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故宫应成为令人尊敬的文化典范

2012-12-29 00:00:00程瑛、刘畅
瞭望东方周刊 2012年10期


  走进紫禁城神武门,沿宫墙东行百米,有一排不起眼的平房。这里是故宫博物院的办公区。管辖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办公区看上去有些寒酸。
  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办公室就在这里。由于平房采光不足,本刊记者走进会客室的时候,他特地把灯打开。
  单霁翔说,从今年年初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以来,他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走访并研究故宫的32个部处;二是准备参加全国两会的提案;三是整理他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10年来积累的万余册图书。
  留下常看的书籍,其余数千册图书已经有了去处——在唐代大诗人贾岛的故乡、北京房山区石楼镇二站村建一座图书馆。“大图书馆离老百姓太远了,我希望办一个能让老百姓走进去看书的小型图书馆。”单霁翔说。
  由于他的力推,故宫前院长郑欣淼、张忠培都加入了捐书行列。单霁翔告诉本刊记者,这座定名为“汲饮阁”的图书馆很快就会开张。
  上世纪80年代留学日本的“海归”,高级建筑师兼注册规划师,清华大学博士,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区县“一把手”,先后主政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国家文物局……这是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前的人生阅历和学识背景。
  十几年前,单霁翔就与故宫结缘。上世纪90年代,他担任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期间,曾主持故宫筒子河保护与整治工作。这一度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文物维修整治工程。
  2001年至2002年,在担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期间,他主持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项目,这些项目与紫禁城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8岁的单霁翔,两个月前走进宫门,成为这里的“掌门人”。
  过去的一年,故宫接待游客超过1400万人次,成为世界上接待游客最多的博物馆。也是这一年,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哥窑门、瞒报门……一连“十重门”,令故宫遭遇信任危机。
  “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职务,对我的能力、学识、经验都是一个挑战。”单霁翔表示。
  接任院长后,单霁翔在故宫整整“宅”了一个月,走访调研了博物院全部32个部处,逐一拜访了曾经在故宫工作过的老院长、老专家、老同事以及关心故宫的文博界专家。他对故宫的未来有了自己的打算。
  2月27日,正在埋头撰写两会提案的单霁翔,以20小时往返的速度去了一趟乌鲁木齐,参加《故宫博物院清代新疆文物珍藏展》开幕仪式。这是故宫文物首次远赴新疆,也是来自新疆的故宫国宝首次“回乡省亲”。
  这次被工作人员形容为“奔命般的”的出差,实实在在地呼应了单霁翔对于故宫未来的文化定位——“博物馆之大,不应看它的面积和职工人数,而要看其文物价值和文化传播能力。”
  这一定位,也回应了人们对故宫的期望:别只做“旅游景点”,要做“文化机构”。
  2月14日,单霁翔向对他围追堵截的媒体大方“告白oJtox5dxLgAK4g0ZYVlOp+sv0uWxRsAdP6geSHth7Bo=”,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面对舆论。将目前45%的开放面积扩大至76%,整治商业点,通过“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安全保卫的科技含量,否定建福宫花园成为顶级会所——这些信息令公众眼前一亮。
  为了使这些想法早日实现,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单霁翔写了3份提案,包括《关于正确应对故宫博物院观众数量持续增长的提案》、《关于制定〈故宫保护条例〉的提案》和《关于支持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提案》。
  卸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依然担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一职。这使得他有责任和义务对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加以审视与监督。
  基于这一立场,在本次政协会上,他还提交了包括加快建立文物保护经费科学管理机制、加快建设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实施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普及工程、加强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和装备建设等提案。
  “以文化战略的眼光审视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这句单霁翔常常用来“开导”文物系统人员的话,也是他本人文化情怀的外显。
  故宫的收藏绝对值得骄傲
  望东方周刊》:以往媒体和公众提到故宫,往往将其与台北故宫相提并论。但从形态、性质上看,故宫似乎更愿意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比肩而立。在世界顶尖博物馆的坐标系内,故宫如何定位自己?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博物馆,它的文化身份极为特殊。一是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以紫禁城遗址而论,占地106公顷,有大大小小8728间房屋,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第一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二是故宫是世界上文物藏品和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以收藏的文物而论,总数有180万余件,这个数量在世界博物馆中也可以排在前列。
  而且,衡量博物馆的藏品除了数量,更加注重的是品类。在这一点上,故宫的收藏绝对是值得骄傲的。它有25大类数十个小项,涵盖了书法、绘画、碑帖、古籍、档案、陶瓷、铜器、玉器、珐琅、玻璃、印章等等绝大多数的文物类别,而且重要的类别都是历史序列整齐,比如书画收藏可以举办中国书画史展览,陶瓷收藏可以涵盖中国陶瓷发展史,玉器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清末没有断档,这一点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博物馆可以媲美的。
  三是故宫博物院是当今世界上观众来访最多的博物馆,2011年达到1420万人,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世界著名博物馆,这些文化身份集于一身,就要求故宫博物院不懈努力,成为既值得骄傲、又令人尊敬的文化典范。
  经过87年的建设,故宫博物院已经成为特色比较鲜明的著名博物馆。但我们也认识到,在博物馆建设上差距还非常大。比如最近我所提到的在安全防护、遗产保护、社会服务、基础设施保障、藏品保护环境、科研、陈列展览内涵、文化传播功能、科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十方面的质量提升规划,就是紧紧围绕着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的愿景而来。
  《望东方周刊》:有人评论说,故宫博物院是“故宫”+“博物院”;也有人说故宫有“皮”没“瓤”;还有评价说,许多人来故宫还只是逛故宫,当作博物馆来参观的人很少。而我们也看到故宫整修开放的面积不断增加,馆藏文物经过清理达到180万件,同时在研究领域也有不少建树。故宫的“建筑”、“馆藏”、“科研”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目前资源分配比例如何?
  单霁翔:故宫既是世界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样一个特殊身份就决定了它“宫院一体”的架构,也是故宫管理者所要面对的最大的课题。
  古建筑群是故宫博物院最大的藏品,是不可移动文物,按照文物保护的标准,自然是不希望太多的观众干扰它,而从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弘扬文化传承的角度,又需要尽可能多的观众参观和接受教育。所以,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保障古建筑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修缮和合理调整布局增加开放空间,缓解越来越多的观众流的压力。通过文物研究和管理研究等科研活动,把精彩的文物藏品以展览的方式、文化产品的方式呈献给观众,把优化的游览线路和服务设施提供给观众,从而削弱“宫院一体”负面矛盾,突出正面优势。
  故宫的安全设施和技术手段必须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望东方周刊》:你在2月中的记者会上承诺,故宫的开放面积将达到76%,这意味着在现有开放面积基础上几乎要增加一倍。目前故宫的人力、管理能力能否匹配?在馆藏展示上,新开放区域是否会给观者更多惊喜?
  单霁翔:坦率讲,面对一年1400万的参观人数,而且还将继续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紫禁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故宫博物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已经开展了将近十年的古建修缮,不仅是对古建筑本体的保护措施,而且是按照《故宫总体保护规划大纲》的要求所进行的包含展览规划、开放规划、库房规划、办公规划等众多内容的整体保护。它所带来的一个非常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够把更多的殿宇开放给观众参观,所以才会有全部修缮完成后,故宫的开放面积将达到76%的说法。这不是我的承诺,而是众多专家参与完成的保护规划的要求。
  开放面积增加近一倍,意味着会有不少新区域开放,比如位处紫禁城西部的慈宁宫、寿康宫、慈宁花园,午门东西雁翅楼,大高玄殿等等,通过举办展览、恢复原状或其他适宜的方式,一定会给观众很多新感受。
  当然,空间的增大,面积的增加,意味着责任的扩大,无论是人力、物力都会大幅增加投入,才能与之相适应。我们会实事求是地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增加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以确保故宫古建筑、藏品和观众的安全。
  《望东方周刊》:你曾说,因为地形复杂,故宫是世界上安保最难做的博物馆,目前的值班巡逻是“拼人力、拼体力”,不是长远之计。那么,故宫未来理想的安保模式是怎样的?目前有哪些改善计划和具体举措?
  单霁翔:故宫不像现代建筑的博物馆那样处于封闭的楼宇环境中,而是由8728间分散的房屋组成,还有更多的室外开放空间和复杂多样的地面环境(诸如高低错落的城墙、胡同、假山、河道等等),以及占用紫禁城办公的外单位。
  另外,故宫的参观人数是世界上最多的,高峰日每年都在12万以上,其中最高值达到14. 8万人。所以,面临的安保任务不但重要,而且极其复杂。
  故宫的安全设施和技术手段必须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不但需要一流的设施,更需要一流的管理。不但要加大资金投入,还要加强全体人员的素质,提升安全保卫等级,更新安全保卫理念,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安保任务。
  目前正在进行的二期安防改造工程将持续到2014年全面完成,在完成前还是一期与二期并用的阶段,因此,我们仍然需要过去行之有效的保卫手段,但要加强管理,定期培训,提升素质,细化制度和监管。同时,已经着手启动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安防方案的调研工作,使得未来故宫的安防工作实现科技先导、多种手段、多重保障、全面覆盖。
  故宫事业发展的资金压力非常大
  望东方周刊》:故宫是全额财政拨款单位,面对扩大开放面积、提高服务品质以及安保、科研等多重要求,资金压力是否很大?故宫的门票收入非常可观,这部分收入对于故宫的运行是否有很大帮助?
  单霁翔:国家对故宫的保护一直非常重视,故宫博物院在近十年来快速发展。越是发展得快,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也日益提高,特别是横向比较,与国内新建博物馆的硬件比,与国际上著名的博物馆综合比,越是感觉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这些提升都需要资金支持。
  去年故宫的门票收入是6. 5亿,是通过全年平均一张门票不足50元、1400万观众累积得来的,全部上缴国库,日缴日清。
  故宫事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依靠每年编列预算,由财政部核批后,按照收支两条线的方法执行预算。如果完成前述十个方面的提升,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幅增加资金投入才能实现。
  比如世界遗产监测中心虽然成立了,但任重道远,需要很多设施投入、人员投入、技术投入,单就监测管理平台建设一项就需要软件、数据库、配套设施等数百万的资金支持,而且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日复一日连续不断的监测,需要上亿的资金投入才能支撑。
  再比如安防工程,目前已经上马的二期改造工程涉及的资金5000多万元;今年就要实施的游客流量实时监控系统约1000万元;正在调研的物联网技术安防方案如果实施,需要的资金将远远超过现在的投入。
  故宫事业发展的资金压力非常大。我相信,国家会根据故宫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增加资金投入,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我们也会充分取得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共同保护好故宫。
  《望东方周刊》:故宫是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并且也开通了微博。不过,外界的感觉依然是故宫不够“亲民”,更多地作为一个“到此一游”的旅游景点存在,与公众之间缺乏持续的深层次的互动,特别是在文化内涵的传播上还缺乏渠道与载体。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故宫如何与公众更亲近?
  单霁翔:今天,我们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说话,尽快修复受损的故宫博物院良好的社会形象。故宫是大家的故宫,我们欢迎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欢迎对于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批评和指教。
  事实上,舆论监督可以及时帮助我们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会主动增强故宫工作的透明性、公开性,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故宫,多一份了解,就多一份理解。要积极加强与媒体、公众的良性互动,虚心听取媒体和公众对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对我们工作的批评,尊重民意、汇聚民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要以真诚、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赢得公众信任、赢得媒体支持。
  《望东方周刊》:你曾提到故宫的文化传播能力和社会教育功能。故宫的接待压力已经很大,要让公众有亲近感,更要提升文化传播能力,而文化创意产业应是突破口。据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商店每年的销售额与门票相当。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方面,故宫有哪些举措?有哪些计划?
  单霁翔:每个国家的国情都不同。故宫仍然要坚持公益性第一位的主导思想,深刻挖掘故宫藏品蕴含的文化价值,研发适合观众需要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产品这一载体实现“把故宫文化带回家”的延伸服务理念。
  《望东方周刊》:目前台湾方面正在积极进行“大故宫计划”,将对原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展览面积进行扩建,并使之成为台湾重要的文创产业发展基地,与此同时,还将在台湾南部的嘉义市建设“故宫南院”。台湾方面这些举动,是否也为两岸故宫合作提供了新契机?你对未来两岸故宫交流与合作有哪些期望和规划?
  单霁翔:近年来,两岸故宫的交流一直没有间断过,特别是2009年双方达成“八点共识”之后合作越来越具体,在展览方面有像大家都知道的康熙与路易十四展、雍正大展、富春山居图合展等等。也不仅仅是举办展览,两岸故宫研讨会已经举办了三届,以后还要举办下去,共同探讨双方兴趣所在的学术题目。
  前年所提出的二十几个合作意向,得以落实的就有双方以同等条件共享影像资料、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互访学者、出版物交流等等。今年所要做的事情需要通过视频会议方式共同研究确定,等议定后我会及时向大家报告。至于大故宫计划和故宫南院的建设,我想一定会促进台北故宫的发展,也会有利于两岸故宫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