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再现退市潮

2012-12-29 00:00:00明叔亮曲艳丽金焱
财经 2012年23期


  近一个月内,两件事使中国在海外上市公司遇到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9月4日,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联合61名企业家,向美国做空机构香橼(Citron Research)发布联名公开谴责信。
  8月13日,分众传媒(Nasdaq:FMCN)宣布,该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江南春与方源资本、凯雷、中信资本、鼎晖投资和光大控股等投资者,形成一个联合体,提出以每股存托凭证27美元价格私有化的要约。
  第一件事表明,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家或正准备赴美上市的企业家、投资家,对美国做空机构已近忍无可忍。李开复认为,美国做空机构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很多守法的中国公司。
  近两年,以浑水(Muddy Waters)、香橼为代表的美国做空机构,不断发布负面调查报告,通过打压在美中概股股价而从中渔利。一些中概股的确暴露出很多负面问题,这些做空机构的威信逐步确立,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中概股在海外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二级市场估值目前普遍较低。
  根据雪球财经旗下i美股网站编纂的“i美股中概30指数”(ICS30)显示,截至9月5日,该指数为628.1点,处于过去一年中的低点,较999.61点的年度峰值下跌了371.51点,跌幅为37.2%。
  受到同样影响的分众传媒,显然在用私有化摆脱这种被低估的局面,一方面可通过私有化,低价吸纳不被认可的股票;另一方面,也摆脱了在美上市每年数百万美元的费用。
  如果这一交易完成,分众传媒将会是今年第12家发起私有化计划的在美上市中概股公司。这些私有化公司有的选择长期不上市,而不少公司也有私募股权基金(下称PE)的参与,未来要么卖出公司要么重新上市。它们的出路在何方仍不确定,而中国资本市场的严苛要求以及法律法规环境,意味着其对这些公司而言也不是轻松的选择。
  分众私有化
  8月23日,分众传媒公布的今年二季度财报显示,总净营收2.3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79亿美元增长30.2%;二季度净利润为589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4280万美元增长38%。同时,分众传媒还重申了20%至25%的全年营收增长预期。
  据此前的数据,分众传媒上一季度总净营收为1.996亿美元,净利润为3790万美元。
  实际上,分众传媒在诸多对其了解的研究者、投资者眼中仍然是一个好公司。里昂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 “我们仍然认为分众传媒是中国广告市场颇具吸引力的参与者,认为分众传媒董事会应该就私有化建议重新进行谈判,以寻求更高的报价”,因此维持分众传媒股票的“买入”评级,目标价38美元。
  8月13日,分众传媒公布私有化要约之后,股价自上一交易日收盘价23.38美元涨8.85%,报收25.45美元。之后数日,其股价一直在25美元上方盘旋。
  在业绩发布后和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上,分众传媒首席财务官刘杰良说,私有化提议是一个由投资者组成的财团提出的,分众董事会已经成立了特别委员会来负责相关事宜,并斟酌这一提议是否公平。摩根大通担任委员会的财务顾问。
  私有化通常由大股东提请,联合PE、投资银行等对上市公司发出要约。随后该公司独立董事成立特别委员会,在财务顾问和律师的协助下,对私有化议案进行审核。
  数月之后,委员会对议案做出结论:要么对价格不满意,即提出意见进行再商讨;要么直接同意并达成并购协议。并购协议达成之后,股价一般会逐步走至与收购价极其接近的位置,此时各方默认私有化胜券在握。
  最后一步是进行股东大会投票,数日之后收购完成,该公司自此从纳斯达克等市场摘牌,代码消失,一般全过程在150天-250天左右。
  以前一交易日收盘价计,分众传媒公布的私有化价格的溢价为15.48%,而此前阿里巴巴私有化时溢价为46%,盛大私有化时溢价也超过23%。
  某外资投行人士分析,分众传媒过去12个月内的最高股价也不过32.66美元。若与过去30天成交加权平均价相较,分众私有化价格的溢价达34%。分众传媒在8月13日宣布私有化之前,股价一路走高。若去除这段“抢跑道”的价格,要约溢价是合理的。
  据德意志银行的计算,这一价格可能是分众传媒2012年预测利润的15倍。分众宣布私有化价格后不久,就有投资者对媒体表示,这个收购价过低,而分众优异的二季度业绩,无疑增加了人们对收购价可能提升的想象空间,也增加了私有化如愿完成的不确定性。
  蕴藏新战略
  2005年7月,分众传媒股票在美国上市发行,每股17美元,此后股价持续上涨,一度在2007年冲高至65美元。随后,股价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幅下滑,2008年末曾低至6.99美元。此后数年缓慢回升,2011年最高为36.54美元,但在浑水发布做空报告后,分众传媒股价出现较大波动。
  近两年来,浑水、香橼等做空机构连续发布公开报告,质疑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所涉公司的股价随之一路走低,分众传媒也在其中。2011年11月,浑水两次发布报告质疑分众传媒的业绩,使得分众传媒股价一度大跌了近40%,从25.5美元跌至15.4美元。浑水质疑分众夸大显示屏数量、对被收购公司支付过高的价格以及内部人交易等问题。
  江南春和分众在第一时间反驳。为此分众传媒专门聘请第三方机构展开独立调查,江南春本人也赶赴美国与投资者沟通。彼时,对华尔街投资者不能充分理解分众传媒的商业模式,江南春苦恼不已。
  浑水冲击波不但拉低了分众的股价,也触动了江南春与美国投资者之间脆弱的信任。据《财经》记者了解,分众股价在美国资本市场被低估,是江南春决定将公司私有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美国投资者对于分众传媒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并没有真正的体会,他们对楼宇电视、电梯广告、卖场广告的意义没有切身体验。”一位熟悉分众传媒的人士说,“他们不了解分众传媒的价值。”
  据《财经》记者了解,作为公司创始人的江南春希望能为分众的未来做一些持续的投资,而这些重大投资在短期内将会影响到分众的业绩表现,势必会招致投资人的抵触,私有化退市也成为必然的选择。
  在2008年重回分众传媒前台后,江南春开始修复此前激进的收购扩张策略,陆续将收购来的繁杂业务处理掉,其中包括廉价出售好耶网络。
  但是,江南春并不认为分众所在的市场大局已定。
  2011年12月,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江南春曾经表示,他要考虑的是分众三年到五年之后的发展——楼宇发展空间有限,广告卖完了怎么办?
  过去两年中,电视广告价格一直飞快增长,由此,分众传媒也顺应了涨价的潮流。但是,江南春也曾经自问过,若电视广告不再涨价,分众传媒的增长从哪里来?
  较为清晰的是,对于分众传媒自身,江南春或许有更大的动作。
  2011年10月,分众传媒推出了名为“Q卡”的产品,这种感应卡和分众的楼宇电梯互动广告屏配套使用,可以为用户提供商品优惠信息。辅之以手机支付技术的发展,江南春可以借此进入移动电子商务领域。2011年8月,江南春曾告诉分析师,Q卡用户已有320万人。
  分众传媒内部曾希望,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渠道价值。据悉,分众内部已在研发多款类似Q卡的互动产品,这些多功能产品将会越来越多地利用手机平台开发。
  2011年12月,江南春告诉《财经》记者,“三年之后,你不用再看楼宇电视,在办公室里手机上就可以看到,这个是我为未来三年到五年所做的布局。”
  显然,江南春力图在寻找楼宇广告和手持终端互联的商机,这需要不小的投资。在市况惨淡之时,江南春很难再说服这些日趋保守的投资者,他需要新的投资者与自己一起冒险。
  除了江南春的新计划,分众原有的资产也有潜力。一位参与交易的人士认为:“分众在楼宇电视市场该占的份额都已经占有了。但是,在三四线城市还没有很好的收入。另外,在城市住宅公寓的框架媒体,也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涌现退市潮
  中美两个市场在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也令不少美国投资者对中概股产生疏离感,修补信任难上加难,在市况欠佳时尤为如此。
  2012年6月,香橼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