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西藏,“天堂”拾遗

2012-12-29 00:00:00薛尧
旅游世界 2012年12期

摄影人把西藏形容为创作的“天堂”, 几十年来有关西藏的经典影像、绘画也不在少数。此次进藏,我不想走马观花地行摄,因此在带什么相机上颇费思量。最后,我选择了1980年代初生产的、便于携带的德国品牌帕劳贝/玛基纳PLAUBEL 69W 、PLAUBEL/Makina W67 两台经典120胶片相机等以及今年4月刚刚上市的尼康顶级数码D4。

拍过反转片的人知道,美国柯达公司的埃克塔克罗姆64和EPP是优秀的反转片,它们对灰色的还原十分准确、宽容度相对好一些,这对于蓝天白云反差过大的西藏来说是理想选择。可是,柯达的退市使得胶片没得选,只有富士一个牌子的反转可用,只能选择富士维尔维亚Velvia 100F(突出红绿色调)了。

还好我赶上了数码摄影的尾巴,通过几年的潜心研究数码,技术不至于落伍。数码相机的HDR为摄影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面对极高反差的景物时可以大展手脚了。我们知道胶片时代一般的反转片宽容度在16-32之间;彩色负片是32-64之间;普通黑白片可达到1:128左右(特制的专业负片宽容度会超过1:128,有款特别的黑白片则达到1:512)。有时大自然中景物反差往往会大于此,我们这时就无计可施。

于是此次进藏胶片、数码双修,怀着“快乐摄影”的轻松心态,以期在摄影天堂中“随手衔来”撷取到散落在路边的珍珠。

《江孜宗山古堡》

PLAUBEL W69相机拍摄,富士维尔维亚Velvia 100F反转片

出了卡若拉冰川,随着海拔降低,公路的转弯渐渐减少,路两侧有了越来越大片的青稞地和越来越多的藏式民居。经过一处相当漂亮的高原水库、冲上一条又直又长的坡路,终于看到“古城江孜欢迎您”的牌子。在一片青稞麦田尽头的小山上,屹立着一座漂亮的古堡,背景的群山错落有致,有前景、有主体、有背景,是不错的画面。但是,一路上天气始终是阴阴的,没有光线。没有光线怎么拍照?没有办法。还好,有时间等待。

架好PLAUBEL 69W相机,光圈调整到最小的f32,上移镜头板以调整前景与中远景的透视关系,保证前景青稞与古堡的比例合适;用景深法求得近景青稞、中远景古堡、背景群山的清晰,最小光圈配合慢速度拍摄。开始每隔十几分钟测一次光,到后来,就不断的测光,把快门速度放在B门上。19:30时左右,天气有了变化,浓云开始淡开,景物开始有了明暗立体感。在临近20:00时,太阳挣扎着努力冲破云层,一缕可爱的夕阳潇潇洒洒的照在古堡上,只有短短的5秒钟,对,就是5秒!我的测光也是f32/5秒曝光组合,考虑到反转片的倒易率失效,口数5秒完成了拍摄。

《布达拉宫》

尼康D4数码拍摄

布达拉宫是西藏的象征,又是拉萨最高的建筑,建在拉萨市北京中路一座小山上,相传,松赞干布好善信佛,迁都拉萨后,在此诵经祈祷,并给这座山起名为“布拉达”.布拉达为观音圣地普陀洛迦的梵语译音,意为圣地。

所有来到拉萨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拍下布达拉宫,同时在心中留下圣洁至上的“布达拉”。所以,有关她的影像出现的太多太多了,真正要拍好她也不容易的。

下午我们在大昭寺拍片,看到天气有了变化,预计傍晚时分可能会比较理想,于是驱车来到布达拉宫广场西的药王山平台上,等候近五个小时,当多次曝光拍完反转片后,又用尼康D4+24-70变焦镜头拍下了这幅数码作品。D4采用的是尼康研发的3型处理器,虽然只有1620万像素,但它的画质较D3系列来说有了明显的提高,画质好,白平衡准确,高感降噪优异。此片的自动ISO3600,没有明显噪点,暗部、高光平衡很好,色彩还原正确。

《大昭寺磕长头的人们》

PLAUBEL/Makina W67相机拍摄,柯达Tri—X黑白胶片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位置,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共同崇奉的寺院,寺内供奉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又称觉卧佛),是整个藏区最受崇拜的佛像,因此大昭寺成为了雪域中心,朝圣者重要目的地,藏派信徒转经路上的起点与终点。

大昭寺广场是整个藏地磕长头朝圣人们终极目的汇聚地,一排一排的磕长头人群,一阵一阵的护手板滑过磨得光光青石铺就的地面时,发出的“刷刷”声。朝圣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一脸专注、一脸虔诚,一丝不苟的、用绝对专业姿势完成每一次五体投地的“等身礼”。

磕长头的藏民有的带着全家人,磕累了就坐在地上歇会儿。人群中站着的几乎都是游客,身穿冲锋衣手拿着相机。看着四周时而起身伏倒、眼神纯净、性格淳朴的藏民,我们唯一的选择也许就是坐下,静静地感觉信仰的力量。

在大昭寺里面,一些木柱子的缝隙中都藏匿有不同时代藏民的牙齿,那都是一些磕长头者磕着磕着而死在了路上,由他们的同伴将其埋葬(或水葬,或天葬)后,敲下其牙齿而带来的。

《在玛吉阿米门口拍到的藏民》

PLAUBEL/Makina W67相机拍摄,柯达Tri—X黑白胶片

到拉萨,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去看的——八廓街的玛吉阿米酒馆。

她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在那东方山顶,升起娇洁月亮,玛吉阿米的面容,渐渐浮现心上”——仓夹嘉措(六世达赖)写给玛吉阿米的诗篇流传至今。这所黄色的小楼,相传就是当年仓央嘉措与月亮般的纯美少女玛吉阿米相遇的地方。

《纳木错晚霞》

PLAUBEL W69相机拍摄,富士维尔维亚Velvia 100F反转片

纳木措,这个世界上最高最美的神湖,让人震撼。置身湖边,仿佛置身于一个蓝色的世界,由浅而深的蓝色,蓝得清澈,蓝得彻底,蓝得丰润,蓝得迷人。深邃而疏朗的蓝天与纯净的湖水浑然一体,在这个博大、深远的蓝色世界里,仿佛整个灵魂都被纯洁沁透、被宁静洗涤。

下午17:30时到达纳木错大本营,没有休息就直接上山,还好有藏民那木(音)、卓玛夫妇帮助背包上山减轻了许多负担。行进了两个小时到达最高的临湖拍摄点,扎西半岛的峰头直入湖水中是很好的拍摄前景,于是架好PLAUBEL W69相机、测光、装片准备拍摄。

一尘不染的清澈天空、清澈湖水,由于云层遮挡,天光部分很小,所以,逆光落日反差极强。测光只能照顾高光部分,暗部的表现只有相信这枚SUPER ANGULON 47mm/f5.6超广角镜头,德国顶级镜头应该在暗光下有良好的层次再现。落日时分,漂亮的晚霞把湛蓝的天幕装扮得分外妖娆。

考虑到所使用反转片的特性,在曝光上利用它倒易率失效时产生的暖、冷色温差大的特点,既保留了高光部分美丽的玫瑰红色,也让暗部的蓝,更纯更蓝。

《念青唐古拉山、经幡堆》

富士富士维尔维亚Velvia 100F反转片,对五色经幡色彩再现夸张、色彩艳丽,不失自然

雪山与经幡是西藏的标志性元素。经幡,又称五色风马旗,是藏区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神灵沟通的媒介物。藏区人民在喜庆生辰、逢年过节,挂经幡,象征着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迁徙新驻地的牧人,系它以祈得神灵的许可和福佑;朝圣者结伴远涉,扛一面醒目的经幡,祈求免入迷途避灾;崇山、江畔湖边遍插经幡,是对山神、水神的敬畏与供奉;在圣迹古刹高悬经幡,表示对神佛祖、先贤的崇拜与礼赞;开犁播种,耕牛的头角挂经幡,是向土地祈望五谷丰登;大路口张挂经幡是希望舟车无碍;天葬台附近张挂风马则是超渡亡灵寄托哀思……

午饭后开车直奔纳木错,中途路过念青唐古拉山主峰观景台。雪山主峰半隐半露着伟岸身姿,山脚下高高架起的经幡堆,不时有藏民、牦牛经过。风吹动着五色经幡哗哗作响,好似藏民转经时的诵经声:吉祥如意、扎西德勒。

《尼洋河、唐蕃古道吊桥》

尼康D4数码拍摄,HDR 2EV值

发源于拉萨东,海拔5020米的米拉雪山流经不同方向的两条河流,清澈的是尼洋河、自西向东,在藏东南的林芝县汇入雅鲁藏布江;浑浊的是拉萨河,自东向西,在拉萨西面的曲水县汇入雅鲁藏布江。两河相会同一条河流,这要归功于雅鲁藏布江的大转弯。

尼洋河之美,美在它的水色。河两岸森林植被完好,河水清、含沙少,尼洋河又是传说中“神山流出的悲伤眼泪”,水的颜色是绿的,淡翡翠色的,是清澈透明的翡翠绿。湍急的流水飞溅起洁白的浪花,像是洒在淡绿色绸缎上的宝石;蓝天上片片白云随尼洋河水飘游,好似河水弄湿的白哈达,在半空中舞动;如彩虹一般的唐蕃古道吊桥高悬两岸,为尼洋河凭添了几分诗意。清澈、透明、翠绿、洁白,飞花碎玉,还有行云流水。

《邦杰塘草场》

富士维尔维亚Velvia 100F反转片对绿色调有突出的表现

西藏邦杰塘草原位于318国道附近,距离工布江达县城100公里,是林芝第一纯牧草原,草场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4700米。在藏语中“塘”即是平坦宽阔的坝子,邦杰塘草原就是一处水草丰美的大草坝。东边是树木葱茏、风景秀丽的尼洋河峡谷;西边是白雪皑皑的米拉山口;牧场边的“帕乔日麻卜”神山,更是信徒们心目中的圣地。

远处群山连绵起伏,蔚蓝的天空映衬着朵朵白云,绿绿油油的草甸上点缀着一群群雪白的羊群,牛羊悠闲着吃草,马儿自由的奔跑,清澈的尼洋河水蜿蜒流淌,远处葱郁的林中升起缕缕炊烟。蓝天、白云、远山、绿树、绿草浑然一体,如仙境一般让人感受到“西藏江南”的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