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四问父母(上)

2012-12-29 00:00:00王学富
瞭望东方周刊 2012年12期


  一天,一个母亲带女儿前来接受心理咨询,见到我,她对女儿说:叫爷爷。她女儿就很乖地叫我一声:爷爷好!面谈结束,她又对女儿说:跟爷爷说再见。女儿又很乖地对我说:爷爷再见!这位母亲的年龄只比我小一岁,为什么一岁之差,就有一辈之隔,以至于她让女儿叫我爷爷呢?是出于对我尊重?是因为我长相老?
  你的孩子现在多大了
  我问这位母亲:你女儿现在多大了?她回答:20岁了。我又问:你女儿8岁和你女儿20岁,你对她会有什么不同?她无言以对。
  她的女儿已经20岁,在一所大学读二年级。但在母亲的眼中,她的女儿是8岁。因此,她对女儿说“叫爷爷”、“跟爷爷说再见”。女儿就用8岁的样子对我说:“爷爷好!”“爷爷再见!”这位母亲没有意识到,她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需要学习用成人的方式跟人交往。母亲在无意之间把女儿变得幼小,女儿就甘愿这样幼小。“爷爷”肯定不是她女儿对心理咨询师恰当的称呼,但这里有更深层面的原因:这位母亲有20年时间没有出来工作,很少跟社会接触,“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在无意识中不让女儿跟自己一起长大。她让自己停留在28岁,让女儿停留在8岁。
  有一种心理辅导理论很关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其中包括三种关系模式:P—C关系,C—P关系,A—A关系。P代表父母(Parent),C代表孩子(Child),A代表成人(Adult)。健康的P—C关系包含一个发展A—A关系的任务,是指父母有意识让孩子在心理上渐渐长大,从而在他们身上发展出建立成人关系的兴趣与能力。但在心理咨询的经验里发现,许多心理问题来自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的不适当的关系。许多中国的父母跟孩子建立的是过于溺爱与控制的P—C关系,而孩子跟父母建立的则是过于依赖同时又叛逆的C—P关系,那种带有社会兴趣与合作精神的A—A关系能力却未能发展出来,或者说发展得相当薄弱。而健康的P—C关系也难以在孩子身上建立起来,这也影响孩子将来养育自己子女的能力。在这样的父母眼中,他们的孩子似乎永远停留在8岁,不管孩子长到多大,他们都用对待一个8岁孩子的方式对待他。这就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甚至可能使他们在进入成人世界之后,依然像一个8岁的小孩在寻找父母,试图跟人建立一种依赖的C—P关系,或者相反,他们有时候又变成了他们父母的样子,跟人建立一种过度保护和控制的P—C关系。
  不愿让孩子长大的P1grj5EQrutk5MjhxX7rQg==父母们
  有一个母亲,带女儿前来寻求心理咨询。女儿正读高三,发展出一种贪食症。长期以来,她控制不住自己大量吞吃食物,又害怕自己会长胖,内心一直处于激烈的冲突与焦虑之中。直面的治疗,真正关注的不是心理症状本身,而是症状产生的生活根源和症状被赋予的象征意义。在症状的背后,我了解到,女儿出生不久,父母到美国去工作,把孩子留在国内。当女儿长到6 岁,父母才回国,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在他们出国的几年时间里,女儿被寄养在几个亲戚家。他们回来之后,在很长时间里,女儿对他们都很漠然。分析起来,父母与女儿之间的依恋关系过早中断,女儿内心留下一个很深的需求空缺,这空缺成为女儿后来发展出进食障碍的潜意识根由。进食障碍是一种象征的表达:要把过去失掉的“吃”回来。而在回国之后,母亲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对女儿百般溺爱,鼓励女儿去吃:妈妈亏欠了你,现在,你尽管吃吧,不管你吃多少,妈妈都满足你。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前来寻求心理咨询,原因是,最近两天,他的儿子“离家出走”了。我问:你的孩子多大?他回答说:30多岁。儿子30多岁了,父亲说他“离家出走”,这听起来有些奇怪。是不是他儿子智力有什么问题?不是。他的儿子虽然30多岁,已经成家,但在心理上未能真正长大,像一个10岁的顽童。进一步了解发现,儿子之所以长不大,是因为父亲在潜意识里不希望儿子长大。了解这位父亲的成长经历,发现他自幼丧父,从未得到父亲的关爱。当他长大成人,为人之父,这种潜意识里的缺乏依然存在,以至于他在不自觉之中对孩子有毫无节制的溺爱。而这样的父爱,让他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一位母亲,自幼给儿子洗澡,洗着洗着,儿子进入了青春期,她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初三的暑假,儿子去参加一个夏令营。母亲不放心,随之而去,跟在儿子后面,随时照顾儿子。一天活动结束,儿子跟同学们进一个帐蓬里去洗澡,这个母亲担心儿子不会洗澡,没有多想,就一头冲进帐蓬,喊着:儿子,妈妈来给你洗。儿子感到在同伴面前丢尽脸面,大声喝斥她,这位母亲还很委屈,不明白儿子何以这样对待她。
  另外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已19岁,读高三。在咨询过程中,当这位母亲从我这里了解到儿子有了与性相关的生理冲动时,她惊呆了,半晌反应不过来,嘴里不停地说:他还是一个孩子呀!
  在我们的文化里,父母(尤其是母亲)常常对孩子说一句话:不管你多大,在我眼里永远是孩子。当然,这话含有丰富的情感容量。但是,对于父母来说,如果孩子长到20岁,30岁,还把孩子当成8岁对待,那不是爱,而是问题。因此,面对带着孩子前来求助的父母,我常常会问他们:你知道你的孩子多大了吗?
  你的孩子内心正经历什么
  一位母亲带儿子来访,原因是:孩子不愿上学了。一场谈话之后,我内心有许多感慨,很想问这位母亲:知道你孩子内心里正在经历什么吗?
  三年前,这位母亲曾带儿子来接受咨询。当时,她儿子正读初三,要求父母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出现了心理上的异常。母亲带儿子来,是因为看到儿子成绩下降,出现厌学问题。她当时并不知道,她的儿子已经发展出一种强迫性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无法控制地关注数字。经过两次咨询,孩子返校读书,成绩有所回升,咨询也就中断了。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在中国,有不少的父母,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孩子的心理成长,不知道在学习问题背后,他们的孩子在经历着怎样的心理痛苦。
  我感到惋惜。三年前,她儿子的心理障碍正处形成初期,更多表现为一种倾向,尚未凝结成症状,及时处理更为有利。当时,儿子内心有困扰,但也有强烈的求助愿望或动机,他主动要求寻求心理咨询,并且在咨询过程中积极配合,尝试改变,所以当时很快就产生了效果。在三年时间里,他表面上在按父母的要求上学读书,暗中累积了许多的问题,发展出心理障碍来。三年前,他的强迫症状还处于萌芽状态,三年后,它长成了一棵大树,扎根到他生活和生命的方方面面,那些没有处理的问题,成了维护症状的条件。最初,他坚持向父母提出再去寻求心理咨询,但他的要求被反复拒绝之后,他内心的求助动机也渐渐熄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