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适应 4剂预防针

2012-12-29 00:00:00武雅学
大众健康 2012年8期


  深夜,精神科急诊突然送来了一个大吵大闹,情绪非常激动的小伙子。他叫小刘(化名),今年18岁,是某大学的一年级学生。送他来的同学、老师以及随后赶到的父母都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都说他这一周情绪变得很不好,某天晚上突然就在宿舍里冲动起来,大声叫喊,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而且越劝情绪就越激动……大家都以为小刘得了精神病,但是后来我发现,虽然他情绪失控,但与周围人的接触还是良好的,并没有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和思维逻辑倒错等表现。用了一些镇静剂后,他的情绪很快就稳定了下来。留观到第二天,他已能和我正常交流了。于是,在心理治疗室中,我详细询问了他这几个月的全部情况,终于搞清了他这次发病的来龙去脉。
  原来,小刘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的父母也为此感到欣慰。为了能让他静下心来学习,父母也和其他多数家长一样,无微不至地照料他的起居。孩子也的确争气,12年的勤奋换来的是能走进首都的高等学府读书的机遇。作为家里的功臣,暑假里小刘当然是养尊处优,父母甚至连他的生活用品都亲自送到学校去。
  问题出在开学以后,小刘很快就发现生活变得异常“艰苦”:买饭居然要排队,而且打到的菜总是自己不爱吃的;上课居然要来回换教室,去晚了好座位就被占没了;老师讲的课程书上根本就没有,而且讲得那么快,连笔记都没记全……至于饭卡怎么续费,借书证怎么办理,洗澡还要买澡票,一切都是以前从来没做过的。他在治疗室里向心理医生发牢骚:“我该怎么做呢?问父母?我父母没上过大学,除了干着急什么建议也给不了。问同学?同学都笑话我‘这你都不会啊’,我就再也不好意思开口了。大学教材每一本都那么厚,看起来比高中的课程难多了。我可是班里第二名考上的大学啊,到了学校里一排名,我居然是倒数第几名!我当时就觉得:‘完了,我肯定学不下去了。’昨天,我给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我想退学,结果父母训了我一顿。我回到宿舍,脑子里一片混乱,什么头绪都没有,越想越觉得没希望,觉得心情特别压抑,就特别想摔东西,想大叫,再然后……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
  这是一个典型的大学新生适应障碍的例子。小刘因为事先没有任何准备,对于突如其来的新环境一时间难以适应,精神过于紧张,于是出现自信心下降和社会退缩,焦虑抑郁情绪,甚至是情感暴发。我给他的建议是:继续回学校上课,努力向其他同学学习独立生活技能,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并坚持接受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我还与他的班主任、系团委书记、系学生会主席和该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取得联系,让他们一同帮助小刘,主要是在心理层面上的支持和在独立生活技能上遇到问题时给予帮助和指导。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和他自己积极的调整,半年后,小刘已经基本能适应大学的生活,再次开始勤奋学习,还凭着自己的爱好参加了系里的足球队。大学校园里重新看到了他快乐的身影。
  新生适应问题一般会有以下几类表现:
  一是情绪方面:最常见的是焦虑情绪,对新环境紧张不安,可能会有短时间的失眠;此外还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对自己不自信,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悲观失望等。长期压抑的负性情绪可能会导致情绪集中暴发,出现案例中所说的那种表现。
  二是意志活动方面:如果自己的孩子在以前是活泼开朗的,而进入大学后却出现意志减退,不爱学习,不爱参加社会活动,也不爱参加和同学交流,倾向于自我封闭。就应高度怀疑是不是出现了这类问题。
  三是品行方面:对自己现实中的表现感到绝望,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于是通过无照驾车、冲动打人毁物、违反社会和学校秩序等方式来发泄情绪,或通过酗酒、沉迷上网的方式来逃避现实。此外,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新生适应问题属于大学生非常常见的心理问题,一般并不严重,但如果处置不当却会给大学生带来比较严重的心理阴影。
  考虑到大学新生需要适应大学生活的特殊性要求,按照惯例,新学生一入校门就会接受包括入学教育、军训、新老生联谊等一系列集体活动。即便如此,我国的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甚至是适应障碍的发生仍有逐年攀升的趋势。这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环境的突然改变固然是一个外因,但核心的原因还在于这些同学的自身性格过于脆弱,对于环境的变化既没有心理准备,也缺乏迅速调整自己去适应的能力。这与我国中学生长期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个人生活技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学新生的适应训练如果只从进入大学校门才开始,就如同一个人已经走进了核污染区才想起要穿防辐射服一样,不免为时过晚。其实,当我们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成了一名还没有走进校园的准大学生了。对于即将进入大学校门的孩子来说,如果父母能在这离家前最后两周的时间帮孩子做一些心理上的调整,对于预防孩子的适应不良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条建议:
  1.适度收心。
  不少学生直到去大学前一天都还在玩,以至于一进入大学校园后,要在根本来不及适应大学生活的前提下马上开始更为紧张的学习,孩子的心理会产生“从天堂到地狱”般巨大的落差感。由繁入简易,由简入繁难。所以,在开学前的这最后两周,应该让孩子收收玩心,逐渐让自己的生活紧张起来。
  2.让孩子自己收拾行装。
  对于从小就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家务的孩子来说,这一条尤为重要。收拾行装其实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父母大包大揽地替孩子把行装打点好送上火车,其实是白白浪费了这次机会。从心理学的规律上讲,在身处困境的时候,旁观者的无助感其实比参与者更为强烈。所以,父母最好从现在就开始让孩子亲自去做。例如,让孩子自己列出需要带到学校去的东西的清单,然后分别去置办。父母只是作为一个建议者或帮孩子一个忙而已。目前很多家庭都有属于孩子自己的房间,父母可以让孩子在临行前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干净,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个人物品,洗洗自己的内衣等。不要以为这些“举手之劳”能无师自通。其实,父母之所以对家务轻车熟路,是因为父母们一直在做。如果孩子从来没做过这些事情,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真做起来其实也未必简单。
  3.对大学生活有个预热。
  记着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对大学生活除了憧憬外,其实没有任何感觉。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印象都是中学生活的翻版。带着这样的印象走进大学校园对于克服适应困难甚至面对将来的大学生活都是极为不利的。在大学四年间,有的同学非常会学习,几乎把整个城市都当作了自己学习的园地,任何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和各种社会活动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四年下来,不但拿到了学位,更获得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真的成了一个饱学之士;但也有的同学大学四年几乎连图书馆都没进过。其实也不是后面这位同学不爱学习,而是在大学里他始终都带着中学生活的态度,对于图书馆的作用根本就没有概念。可见,尽快找到当大学生的感觉是很重要的。家长不妨指导自己的孩子在走进大学前先有个预热。比如,可以上网看看自己未来的母校,了解一下学校的历史、文化以及各种信息——比如学生会和社团活动情况、教务处学生处政策、图书馆设置等。有条件可以去附近的大学校园逛逛,感受一下大学生活的氛围。还可以请自己的邻居家已经大学毕业的大哥大姐讲讲自己的大学生活——怎么选修课程,怎么拿学分绩点,怎么毕业,怎么拿学位,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问题该找谁解决,怎么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甚至怎么读研怎么找导师等……就象拉家常一样。这样既给学生一个新鲜感,让孩子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种憧憬,同时还能了解一些必备知识,避免真遇到了问题茫然不知所措。
  4.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打个预防针。
  不适应是因为不了解,想不到的往往更让我们措手不及。其实大学新生差不多都会出现适应方面的问题,只是程度方面的不同而已。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因为遇到了自己想不到的问题而慌了手脚,才会出现一系列适应不良的表现的。所以父母和老师在新生去学校前多给孩子打打预防针,告诉孩子遇到这些心情上的不愉快很正常,不要着急,肯定能过去。告诉孩子不明白了打个电话问问家里,或者请教一下老师同学,有些心事排解不开也可以去找一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这样,孩子即便再出现一些困难,也不至于乱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