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来

2012-12-29 00:00:00
小学科学 2012年1期


   在自然界中,只有经得起恶劣环境考验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其中“山火”便是一大考验。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应付火烧的本领,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小卡片
   火对动物的考验包括直接伤害和间接破坏两方面。直接伤害如高温、有毒气体、暂时缺氧等等,种种伤害都足可以让动物致命。而间接伤害则是造成植被环境被破坏后,动物没有了栖息地、隐蔽场所和食物来源,从而中断动物在遭遇火烧后在此的继续生存和繁殖后代,动物只能向新的区域扩散。
  
  
  先看天上飞的
   最能坦然面对火的该是鸟类了,它们中除了飞行笨拙的家族外,大多能“飞之夭夭”。
  
  再看地上跑的
   鹿、熊、虎等大型兽靠奔跑逃离火场,有人观察到森林火灾时,鹿类常结群逃跑。鼠类及一些小型兽类往往躲进洞穴深处以求保命。
  
  还有水里游的
   水生动物如鱼、虾等,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像“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事自然界恐怕不多。青蛙等一些生活在水边的两栖类会在火烧时跳进水中避火,森林草地中的河流、水泊是它们的安全港湾。
  
  火对动物有利的一面
   大火后的火烧迹地(指已被火烧过的林地。其特点是原有的森林环境已不存在或已发生明显改变。)对食肉的猛禽、猛兽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它们成群到此寻找动物尸体饱餐一顿。而灵长类则会在地上拣烧熟的球果类充饥,昆虫等动物也会到灰黑的火烧迹地上活动,但它们常因体色鲜艳而易被天敌捕食,为逃避天敌而又不离开有丰富食物的火烧迹地,它们会迅速“黑化”身体,以使体色和环境色泽一致。
  
  火对动物有利举例
   北美马鹿是美国黄石公园里的一种珍贵的食草动物。在北美马鹿生活的地区常发生雷击火,人们认为雷击火会抑制北美马鹿数量的增加,因此千方百计地控制雷击火的发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雷击火的发生基本得到控制。
  然而事与愿违,北美马鹿的数量不仅没有上升,反而逐渐减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北美马鹿的主要食物是
  火烧后新萌发的杨树抽条(即树木抽芽)和嫩枝。如果控制火烧,北美马鹿的食物就会随森林年龄增长而逐渐
  减少,最终导致数量下降。后来,该地区划分出一部分任自然火发生,北美马鹿数量才又得以逐渐恢复。
  
  自然界中的“纵火爱好者”
   火时常威胁动物的生存,可是有些动物常常因为自己的活动而引发火灾。昆虫活动与林火发生有关,是大家熟知的例子。害虫能使很多林木或大片森林死亡,留下的大量干枯的病腐木和枯立木是极易燃烧的物质,遇到火源即会迅速燃烧。许多树木,如红松顶端或侧枝顶端的结实量往往多于其它部位,喜食果实的松鼠、花鼠等啮齿动物喜欢爬到顶端取食,在采食过程中会折断树枝,由于断枝在树顶上,其干枯后非常容易引发雷电火。在美国西部和加拿大的部分地区都有啮齿类活动引发雷电火的报道。
  
  火也是人类的朋友
   鉴于火对动物的积极作用,人们联想到能否人为地用火来保护某些动物和提高一些猎用动物的利用率呢?这个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完全可行的。科学家将这种人为地火烧称为“人为计划火”。在美、英等西方国家,人为计划火的应用已具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它主要被用于猎用鸟类(雉类、松鸡类)和鹿类、羊类的保护和利用上。它的基本原理是人为控制火烧强度(考虑风速、风向等因素)、火烧时间、火烧季节、火烧范围、火烧频率等,使植物群落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演替阶段,维持动物所需的最佳生态环境,提供最优的食物、隐蔽、营巢(窝)条件,从而使动物数量维持在最理想的水平。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基本上还未开展应用研究,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技术会在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和利用事业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