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风险累积

2012-12-29 00:00:00解学成
股市动态分析 2012年49期


  影子银行风险累积
  2008-2009 年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下滑,政府释放了天量信贷配合巨额政府投资稳定经济,大量依赖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然而2009 年末到2010 年信贷和房地产泡沫、通货膨胀以及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浮现。对宏观经济风险的担心使得政府开始收紧信贷政策,而国内经济仍尚未从通过堆积债务刺激经济的惯性中走出,迫使大量融资需求转向非银行渠道,其中一大部分是现在广泛受到关注的“影子银行”体系。
  中行董事长肖钢撰文警告“尽管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仍处在0.9%的低水平,但毋庸置疑潜在的风险比官方数据显示的严重”。其中尤其提到用作短期投资的理财产品期限错配的问题,认为依靠出售新产品来还本付息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质上是一个庞氏骗局”,“当投资者失去信心减少或者撤出理财产品时,现在看上去乐观的故事将会结束”。
  “影子银行”已经成为传统融资渠道的重要补充,其中蕴含的风险也已经引起市场和监管层的广泛注意。从长期来看,银行表外资产回表,民间信贷规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但是短期内,金融压抑和经济体旺盛的信贷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经济体很难完全脱离“影子银行”,其中市场出清需求又涉及到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影子银行”未来走向以及监管如何应对将极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
  影子银行规模估计
  “影子银行”是一个体系,泛指那些脱离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借贷平台。例如信托、委托贷款、民间借贷等。这类平台有着和银行类似的信贷关系但是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结构,一般来说也是游离于监管之外的。
  我国影子银行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银行业内的表外贷款部分,以银信合作为代表的不受监管的资产证券化活动(最近信托受到监管,转为银行证券资管合作以及银证信合作),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同业代付;另外一部分是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以及典当行等。
  我们按照上面的分类对于影子银行进行了粗略的估计,在社会融资规模口径下的信托贷款约为2.3 万亿,委托贷款约为5.3 万亿,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约为5.6 万亿,总量约为13.2 万亿,约占GDP 总量的28%。另外加上民间借贷,未包含在上述口径中的信托资产,以及私人部门持有的企业债券,总规模约为21 万亿,约占GDP的40%。
  对比之下1-3 季度国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是GDP 的170%。可见影子银行体系已经成为国内信贷渠道的重要补充。
  过去两年里,影子银行快速发展是有着深刻的宏观的背景的。一方面是对银行来说,传统的信贷业务受制于贷款额度和存贷比上限,而且目前19.5%的存款准备金率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负担。银行有动力将存贷活动移出表外,节省成本和突破贷款限制。另一方面从需求上来说,2008-2009 年的一轮信贷井喷后政策开始收紧,但是地方政府为了稳增长仍需要用基础设施投资来稳定经济,存在着大量的信贷需求。银行通过影子银行产品绕开监管限制,大量通过表外信贷向实体经济注入资金,造成了影子银行整体的快速扩张。事实上,影子银行的兴盛部分反映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驱动不一致性。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中央政府对于总体宏观风险的控制之间的矛盾。
  理财产品:小银行,大风险
  银行和信托合作通过理财产品的方式销售给个人投资者是过去两年影子银行体系运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基本做法是银行将贷款卖给信托,信托将贷款打包成理财产品通过银行销售给个人投资者,银行从个人投资者手里获得现金充实资产负债表。这一流程实际上是将资金从个人投资者转移到贷款公司手里,但是并不反应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也不用提交存款准备金和占用贷款额度。由于银行大部分理财产品都隐性的使用政府和银行信誉担保,因此实际的风险并未转移出去,仍存在在银行体系内部,而信托公司实际上充当了通道的角色。
  据IMF估计,中国的理财产品规模约为8-9 万亿。目前仍然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从收益率上说,wind 资讯统计结果是2012年销售的理财产品里61%的产品都是非保本型,但是大部分理财产品在销售和购买的时候都有着银行的隐性担保,客户当存款买,银行当存款卖已经成为默认的规则。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略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平均能高出1 个百分点左右。高收益率加上和存款类似的无风险保险吸引大量存款以理财产品的形式出现在表外。
  理财产品中最为人诟病的是资产池操作。如果每个理财计划都有一个清晰的资产或者投资计划对应,那么风险收益的匹配相对简单。但现在绝大多数理财产品背后对应的是一个资产池,银行将一系列融资类的信托信贷资产放在一个资金池里运作并发行多款理财产品。在此模式下,银行不断发行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进入资金池,另一端是动态管理的资产池,信托资产不透明以及公允价值的难以确定使得任何一个理财产品都无法和特定的资产相匹配。这种资金池-资产池的运作使得整体理财产品出现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
  从资金募集的角度来说,理财产品承诺高于存款利率的收益率,到目前为止并未出现不能兑付预期收益率的案例,运用端大部分为融资类资产,这点基本上和银行的业务一致。理财产品期限从几天到几百天不等,而资产池里的资产投资期限需要数年时间。但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无法满足理财产品的兑付时,银行只有三种选择。一是动用表内资产;二是使用新发行理财产品的现金支付;三是从银行间市场拆解。一般来说银行更加偏好前两种,尤其是第二种,发新产品支付旧产品。但是一旦投资者停止购买理财产品或退出理财产品,银行或者无法兑现承诺,引发信誉危机;或者不得不动用表内资产进行兑付,考虑到现在理财产品的规模,这也是一场极为严重的危机。因此理财产品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一个“庞氏骗局”。
  以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以表外通道贷给企业,这是一套和银行类似的信贷体系,唯一区别是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风险控制。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大量不良贷款甚至债务违约的事件将会发生。如果理财产品达不到预期的收益率甚至造成损失,投资者的恐慌将会很快蔓延,类似银行挤兑的状况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抽干这个市场的流动性。发行银行将不得不接手,将产品移入表内,那时整个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将出现断崖式的上涨,进而可能引发银行内的系统性危机。理财产品通过将风险转移出表,掩盖了表外资产潜在的风险,但是整个金融系统处于更加脆弱的状态,这也是对于理财产品风险主要担心所在。目前尽管很多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已经将银行理财发放的贷款纳入表内授信管理,但是表外贷款相比之下仍然较为宽松。
  民间借贷
  银行内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以表外贷款的形式存在,银行外的影子银行体系中比较受到的关注是民间借贷问题。央行调查2010 年1 季度末民间借贷余额为2.4 万亿元,2012年估计民间借贷余额约为3.8 万亿元左右。2010 年政策收紧,大量融资需求转向影子银行,民间借贷体系迅速膨胀。尤其以江浙一带最有代表性,2011 年爆发的温州民间借贷链条断裂,多家中小企业业主跑路的案例就是民间借贷快速膨胀的一个缩影。2012 年估计民间借贷的融资金额占据到整个影子银行体系的20%左右,且完全游离于监管之外,引发市场对于潜在风险的担心。
  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影子银行”不同于国外的影子银行。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旨在将银行的高风险贷款分散出去,让其他金融机构一起分担,整体市场承担的风险明显上升。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只是将贷款从表内移出表外,使用银行信誉的隐形担保,实际上并没有将风险分担出去。事实上,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也没有其他机构可以分担银行系统的风险。
  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更多是为了规避利率管制。相比于美国的次级贷市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贷款的主要对象相比之下风险要小很多,主要风险还是在于没有相应的监管和控制。银行使用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突破存款利率的限制,使用表外通道突破存贷比和贷款额度的限制。国内“影子银行”的兴起是利率管制造成的信贷供给和需求无法得到出清的结果。管制利率下信贷需求远高于信贷供给,主要银行在银监会的协调下形成某种程度的寡头格局。在传统的寡头模型下,供给方会互相约定高价以获取最大利润,但是每个寡头都会有动机以较低的价格向市场供给产品,突破价格联盟限制,获得更高的利润。现在国内的银行某种程度上正如这个模型中所描述的,通过突破利率管制实现更大的利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使得风险可控需要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管制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之间的空间越小,现有的“影子银行”存在的空间和意义也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