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培训有效模式的建构

2012-12-29 00:00:00成文光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9期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悖于我国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因此,要明确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学习的责任和义务,开展以人为本的继续教育研究,建构切实可行的培训模式,并通过有效培训给予他们充分的教育补偿,逐步提升广大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农村地区美术教育的发展。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依据2010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有效培训模式的建构需要结合美术教育的实际和专业发展的方向等多个方面。就目前来看,原有单一的教师培训模式已经滞后于教育改革的现实和教师成长的需要,只有建构立体的、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才能健全教师职后培训的质量保障体系。
  一、 院校模式
  院校模式是利用高等院校教育优势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培训。一般以专题讲座、专业技能拓展、观摩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由培训院校制定和规范论文、作业等培训课程的考核标准。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突出表现为缺乏专业领域的新认识,他们渴望教育观念的引导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院校培训的过程中,应首先拓展学员的视野,形成新的教育理念。针对特定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实践,培训可分为美术技能拓展、美术理论、美术教育研究、美术教科研培训、学生作品研究等多个模块进行,从而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院校培训要适当增加可供学员选修的实训课程。除传统技法类的素描、色彩、国画等以外,还应开设陶艺、手工编织、漫画等课程。其次,在教育理论课程中,注意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增加理论研究的素养,引导他们逐步向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另外,培训院校应发挥科研优势,加强基础美术教育研究,关注中小学美术教学一线出现的热点问题,力求与学员建立职后培训的有效联系,做到科研合作互补,实现和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上的双赢。
  二、 校本模式
  校本培训的目标是提高教师自我学习能力和个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