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6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5000米级别海试主要任务。这个下潜深度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世界上的著名载人潜水器一起下潜,探秘深不可测的海底世界。
小说中的鹦鹉螺号
鹦鹉螺号是凡尔纳在他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所描写的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潜水艇。
小说中描述鹦鹉螺号是长70米、宽8米的细长纺锤形潜艇,航行性能极好,最高航速可达50海里每小时。这是一艘理想化的潜艇,船的驱动完全靠电力供给,食物则全部为鱼类、海藻等,能源和船员的生活必需品全都来自于大海,完全不需要陆地的补给,可以无限期的在海上航行。
鹦鹉螺号内部有巨大的压缩空气储存柜,因此可以连续在海底潜行数天而不需浮上海面。船的内部很宽敞舒适,甚至还现实中的鹦鹉螺号
1801年,美国人富尔顿建造了鹦鹉螺号潜艇,艇体为铁架铜壳,艇长7米,携带2枚水雷,由4人操纵。水上采用折叠桅杆,以风帆为动力;水下采用手摇螺旋桨推进器推进。
多年以后,随着核动力和战略导弹技术的发展,潜艇建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美国在不断改进的鹦鹉螺号潜艇基础上,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
建造鹦鹉螺号共花费了5500万美元。鹦鹉螺号下潜深度为200米,可在最大航速下连续航行50天、全程3万公里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该艇与当时的普通潜艇相比,航速大约快了一半。整个核动力装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艇体外形与内部、动力仪器与作战装备,都是最精密的科学产品,用流线型的外貌与简便的控制装配起来。与普通潜艇相比,鹦鹉螺号艇体外壳显得更为厚实,在深海中行进时,凭其安装的声呐设备,可以自由探路,而无触礁撞石的危险。小说里的虚构终于成为了现实。
第一艘潜水器
20世纪20年代,两个富有探险精神的美国人毕比和巴顿决心发明一种先进的潜水工具,做第一个真正进入深海世界的人。
毕比是美国博物学家,他从小就迷恋于儒勒·凡尔纳的书中所描述的种种神奇的旅行。长大以后,他就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他自己的各种神奇的旅行中去。毕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一个作战飞行员。他曾周游世界各地,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许多有趣的书。
毕比后来之所以要深入海洋进行探索,是因为他对珊瑚怀有兴趣,一心想到珊瑚的家乡对它进行实地考察。毕比决定要建造一个用厚金属板制成的壳体,以强力来抗御深水的压力。为此,他不得不牺牲掉这个壳体的机动性,而让它悬吊在一艘浮在水面上的船舶底下(假如万一系在壳体上的缆绳断开,则一切都要全部完蛋)。
这样一个装有石英玻璃窗的钢壳是在三十年代初建造的。在设计中,毕比的朋友罗斯福总统助了他一臂之力。他针对毕比原先打算把外形搞成一个圆柱体的想法,建议把它改成了球形。1934年,毕比和巴顿创造了下沉922米的最深纪录。
最深的潜水器
1960年1月23日,瑞士著名深海探险家雅克·皮卡尔与美国海军中尉沃尔什乘着“的里雅斯特”号深水探
测器,成功潜入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10916米,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深的潜水深度。
“的里雅斯特”号深水探测器看起来就像一只热气球,客舱是一个直径约为2米的钢制球壳,球壳内仅能容下两人;客舱和一个装有数万加仑汽油的油箱相连,此外,与客舱相连的还有一个充水的气箱和被电磁力吸附的铁块,所有这些,是为了潜水器能自由下潜与上浮。
当一切准备就绪,皮卡尔和沃尔什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探险。装载着两位英雄的巨大潜水器击破了宁静的太平洋洋面。
通过驾驶室后边的观测孔,皮卡尔看到海水流进水箱,压力表的指针不停地摆动,潜水器开始下潜了。当到达水下730米深度时,光线完全消失了。皮卡尔打开探照灯,看到了深海颇为壮观的一幕——浮游生物的遗体像片片雪花一样在海水中飞舞。
潜水器越降越深,当到达8848米深处时(这个深度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探险家开始释放铁块以减缓“的里雅斯特”号的下沉速度。在狭窄的马里亚纳海沟中,潜水器减速下沉,当离海底还有180米时,此时潜水器速度为0.3米/秒,探险家开始看到了一些小水母;当离海底还有5米时,探照灯照亮了覆盖着硅藻层的海底,青铜色的海底看起来还比较坚硬,能够承受住潜水器的重量;最后,“的里雅斯特”号稳稳落下了。
只见安静的海底有一条0.3米长、0.15米宽的扁平状鱼在游荡,它的两只大眼睛使探险家们大吃一惊。在这个暗无天日的世界,鱼怎么会长眼睛呢?而这条鱼也显然吃惊不小,它用眼睛紧紧盯着这个硕大的不速之客,仿佛不敢相信竟有生物可以到达这个深海之渊。而这一次,人类真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