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交通与信息传播

2012-12-29 00:00:00卞丽敏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0期


  【摘要】西藏的交通是西藏与我国其他省区以及与其他国家信息传播交流的基础,唐初的古道开启了信息交流之路;解放后公路和航空的建设是现代化信息流动的开始,它通过商品流通和人员流动加快和加深了信息交流;但真正使得西藏与区外的信息交流范围和内容得以扩展的是青藏铁路,其强大的运送能力推进西藏融入全国大市场,区内外的交流融合进入寻常百姓家,使信息交流的不平衡状况得到缓解,青藏铁路沿线小城镇成为信息的集散地,为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西藏;交通;传播
  
  信息得以传递,必须有可以通行的交通给予保障,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样也是信息的集散地,尤其在西藏地广人稀、重峦叠嶂、河流纵横的条件下,与外界连接的道路同样是信息交流的渠道。古道、公路、航空、铁路等是交通方式,同时也是传播媒介,正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中所说,“任何媒介与技术所包含的信息,即意味着对它们引进人类生活中的尺度、进度标准的改变”。这些交通方式不仅是将运输、物资或路轨引进了西藏,而且提高和扩张了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们活动的向度,由此创造出全新的城市、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古道——文化传播交流之路的开启
  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是西藏与内地,以及相邻国家交流的重要媒介,商品、货物、信息通过这个媒介互相传递。
  史料记载,西藏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从秦汉以前就开始了,隋朝时期,也有高原上的小国向隋朝朝贡,但西藏与内地,与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频繁经济文化交流有赖于吐蕃古道的开辟。
  唐蕃古道,是唐初开辟的一条重要的信息交流渠道。这条路线大体上可以分为南北两段,北段自青海至拉萨,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便是取此道入藏。南段从拉萨出境,入北印度,是当年赤尊公主进藏的道路,也称蕃尼古道,两段连接,古道东起长安,经拉萨到印度、尼泊尔,史称“丝绸麝香之路”。自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与吐蕃的使节便在这条道路上往来交流,唐朝使节也沿此路经拉萨往返于天竺、尼泊尔和长安之间,唐人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流入吐蕃,青藏高原的麝香、熊胆、鹿茸、黄铜矿以及从吐蕃转口贩运的香料等也经此流入内地。使节、贸易的往来携带着经济、文化、生活等大量立体化信息,这条古道是吐蕃时期西藏与内地、与邻近国家信息传播的主要通道。史载,自公元634年开始,到公元846年吐蕃王朝瓦解,213年间,唐蕃使者往来约191次,吐蕃使者来唐约125次,唐使入藏约66次。[1]2此外,往来于此路的还有没有官方记录的商人等。
  茶马古道,是人背马驮踩踏出来的商品和信息通道。茶马互市,起始于唐朝,发展于宋代,到明清愈加繁荣,应西藏和中原内地人民生活需要而诞生。茶马古道诞生于滇、川、藏交界处,用于以茶换马、以物换物,是一条商贸之路,但同时它也是沟通中原内地与藏区,沟通中印、中尼、中缅的信息通道,连接着沿途的各个民族和地区。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以川藏线和滇藏线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形成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地跨川、滇、藏,再延伸至南亚、中亚。通过这个交通网络,内地的茶叶、丝绸、布匹、僧服、纸张等物资输入西藏,西藏的马匹、药材等进入内地。伴随着物资的交换,信息也通过这个交通网络得以流通传播。
  公路——现代化信息流动的开始
  公路是现代化交通的标志,也是现代化信息流通的必备条件。西藏与内地、与邻近国家公路的畅通,区内公路网络的形成是西藏信息传播现代化的开始。西藏人民的人际联系、生活的尺度和方式也随着这种媒介不同程度的介入而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和平解放前,西藏已有部分公路,但路线少、里程短,路面质量低劣,难以保证正常通车,即使在拉萨,也仅有布达拉宫到罗布林卡的1.5公里便道。[2]所以说西藏公路交通真正在运输和信息传递中发挥作用始于和平解放后。
  和平解放初期,在“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要求下,1950年青藏、川藏公路开始修建,1954年12月通车。之后,又修建了拉萨—亚东、拉萨—山南、黑河—昌都以及新疆叶城—西藏普兰等公路,这些公路的修建使得西藏区内、西藏与相邻省区的沟通速度得到提升,特别是青藏、川藏两条连接西藏与内地的公路大动脉的贯通,使得信息传递发生了质的飞跃,迈进了现代化的信息流通渠道。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西藏建设的援助力度加大。援建西藏,便利的信息、物资及人员交流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所有的交通设施中,公路是成本相对较低、见效较快的基础设施,因此在这一时期,西藏的公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改建扩建干线公路,到近年贯穿自治区内外的公路交通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主要公路干线有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及中尼国际公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这些公路干线,只有青藏公路能长年保持畅通,并担负着进藏物资85%以上的运输量。便捷的交通为信息的流动创造了必备的条件,区内外的信息、物资、人员可以通过公路网较为迅速、畅通地流动,信息流通速度的加快必然会加大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交流双方交流的频度和深度。
  商品流通加快了信息交换。改革开放后公路交通网络的建成,进藏、出藏的物资快速增加。统计资料显示,1959年进藏物资为31410吨,2002年增加到了256028吨,增长了近9倍;出藏物资1971年为4294吨,2002年为172834吨,增加了14倍。[2]商品物资的交流,从信息的角度看,其实是复合信息的交流,茶马古道上茶叶、丝绸与马匹、药材的交流沟通了高原民族与内地民族的信息和文化,现代化交通的贯通使得商品及商品本身携带的信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员流动促进了信息交流。西藏区内外1959年的客运量为6.3万人,2003年增加到了325.17万人(其中,公路占78.49%),增长了40余倍。频次迅猛增长的人员流动得益于相对快捷的现代化交通设施,大大加快了西藏的信息交流,也从不同方面拓展了西藏信息交流的宽度和广度。
  航空——信息流动的加速
  航空运输是目前最快速的一种运输方式,也是一种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加快了西藏的信息交流,同时这种“媒介”也消解了西藏特殊的地理条件对铁路、公路的限制。快速、大量的航空客运交流,必然带来深度立体的信息传播交流。西藏自治区所有7个地市均已设置机场。众多航线组成的空中网络,成为商品、客流的快速流通渠道,同时也是信息交流的快捷渠道。
  西藏地域单元相对独立、偏远,民航在西藏与外部的联系所起的作用更加明显。2005年,西藏地区的航空客运量为94.47万人,[3]48人员交流带来了深度的立体信息的交流,而与区外的联系的增强必然会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为进一步的信息交流、文化融合提供条件。
  但我们同时也可看到航空由于运力有限和费用较高,限制了交流的范围和内容,从2005年的统计数据看,西藏地区的航空客运量为94.4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公务商业活动0.15万人,第二产业公务商业活动1.41万人,第三产业公务商业活动,除旅游业13.50万人,西藏旅游活动37.67万人,其他30.63万人(包括非商业公务活动、探亲等),[3]48从这组统计数据看,通过航空的人员交流、公务活动及公务商业活动占有较大比例,旅游占三分之一左右。可见,依靠航空使区内外的人员和信息交流大范围地走近普通百姓还较单薄。
  铁路——信息交流拓展到普通大众
  青藏铁路通车后,廉价且安全的交通方式,使得西藏与区外的信息交流范围和内容得以扩展。青藏铁路强大的运送能力推进西藏融入全国大市场,区内外的交流融合进入寻常百姓家,信息交流的不平衡状况得到缓解,青藏铁路沿线小城镇成为信息的集散地,为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机遇。
  
  铁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在我国,大部分的客、货运输都是通过铁路来完成的。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一直到2006年都没有进入西藏的铁路铺就,人员和商品进出西藏主要依靠航空和公路运输,纵向比较它们均提高了人员、商品和信息传递的速度,但航空的运力有限而且费用较高;公路运输,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新藏公路以及从樟木口岸入藏的中尼公路等经常受到泥石流、冰雪等灾害的影响,耗时长,危险性较高,这些又制约了交流的深入。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与区外的沟通有了廉价且安全的交通方式。
  青藏铁路强大的运送能力推进西藏融入全国大市场。自2006年7月通车,到2008年7月,青藏铁路运营两年,共运送旅客556万人,运送货物405万吨,其中仅2007年7月,就有15.8万名旅客乘火车进出西藏。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极大限度地拉近了西藏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时空距离,交通和信息条件的改变,推进西藏融入全国大市场。
  区内外的交流融合进入寻常百姓家。青藏铁路投入运营后,75%的货运量将由铁路承担。按照设计能力,青藏铁路的单向运输能力是目前西藏全区汽车货运能力的40多倍。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将使运输成本降低一半以上,越来越多质优价廉的商品经青藏铁路进藏,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中,加深了区内外的信息交流。人员交流数量也得到极大扩张,信息交流的层次由此扩展到普通大众。
  因交通条件,以前进出藏人员比例严重失衡。统计显示,2005年西藏接待旅游人数为180万人次,而西藏同期出藏人数不足进藏旅游量的十分之一。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西藏群众走出去学习参观和经商、务工的人员将越来越多,与其他省区的联系也将越来越密切,信息交流的不平衡状况得到缓解。藏族群众走出高原,也必将会受到内地生产、生活等信息的影响,从而加速民族团结和融合。
  沿线小城镇为现代化信息传播提供机遇。青藏铁路沿线小城镇会成为信息的集散地,为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机遇。西藏地域辽阔,城镇数量少,目前,西藏城镇化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0%。青藏铁路开通后,沿线小城镇迎来了发展机遇。根据铁道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20年前中国将开通西部六条铁路,包括青藏铁路延伸线拉萨至林芝段、拉萨至日喀则段,格尔木至敦煌,格尔木至库尔勒,西宁至张掖,格尔木至成都。这些以青藏铁路为纽带的干线铁路和支线铁路的建设,将会促进沿线交通枢纽的城镇化,人员的集中又会为信息传播带来便利。
  在现代化交通设施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西藏山高谷深,在广大农牧区像马匹、牦牛等一些古老的运输方式仍然被人们使用着,它们作为藏区交通的补充,将信息和货物带到西藏最边远的农牧区。
  西藏公路、航空和铁路等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形成历史非常短暂,但却使西藏与我国其他地区信息的交流发生了质的变化,西藏的现代化信息交流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从高收入阶层扩展到普通大众。交通运输的畅通加快了西藏与区外的信息交流,与区外联系的增强又创造了更多商业和信息交流的机会。在这些信息交流基础上的,首先是商品以及商品所携带信息的交流,其次是思想、文化信息的交流,从而引起经济生产模式变化,民族、区域间相互依存、融合。
  但大量的人流和信息流动,也会打破西藏原来相对封闭的文化小环境,必然给其传统文化带来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武,等.青藏高原的交通与发展[M].拉萨:中国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