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谷良更喜欢别人称呼他老师,有学生家长叫他汤院长的时候,他会本能地去“纠正”,因为“做院长压力太大,自己更乐于教书”。
汤谷良教授是中国企业财务研究方面的顶尖学者,对集团公司财务、资本结构、财务政策、公司预算管理、财务体制专攻多年,还是“经营者财务”学说的倡导者之一。2010年,从事学术研究的汤谷良调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同时接手了学校的EMBA管理。
当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项目已经运作了8年,在行业内已经接近前茅水平。“干得好是别人路铺得好,干得不好是自己没做好,我的前任张新民院长干得很出色,”EMBA在中国发展十年后,学校间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汤谷良说,自己当时不敢要求比前任做得更好,只想着在自己手上不要下降。
他承认自己现在是半个商人半个学者,最起码有颗商人的心,面对竞争和压力,对他来说,管理一个学院和EMBA项目,更像是在商场上经营一家企业,“市场化”是他最多提到的词汇。“品牌、员工待遇和企业文化,这些东西都是很现实的,绝对不能有所松懈。”这是他的直接思维。
但他又信心十足,因为“EMBA在中国的市场空间还有很大,如果在中国办不好EMBA,只能说明院长是个笨蛋”。接手EMBA的两年多时间,他一边摘着别人栽下的桃子,一边小心翼翼地尝试着发展,现在,他们已经稳定在了国内顶尖的位置。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现在看起来还行。”这是汤谷良对自己的评价。
商学院必须高度市场化
人物周刊:您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班的起点和目标是什么?
汤谷良:现在我的目标是让我们EMBA班在全国范围内排名稳定在TOP10。这里面有两个直接的指标,首先是招生名额,比如我们是200人,这对很多学校来说是种挑战,完不成任务,但我们报名的人过多;第二个是价格战,很多学校在降价,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臭的招,我们价格本来就不低,但还要涨价,原来是26万,我们现在做的一个创新班是36万。这两个方面要在稳固的基础上提高。
人物周刊:您尝试了哪些创新?
汤谷良: 我自己创新了一个资本运营班,因为单单只是传统的EMBA,并没有特色,就像吃饭,去一个价格和服务好点的餐厅,并不代表有特色,但是如果是去吃西餐,或者提出舌尖上的中国这个概念,这才叫创新。EMBA的创新一定是专业化和细分化,我们的资本运营班和我们商学院的一个愿景十分相似,就是要打造一个和资本市场链接的商学院,国外的商学院都包括了金融或财务,但我们国内大部分学校金融和商业是并列的,资本运营班从招生和市场反响来说目前还不错。根据这个情况来说,商学院就是要不断创新,顾客要定位清楚,商业化就是这样,市场必须细分,顾客必须聚焦。
人物周刊:是不是就像运作一家企业?
汤谷良:是的,作为商学院,必须高度市场化,否则没有竞争力。在这个基础上,作为我来说,必须干好3件大事,第一是重视企业文化,区别在于学校是个知识体,知识分子是个特殊群体,自由、独立和个性都很强,学院就始终要重视文化的凝聚力量;第二是发展战略,比如要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EMBA带进TOP5,哪些方面要做,哪些方面不做,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这和传统企业是一样的,认定顾客需求就是一个战略问题,我当院长以来就重组了两个部门,因为不符合总体战略;第三是人力资源,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获取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院长的基本工作。我认为只要把这3点做好,就能赢得市场和品牌,因为在中国,EMBA的市场很大。
人物周刊:那您是如何协调院长和“企业管理者”的角色?
汤谷良:中国的商学院肯定有官僚化的东西,但是我会尽量去克服其弊端和开发其优势。作为我来说,要获得很多资源支持的,还必须要承认和利用官僚体制下的东西,当然更多的东西是市场化的,一定要企业化运作,我们的口号是商学院一定要多找市场而不总是找校长。还有就是文化建设上,如果一个商学院官僚文化是主流,肯定办不好,市场规律就是靠品牌、靠质量、靠服务取胜。
EMBA不仅要满足需求,还要引导需求
人物周刊:提到市场,您如何看待未来EMBA在中国的市场前景?
汤谷良:EMBA在中国的市场前景非常好,市场会越来越大,因为我这么多年来发现,中国企业家或者管理者持续学习的动力越来越高,我们的资本运营班很多人已经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很多年,但还是要回头来再学习,说明他们有这种需求,而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满足这种需求,还要引导这种需求。
人物周刊:市场上的竞争环境呢?
汤谷良:竞争环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在于它越来越透明和公开,消费者(学员)越来越理性;不好的地方,是能够办EMBA的学校越来越多,我认为这是一个臭招,因为EMBA是一个高端的课程,现在承办EMBA学校的门槛越来越低,主管部门批准了一批又一批学校,其实很多不够资质,就像开餐厅,有多少厨师、卫生条件、有没有地沟油,这个消费者不知道,需要工商局去审核。我并不是说只有很TOP的学校才能开EMBA,但如果师资、案例准备、教学环境都达不到,怎么能办EMBA呢?
人物周刊:作为专业性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在竞争中的优势是什么?
汤谷良:首先,我们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多元文化的直接交锋是我们特有的,我们现在一万多学生里面,有三千多留学生,来自一百二十多个国家,我们EMBA的师资也是来自全球的,这种多元化最重要的是渗透到了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上;其次是在服务上,比如EMBA学员即使毕业了,每个月还会收到我们的课程表,愿意的话可以随时来旁听,“终身学习”这些方面不能说别的学校没有,但我们一定是做得最好的;第三是文化,比如我和几个学员一起打高尔夫球,其中有6班和16班的,一个上过其他学校EMBA班的学生后来说,他之前本班的学生都打不到一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隔着10个班都能打起来,我们在这方面的氛围一定是最好的,这也说明了EMBA学生来上课,追求学位上的东西绝对不是全部或惟一,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专业分享和价值认同,这方面我们有优势。
没有课下Club,EMBA就没有价值
人物周刊:您说EMBA班的学生同时也是你们的顾客,如何区别对待?
汤谷良:首先是师资,老师不好马上换掉这是肯定的;另外还有服务,比如给本科生上课,教室里面不会有咖啡和茶点,给EMBA就必须有这些东西;最重要的是,本科生和MBA课下的联系非常少,但在EMBA中这就非常重要,所以说打造EMBA品牌首先不在教室,比如我们组织了好几个EMBA校友俱乐部,把往届的同学和现在的同学联系在一起,这方面需要我们来组织和推动,我认为如果没有这种Club,EMBA是没有价值的。
人物周刊:Club会不会让EMBA变质?
汤谷良:当然不排除一个项目批文下不来,一个同学正好有这层关系,然后给解决了,但这些并不是刻意的,不能说学员是为了这种目的而参加EMBA和课下活动。端午节的时候,几个同学约我打高尔夫球,打完后大家一起吃面条,分享一下工作上的得失,切磋一下球技,是在一种完全没有压力、很自由放松的状态下,和谈生意完全不一样,没有说一定要在饭桌上把你灌醉,要不然合同你不会签。
前段时间EMBA的戈壁挑战赛,4天走120公里,这种活动中大家的相互帮助和激励,不能说是为了功利,实际上是超越金钱和权力的。比如说走戈壁的时候,一定要经过一个铁丝网,如果前面是台湾或者新加坡大学来的,一定会抬一下铁丝网,后面的人就不用卸下背包,可以直接爬过去。这是EMBA组织各种平台和活动的目的。这戈壁是王石最早做的,他做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企业家一定要停下来慢慢走,恢复内心的平静世界。我们影视班的一个导演在活动上说,自己从来没有觉得黄瓜那么好吃。社会认为EMBA班的Club是腐败的地方,实际上是误解。
人物周刊:市场是如何反映您的这些办学理念的?
汤谷良:前段时间有个老总说我们费用太高,别人收费是多少多少钱,问我们能不能便宜点。我跟这个老总说,你今天请我进五星级酒店,我明天肯定不能回请你进三星级酒店,他马上就明白了。我还和他打了个赌,让他派一批高管分别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别的学校上EMBA,如果最后我们学校的评价比别人低,我们把钱全退给他。他听完马上决定全给我们,这就是市场,我敢说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