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辈子不关心钱,甚至可以说,他很讨厌钱,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没被钱烦恼过。在他的一生中,曾多次向人“借”过钱。本文就讲述了毛泽东几次鲜为人知的“借钱”故事,以飨读者。
借款两万银元背后的真相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毕业之后,他与张昆弟、蔡和森等一批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为继续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经常在岳麓山野餐露宿。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接到杨昌济(原湖南一师教员,此时已是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的来信,信中谈到赴法国勤工俭学的事情。这是在1912年初由一批受西方文明影响的教育界人士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吴玉章等人发起的,他们在北京组织“留法俭学会”,鼓励人们以低廉的费用赴法国留学,达到传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以改良中国社会的目的。毛泽东读完此信,大受启发,认为这确实是一条救国的良策,随即同何叔衡、蔡和森、萧子升等召开新民学会会议商讨此事。经过大家热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赴法留学意义重大,必须尽快做好筹备工作,并推举蔡和森、萧子升专负此责。但是,组织者很快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出国留学需要一大笔资金支持,即使采取半工半读的最省钱方式出国,仍然让这批年轻人在经济上倍感压力。
经济上的拮据并没有阻止毛泽东等人前进探索的脚步,毛泽东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怎么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后来还是多亏了他的恩师杨昌济先生。杨昌济将毛泽东和蔡和森引荐给当时颇有影响的章士钊,他在推荐信中写道:“吾郑重语君:毛、蔡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须先重二子。二子当代英才,望善视之!”
毛泽东拿着杨昌济的信只身赴章士钊处,简短寒暄之后,便直接说明来意,希望他能帮助筹借款项,资助湘籍青年留法以作路费。章士钊当即许诺帮忙,随后发动社会各界名流捐款,他利用自己当时的社会地位及影响,不久便在商界募集了两万元大洋。据毛泽东在《自传》里写道:“1920年5月到了上海后,我才知道(章士钊)已募有一大笔款子(两万银元)资助学生留法,并且可以资助我回湖南。”
章士钊将募集来的两万银元如数交给了毛泽东,协助他把第二批湖南学生送到法国去。毛泽东将大部分钱交给赴法留学的学生,余下来的一些钱带在身上回湖南开展革命活动使用。
章士钊慷慨资助的义举,毛泽东一直铭記于心,但由于条件所限,他一时无法还清这笔借款。直到20世纪60年代,条件逐渐好起来后,才开始偿还。据章士钊女儿章含之回忆:“1964年初,主席读完英文之后,要我陪他在寒风中散步,主席身体极健,不戴围巾、帽子,我却‘全副武装’还觉得冷。散步时,主席突然问我:‘行老有没有告诉过你,我欠了他一笔债还没还呢?’我以为主席在开玩笑,我说父亲没有讲过。要是主席欠债,父亲是必定不会催债的。主席却很认真地说:‘也许行老忘了。这笔债我见到你,想起来了,早该还了!’毛主席说:‘你回去告诉行老,我从现在开始还他这笔欠债,一年还2000元,10年还完2万。’”
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