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媒的人民性和可读性(收视率)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把人民性与可读性(收视率)相互对立的两种现象,本文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提出了实现传媒的人民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的途径。
【关键词】传媒;人民性;可读性;解决途径;探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媒体,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性进步,特别是网络、手机、博客等媒体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如何实现人民性与可读性(含收视率、点击率)的完美统一,是当前媒体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传媒的人民性是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保障人民群众全面了解所发生事件真相的权利,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传播行为。传媒可读性不仅反映了从业人员、媒体的主观努力,也是受众是否认同的客观现象。实现传媒人民性与可读性的完美统一是绝大多数传媒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追求的目标。衡量传媒是否做到人民性与可读性的完美统一,需要广大传媒从业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媒体存在的不良现象
过分强调导向功能,忽视可读性。在宣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方面不是潜移默化,而是灌输与教化,方法简单、形式僵化,大大降低了可读性。一些地方和企业所办的媒体在此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媒体整天围着领导日常活动转,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管理部门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势;传媒成为政府工作日志、大小官员的舞台;一些地方报纸,不敢报道本地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美其名曰是不给当前大好形势“抹黑”,严重脱离群众。
一味追求可读性,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与搞活,一些传媒把报道品位低下、格调庸俗的内容当成增强媒体可读性的“独门秘籍”,以至于媒体上各种事故、凶杀、色情事件连篇累牍,官员的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泛滥成灾;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娱乐节目大肆宣扬“金钱至上”,标榜一夜成名,引起受众的反感,社会风气也被这些所谓具有很强可读性的传播内容所毒化。
存在不良现象的原因
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主要受我国传媒体制影响,强调“喉舌”功能,媒体受权力制约太大。二是与传媒发展速度与质量有关。1978年以来,我国各类传媒呈几何级翻番,难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特别是一些小媒体内部管理不健全,无法保障媒体的质量。三是与生存环境有关。目前,大部分传媒走上了自收自支的企业化经营之路,迫使其走向市场,自寻出路。许多媒体,特别是小媒体把刊登品位低下、格调庸俗的内容当成媒体生存的不二法宝。四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有的传媒主管部门对从业人员报道品位低下、格调庸俗内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尽完善。
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现阶段传媒从业人员众多,缺乏严格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一些媒体的领导认为只要政治原则问题上不犯错,对报道的内容是否符合主旋律、主流价值观等放松要求;一些媒体放松了对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政治学习例会很少组织;更有一些媒体为减少支出,大量使用实习人员,对人员的管理形同虚设。同时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愿意深入基层“三贴近”,身陷文山会海之中,缺乏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理解,缺乏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正确分析和理解,把从事传媒工作当成谋取个人名利的“敲门砖”。还有少数传媒从业人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追求一夜暴富和快速致富的急功近利思想,只求眼前实际利益,而放松了对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严格要求。
人民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的途径
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新闻传播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如果缺乏正确的纲领作指导,必将引起混乱和失误;陈旧的、僵硬的指导思想必将使新闻工作走上邪路,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指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影响力,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地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决定》作为指导我国文化战线的纲领性文件,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当前文化体制,也包括新闻媒体当前面临的问题。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蚀,党中央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出发,明确了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新闻媒体的工作方向,是传媒及其从业人员今后的工作准则,是实现人民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的政策保证。
必须要有一套良好的工作机制。2011年8月,中宣部要求在新闻媒体中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实现传媒人民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统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走基层》报道组用近一周的时间,以生动的画面真实记录了新疆塔县马尔洋乡的干部,攀悬崖渡冰河到大山深处,护送42名孩子走出大山上学的真实过程。观众收看后很震撼,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鼓励传媒从业人员进行积极尝试与探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主流媒体在实现人民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积极的尝试。在这个方面,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南方都市报》的表现尤为突出,其主要特点是面对的受众明确、特色鲜明。《参考消息》2008年以318.3万份的发行量排名全球第五名,这充分证明了新闻的人民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强化传媒从业人员思想素质建设。传媒从业人员不仅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政治的敏感性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要自强自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体来说,一是要注重编辑队伍建设。编辑是媒体的灵魂,必须建立过硬的编辑队伍,找准人民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的契合点,把好关口;二是传媒记者要践行“三贴近”原则,准确及时地抓住受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真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写出受读者欢迎的好报道和好文章;三是传媒从业人员要忠于党的新闻事业,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建立严格的媒体评价、管理体系。目前部分上星频道电视节目存在过度娱乐化、格调低俗、形式雷同等倾向,引起广大受众的不满。自2012年1月1日起实行的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对电视上星新闻类节目播出量、综合频道定位、改善节目类型结构、建立科学综合评价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进行了规范管理,目的是为了让电视荧屏更好地满足广大受众健康向上、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深化传媒体制改革,建立正确有效的媒体导向机制,使传媒形成科学的激励、竞争机制;管、放结合,解决新闻管理与发挥媒体积极性、创造性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完善传媒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管理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完善新闻职业道德价值导向机制,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核心价值观进行培养;建立有关法律、纪律和自律等约束机制;及时处理诽谤新闻、黄色新闻及虚假新闻案件等,净化媒体和传媒从业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王娜,高正方.传统观念影响下的受众及媒体接受意识[J].新闻爱好者,2011(7上):13—14.
[2]郑健.坚持正确导向与可读性的统一[J].军事记者,2004(6):36—37.
[3]寇纪淞,荣荣.社会问题报道与受众心理引导[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4—58.
[4]张昆.浅谈如何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J].新闻爱好者,2011(11上):25—27.
(作者单位:陆以放,徐超,河南油田分公司井下作业处;牛国强,河南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测井公司)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