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肥市场 瘦营养》一文刊登后,受到许多读者的关注。滁州市委宣传部长张升斌说,他觉得此文有深度,现在滋补泛滥现象确实严重,但健康报道也比较缺乏,他自己专门收藏了这篇报道。
上海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中医看到这篇报道后说:“《瞭望东方周刊》的这篇文章中,能够表达出中医的意见,是难能可贵的。正如文中所讲,古书中很多药材都已经被禁止了,很可惜的。”
相关行业网站,如“中药材行业网”也全文转载本文。
(《保健品:肥市场 瘦营养》 记者:吕爽 2012年第9期)
“蓝赛”啤酒
傍晚,心情极好的老公去楼下小卖铺买回了三罐蓝带啤酒。餐饭上桌,老公打开啤酒:“来,喝点蓝带。”我和老公喝了一点,发现口感不对,难道是很久没有喝啤酒,口感不准了?女儿拿着一罐啤酒好奇地说:“咦,纯生态啤酒什么意思啊?”我顺手拿过来,是的呀,平时喝的蓝带啤酒一般是纯生,还真没听说过蓝带纯生态啤酒。仔细一看,罐子上分明写着纯生态,而且在不醒目的一角,印着小小的商标“蓝赛”,啤酒罐的下方,醒目印着的是“美国蓝带香港有限公司监制”,原来竟然是冒牌的啤酒。
拿着啤酒罐去了小卖铺,问老板。老板振振有词:“不错的呀,就是蓝带啤酒,你没有看见写着美国蓝带香港有限公司监制吗?”我说:“这标准的是冒牌货,生意不容易,又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钱不要你退了,别再卖了,查到是要处罚的……”老板小声嘀咕:“好吧,好吧,我马上收起来,其实咱们旁边的小卖铺都在卖这种啤酒……”
王晓燕(安徽)
视力检测
女儿幼儿园老师跟我说,视力检测中心到学校来给小朋友免费检测视力。
次日,小朋友的视力测验结果贴在了幼儿园的门口。我一看,吓了一跳。全班22个小朋友,有16个是“近视”,结果在0.2- 0.6之间,我家女儿两眼都是0.6。再看隔壁班,22个小朋友中只有2个合格,其余20个都“近视”。这个结果令家长们十分担心。这时,老师给每个不合格的小朋友家长发了一张通知单,通知单上写着复检的机构名称和地址,并要求在本月底前把复检的结果交到学校。
回到家我立即上网查询,看到很多人都说,4岁小朋友的视力在0.6- 0.8之间都属于正常,这才稍稍放心了。但老师要求复检结果交回学校,于是周末带孩子到了视力检测中心。
在检测中心,经过多种仪器的检测,其视力结果两眼都是0.9。不仅如此,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除了仪器检测外,还要求小孩子看视力表。女儿说学校里检查时就是看视力表。但在我看来,女儿对于视力表的使用根本不理解。上下能够分得清楚,但左右往往就乱比画。我想,学校检测时,很多小朋友恐怕都是“乱比画”的结果吧!
据朋友了解,其他幼儿园也有很多孩子被要求去这个视力检测中心检测,最基本的检测费也要46元。那视力检测中心免费为小朋友测视力的举动是否别有用心呢?
张岚(上海)
日前,笔者同几位朋友到城郊一家饭店去吃饭,刚走进去,就见一青年男子在收银台旁边玩游戏机,他身后还有三四个人在围观,出于好奇,我也站在旁边看热闹,不到10分钟时间,那位玩家便起身站起,就听他边走边嘟囔:“运气真背,又输了300多块。”
这时,有位朋友问饭店老板:“你这里咋经营起游戏机了?”这位朋友同爽快的饭店老板是熟人,饭店老板也就直言相告,他说:“我有位亲戚在邻县开游戏厅,由于这些游戏机有赌博功能,他们县查得比较紧,有好几个游戏厅都被查封,游戏机也被收缴销毁了,这位亲戚吓得不敢再将游戏厅开下去,便四处托关系将他的游戏机化整为零‘分’出去,他平时只是象征性收点租金。”
听饭店老板这样说,我还真想起来,自己不止一次在城乡的小卖部里见过类似的游戏机,难道这些小卖部里的游戏机都是游戏厅“化整为零”的产物?
范军朝(河南)
前些天碰到了一位青年教师,他是市里重点中学的,曾经在本地支教,因此有个见面之交。
我问他学校如何安排他的住宿。他说,学校有宿舍,但他没住。他现在租住在学校外边。我很诧异,一个单身青年,怎么就放着学校安排的住处不住,自己花钱租房住呢?他像看着外星人一样看着我,笑笑说:“在外面租房住好处很多。可以招几个家教的学生,尤其是招本班的学生更方便。和他们一起住,同时辅导一下他们的作业,从他们身上收住宿费和辅导费,这样除了房租之外还可以赚出生活费呢!要是做得好,收入比工资还高。可要是住在学校,这样的事还能做吗?”我一时哑口无言。
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做老师之便搞有偿家教还做“二房东”来谋取私利,这样借鸡生蛋的灰色地带,难道就没有管理部门来规范吗?
办公室一位女同事,近日突然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儿子学校的校长,说孩子上体育课受伤晕倒了,脑部休克,已经送往医院,老师先给孩子的父亲打了电话,但没打通。说是医生初步判断是脑震荡,有成植物人的可能,情况紧急,学校要给孩子垫付医疗费,需要家长汇钱给学校的财务。随后,对方给出银行账号,就把电话挂了。这时另一个电话来了,自称是某医院的医生,说孩子现在出现深度休克,急需手术,有生命危险。对方语气生硬,所说的医院确实在孩子的学校旁边,同事很着急,立马给丈夫打电话,丈夫说刚才的确是有未接电话。同事们听到了她的对话,都说是电话诈骗,让她给班主任打电话确认。班主任说,今天10多个孩子的家长都接到同样的电话,其中有2个真被骗了。
如今,谍战片充斥银幕,骗子也留心学习里面的情节,诈骗之前可谓是做足了功课,首先获取学生的私人信息,然后把学校附近的医院,包括里面的医生姓名都搞清楚,然后编造一个十万火急的故事,吓唬家长,最后轻描淡写留下银行账号。虽然这种骗局电视上都揭露过,但家长真遇到这种事情,听到孩子出事,还是会慌了阵脚,骗子就是利用了家长的这种软肋,屡试不爽。
乔亚(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