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我身边就有朋友去新西兰了,当时有最早的移民机构去我老婆单位做宣传,有个朋友就去了。他是去做劳工,会点手艺,去干苦力活儿的。我们这代人青春期赶上“文革”,都没好好受过什么教育,我就会个“来是come去是go,点头yes摇头no”,其他一句英文都不会了。那会儿我也有点犹豫,但最后还是没动身,一个是孩子小,我过去了老婆孩子没人照顾,还有就是没钱也不会英文,在这边我的工作还算体面,过去也得像他一样,我不能接受。
那时候其实日子还不如现在,我老婆在政府工作,我们俩90年代结婚以后分了一套单元房,市中心开发的别墅只要三十多万一套,我们连想都不敢想。但是身边人日子过得都差不多,不像现在,富的钱不当钱,穷的吃不起饭。
2003年,我那个去新西兰的朋友第一次回国,他已经拿到居留权了,在那边也攒了点钱,回来和老婆离了婚,要带儿子一起出去。他老婆多宝贝儿子啊,这么多年都是自己一个人拉扯大的,哪能舍得,但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还是答应了。我太太回来就和我说,肯定外国还是比中国好啊。
那会儿我开广告公司已经挣了点钱,不算多,但在本地进什么样的餐馆也都不用眨眼了。儿子也大了,上小学以后就开始驼背,我开始老骂他,后来有一次他就特委屈地跟他妈说,“书包太重了。”我去一拎,好家伙。当时我就心疼坏了。而且我儿子还特调皮,我觉得这是好事,哪个小孩儿上学不想着整整老师拉拉前面姑娘小辫什么的啊。老师就把我叫到学校,当着我儿子面说你孩子可能有多动症,我当时就想抽他,哪有这样说孩子的。
那所小学还是个所谓的重点,保证重点初中升学率,我们家不在那个学区,我们两口子费了老大劲儿送礼托关系才让他进去的。从那件事发生后我就开始考虑移民,这不是一个学校、一个老师的问题,彻头彻尾就是个错误。
移民这事我们也前后考虑了两三年,这不是简单地买张机票就去的事情,两边老人怎么办、我老婆的工作、全家的语言水平(我老婆英文还行,她是正规大学生)还有到那边能不能融入、做生意会不会顺利都得考虑。选择新西兰也是综合考虑的结果。这期间家里又有一些变故,我朋友的一些遭遇和我自己对情况的分析都让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移民,我们找了两三家移民中介咨询对比,又自己看了一些资料,给孩子请了英文家教,但折腾了好久也没下定决心。
后来我老丈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老干部把我们两口子叫到一起,说,“你们现在移民,我们几个老人还有别的儿女可以照顾。你们不移民,我外孙是独生子,他长大了想移民都很麻烦。”我们俩才下定决心,2005年,我们正式开始移民。
移民过程倒很顺利,我太太一直在盯着这件事,我也没怎么管。来之前中介帮我们买了商业地产,还入了一些小公司的股什么的,我太太过来后也找到了一份和中国外贸有关的工作,虽然肯定不如国内的地位,但也还行吧。
我不觉得我是个新西兰人,但也不是中国人了,我骨子里还是个华人,使筷子吃饭,做饭都是又炒又炸的,在这边交流多的也还是华人。但是看着这边关于中国的一些报道和国内传来的消息,还是觉得移民是对的,尤其是奶粉事件后,有小孩的亲戚都找我们买了奶粉千里迢迢给他们寄回去。
我儿子快上大学了,他健健康康的,1米8的个子,每天都打会儿篮球,还能划划船游游泳什么的,每次想到这儿我就特欣慰。要在国内考大学肯定不可能,我在国内隔壁邻居有个高三的女儿,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点睡觉,身体都搞坏了。
最寂寞、最难熬的时候是晚上,这边商店一到傍晚就歇了,大街上黑灯瞎火的一个人都没有,想像国内一样有丰富的夜生活是做梦。我又老了,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去disco什么的,就是在家看影碟,唐人街有得卖,电视上没几个频道,大多数频道都得收费。我看了好多咱们国内的电视剧,好看,关上门我就觉得,我还是在国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