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的有些东西,也许你已经很少再使用,甚至很难再见到,但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它们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邮票便是这类事物的典型代表。科技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这些曾经陪伴我们度过美好时光的小东西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线。而仅仅100多年前,它们不过刚刚问世……
一封无法接收的信
那是一处僻静得有些偏远的小乡村。在100多年前的英国,这样的乡村随处可见,简单的民房散落在一条大路两旁,人们穿着朴素,干着繁重的农活。小孩子光着脚在路边嬉戏,傍晚的和风拂过,落日余晖悄悄滴洒在田边的卵石上。
“嗒嗒嗒”,轻快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一眨眼,一辆轻便马车便“咕噜噜”地驶进了村口,旋即停在一户人家门前。马车上跳下一名邮递员,上前叩响房门。一个小女孩打开门,问道:“您找谁?”
“这里有你一封信。”说着,邮递员递过一只信封。女孩接过信,轻飘飘地扫了信封一眼,就把信递还邮递员,表示自己实在是太穷了,根本无法支付邮资,这封信她收不了。
等等,似乎有哪里不太对劲……
不合理的邮政制度
这可真是天下奇闻,怎么收信还要付邮费?对不起,当时的邮政制度真的就是这样规定的——寄信人分文不付,而由收信人来偿付邮资。干嘛要制定这样别扭的规则呢?
原来,当时的邮政事业还不够成熟,邮递员的素质也还不够高,很可能会玩忽职守,搞丢信件,或者拖延投递信件的时间。而采用收信人付费制度,就是要调动每个邮递员的积极性,因为不好好投递信件,就不会有相应的邮资收入,邮递员也就挣不到工资啦。
听起来挺有道理,可实际上执行起来却很糟糕。由于信件递送距离越远,纸张数量越多,需要偿付的邮资也就越高,于是很多穷苦人往往没钱收信,比如这位小女孩。
女孩郁闷了,邮递员比她还郁闷。怎么办?看样子,女孩家确实穷得叮当响,这封信难道要白送了?正在此时,一位绅士正好路过,看到这一幕,他停下了脚步……
邮政改革刻不容缓
这位绅士,名叫罗兰·希尔,是一位贵族。希尔向女孩询问出了什么事,女孩告诉他,自己和远方的哥哥都很穷困,于是约定,每次写信,就在信封上画一个圆圈,表示一切安好,收信者只需要看一眼信封就知道对方平安无事,然后拒绝收信,免除偿付邮资之累。
希尔听了心中非常难受,当即替女孩付了邮资,而不合理的邮政制度问题也在他心中扎下了根,从此,他开始不断地琢磨如何改善邮政制度。1835年,希尔接受英国政府的委托进行邮政改革,他一展身手的时候终于到来了。
两年后,希尔将自己研究多年的心得写成一本书,题目叫做《邮政改革——其重要性与可行性》,书中提出统一邮费,无论信件邮寄距离远近,全部只收取1便士的低邮费,并由寄信人付费。
可是,这要怎么实现呢?
黑便士
这可难不倒希尔,他提出可以印制统一规格的邮票,每枚邮票售价1便士,只有贴了邮票的信才会被寄出。如此一来,不就两全其美了嘛!
说干就干!希尔立即举办了一场邮票设计公开竞标会,参加竞标的设计方案不胜枚举。最终,为了向英帝国女王表达敬意,希尔决定采用一张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像作为邮票的主题,并采用庄重肃穆的黑色作为主色调。
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顺利发行。这一年,这张邮票被重印了11次,共发行6800多万枚,大受欢迎,人们亲切地称它为“黑便士”。
齿孔的诞生
你所见过的邮票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但它们一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一条边都带有齿孔,使用的时候可以方便地用手撕开。但是,黑便士却只是一张方形的小纸片,并没有半个齿孔,这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在黑便士诞生后的10多年中,邮票都没有齿孔,使用时必须用剪刀去剪,非常麻烦。解决这个麻烦的,是一位名叫亚瑟·亨利的人。当时,亨利在伦敦的一家酒馆吃饭,他看到邻座有一位记者在写文章,文章写好后需要寄给报社,不巧他忘了带剪刀,于是干脆用别针在邮票边缘扎了一圈小孔,便很轻巧地将邮票整齐撕开了。
亨利大获灵感,立即设计出了一台邮票打孔机。从1854年开始,齿孔邮票正式发行,直到今天,邮票的样子都再没有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