尔移动能力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跟踪记录了近1200名老年人的行走能力,他们都因为记忆力存在问题而到医院接受过门诊治疗,并将他们的情况与健康人进行了比较。测试结果显示:步速减缓和步态的变化与精神功能的衰退息息相关,表现为轻度认知障碍,严重者步速更为缓慢,有可能发展为老年痴呆症患者。
来自美国梅奥诊所老龄化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也对1300多名病人的走路方式进行了观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功能的衰退(包括记忆力丧失和执行控制能力的下降)也与步速减缓和迈步距离缩短紧密相关。因此,研究者认为:步态的变化是认知功能受损的早期预警信号。
这两项研究揭示了行走能力与老年痴呆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因此,专家提示,老年人应提高对行走能力的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扬子晚报》)
牙好不易得痴呆
一项研究成果显示:那些能保持口腔健康的人晚年后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会明显降低。
研究团队在美国加州一个退休人群居住的社区中选取了5468名居民,从1992年至2010年对他们进行了跟踪调查。这些老年人的平均年龄为81岁,大部分受过良好的教育,生活状况也较为富裕。他们在调查的初始阶段都没患有老年痴呆症,研究者询问了他们的口腔卫生习惯、牙齿健康状况和是否佩戴假牙。18年后,研究者采用访谈、病历卡和死亡证明等方式发现当初参与调查的老人中有1145人被诊断患有老年痴呆症。统计结果发现:不是每天都刷牙的老年人比每天刷牙三次的老年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几率增加了22%~65%。而且这种效应在老年女性中更为明显。因此,研究者建议:老人应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保健习惯。
女性更易结交终身朋友
一项新的调查显示,女性比男性更能找到一辈子的朋友,因为女性大多在中小学认识最要好的朋友,而男性则倾向于在大学及职场结交好友。
英国调查机构对2000名成年人进行调查后发现,3位女性中就有1位说,她们最要好的朋友是在学校里认识的;6位男性中只有1位表示8ZodvrhFH3PfFrsg08mWGz2cD3W2KrE40RUWQbGGz8E=,最要好的朋友是在学校里认识的。
研究还发现,男性较倾向于在大学或职场里认识朋友。另外,13%的男性及16%的女性承认,在朋友圈内至少有1人让他们无法忍受。
调查结果还显示,尽管成人平均每人有50位到100位社交网上的朋友,且在手机上存有50位朋友的电话号码,但受访者指出,他们平均只有5位要好的朋友。另外,朋友数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到60岁时,平均只剩下3位亲密好友。(《中国妇女报》)
久用防脱发药可能抑郁
美国华盛顿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服保法止治疗脱发的男性抑郁和自杀的危险会增加。
此前的研究发现,保法止会导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新研究通过对61名服用该药且出现ED症状超过3个月的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11%的患者发生轻度抑郁症状,28%的人出现中度抑郁,36%的患者抑郁症状严重,参与试验的患者有44%产生轻生念头。
而在对比组29名从来没有用过此药的男性脱发患者中,抑郁症和自杀念头的比率仅为10%和3%。因此,长期使用保法止如出现抑郁症状应及时向医生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