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角下“文化经济一体化”之实证分析

2012-12-29 00:00:00朱志国
中国市场 2012年48期

[摘要]在“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山西会馆餐饮文化有限公司通过引入“晋商会馆”的经营形态,突出晋商文化主题环境,创意品牌文化和菜品内涵,增加文化导游讲解及面艺表演服务等实现了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将古朴厚重的山西文化和地道的山西风味餐饮完美融合,打造出山西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不但成为山西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强劲的市场主体,更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关键词]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山西会馆

[中图分类号]F7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8-0108-02

1“山西会馆”概况

山西会馆餐饮文化有限公司(简称山西会馆)前身为创立于1991年的太原白云楼餐饮服务有限公司。2004年,在山西省全面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创办人决定在经营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弘扬山西文化和晋商文化,将晋商会馆文化融入到餐饮经营中,并于2006年创办了山西会馆。山西会馆继承了明清之际晋商会馆“联络乡谊、感怀乡情、会聚会议、祭祀神灵、聚众演戏、同乡互助”的经营定位,同时将山西五千年人文历史、民间风俗、地方特色融入企业经营,被誉为“能吃饭的博物馆,山西人的会客厅”。

截至2011年,山西会馆在太原市开办三家分馆,分别是山西会馆体育路分馆、山西会馆胜利街分馆和山西会馆下元分馆,三家分馆在品牌文化上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体育路分馆主题为“三晋五千年”,提炼和浓缩出了“人的文化”、“大院文化”、“家的文化”、“佛教文化”,成为用文化铸就的饭店,受到中外来宾普遍赞誉。胜利街分馆主要突出山西匾额文化,填补了山西省没有牌匾博物馆的空白。分馆一楼悬挂着百余块体现个人成长意义的牌匾;二楼陈列着百余块当年晋商的字号匾以及能表现晋商辉煌的牌匾;三楼陈列着百余块官宦牌匾,记载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把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集合起来,俨然可以再现一部国史、地方史和晋商家族史。这座用牌匾铸就的饭店,由于其文化内涵丰富,被誉为“古匾文化博物馆”,令前来就餐的客人流连忘返。下元分馆以“晋商之路”为主题,将晋商之路的艰辛与辉煌以大量真实的历史文物展现出来。其中还突出反映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艰辛和勇气,传承了晋商文明与文化血脉。很多学者都给以这座用晋商文物铸就的饭店高度的评价,称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2“文化”与“餐饮”的互利共生发展模式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引发了全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伴随文化产业在各国不断成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大趋势,“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成为人们在认识领域质的飞跃。这充分地说明不管是国家、政府、商业组织或是个人,在这样的时代如果不能及时得更新观念、创新手段,找到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那必将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正是在这个阶段,山西会馆不但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通过变革及早地突破了传统餐饮服务业的发展方式,使得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在突出企业社会效益、提升企业文化内涵、打造企业特色产品与服务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走出了成功之路,从而完美演绎了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2.1产学研相结合,做好经营创新准备

文化企业首先应该注重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建立学习型组织,才能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有效落实。多年以来,在经营企业的同时,山西会馆的创办者就特别热爱山西文化并且热衷于向外界宣传山西文化。企业于2000年成立了“山西民俗文化研究会”,吸引会聚各方人才,专门从事山西文化的研究。经过10余年的不断学习、交流和研究,研究会分别在山西历史、人文、地理、民俗、艺术和古建文化上积累了丰厚的基础,尤其具备了独立进行古建筑设计、装饰的能力,为山西会馆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同时,企业将山西文化作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落脚点,不断在全体员工中开展山西文化普及培训,并将山西文化精髓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使得每位员工都能“知文化,讲文化”,为山西会馆打造“山西人的会客厅,山西的文化窗口”文化品牌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2.2用“餐饮”弘扬文化,提升企业社会价值,实现“经济文化化”

(1)依托餐饮业态,弘扬传统文化。“山西会馆”本是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在全国各地晋商所到之处联合捐资建设的用于聚会、娱乐、议事的场所,即山西商人的会馆,它所表现出的是晋商的豪迈与大气,彰显了晋商精神,在明清商业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山西会馆”这一文化符号,是三晋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必须给它以很好的保护与传承,才不负历史给予今人的重托。

(2)依托餐饮资本,保护文化资源。山西文化的表现必然离不开实实在在的载体,只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古物才能承载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领略到古时韵味,这些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的,而这些文化遗产随着战争、灾害和人为原因渐渐消失殆尽。山西会馆作为弘扬山西文化的文化餐饮企业,在很早以前便对山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他们远赴山西各地搜集、整理民俗文化,积极保护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历时10年,累计投资1.5亿元,会馆先后搜集抢救到文物一万余件。其中石刻两千多件、石雕六千多件,各种木牌匾一千多件,大型门楼五十多座,古戏台十二座,古民居七十三套及其他文化遗存若干件。除在会馆内对这些珍贵文物进行部分展示外,山西会馆还把它们展示于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为世人搭建起了解山西历史文化的桥梁。2008年山西会馆被山西省民俗博物馆荣誉授予山西民俗博物馆分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能吃饭的博物馆”。

2.3以文化带动“餐饮”,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经济化”

“山西会馆”这一文化符号,时至今日已然就是品牌,就是无形资产,如果将它恰当地植入企业经营过程,它还可以释放出无限的经济价值,必定会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插上健硕的羽翼。

(1)文化注入餐饮,提升企业产品价值。山西面食是山西的一张名片,随着多年来的对外宣传,山西面食已经婓声海内外。山西会馆有近25年的晋菜经营史,很好地延续了山西传统面食“一面多吃,百面百吃”的文化精髓,从选料、和面到制作,每个环节均十分讲究。为了进一步传承山西面食文化,提高菜品的文化品位,山西会馆严格控制制作工艺,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和生产管理,同时将山西的“剔尖面”和“莜面栲姥姥”申请并注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这项面食技艺的法定传承人。2008年,山西会馆在山西省烹饪协会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代表山西面食最高水平的“山西面食超人赛”中一举夺冠。

(2)文化融入餐饮,提升企业服务价值。山西会馆是山西首家引入文化导游服务的文化餐饮企业,将文化落实为一种基本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餐饮搭台,文化唱戏”。山西会馆每创办一家分馆,便由其民俗文化研究会设计编辑出一套与馆内陈设和装饰特色相匹配的文化讲解词,然后由会馆内的专职导游为顾客进行现场讲解。这些导游全部具有导游从业资格证书,具有相当丰富的山西文化知识底蕴,再经过专业人士地严格培训,能在轻松地讲解中引人入胜,令顾客陶醉于山西浓厚的历史文化当中,为顾客更深入地了解山西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山西会馆率先组建了山西面食技艺表演团,向顾客展示山西面食制作技艺。表演团队经过多年的训练和不断地改进与创新,将多种面食制作技艺转化为富有观赏性的面艺表演,受到国内外来宾的热烈欢迎。表演团队曾多次走上央视“挑战群英会”、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等著名电视节目,并多次远赴北京、大连、广州、无锡、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展示山西面食技艺;还多次代表山西面食参加各种大型展会,并于2010年将面食技艺表演搬上了上海世博会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面食文化的魅力。

山西会馆把山西文化融入餐饮经营过程的新举措,让省内外客人在吃饭当中了解山西文化,用这种方式既保护了山UI1Kqwe+XGF2g23HK+JGCQ==西本土的文物,也扩展了餐饮业的经营范围。山西会馆的这种特色,为它创下了“三个唯一”:即将导游讲解引入餐饮业,更全面有效地宣传山西文化,这是山西唯一;将餐饮业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一个新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这是山西唯一;将晋商文化精髓体现在会馆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使山西会馆形成具有教育性质的山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这是山西唯一。

3结论与启示

文化虽然不是表层的和显性的,但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山西会馆正是抓住了文化的这一本质特征,加以创新应用才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山西会馆的成功关键因素就是有效地把文化和餐饮结合,走出了“文化与餐饮”的互利共生发展模式。这是山西会馆在发展中独特的战略决策,是在餐饮业经营同质化的今天做出的明智选择。餐饮和文化结合,既用文化带动了餐饮,也用餐饮弘扬了文化,二者互相促进,不断提升。同时也很好地展示着太原的城市文化,为太原的城市发展画上了绚烂的一笔。

山西会馆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启示,为我们具体理解“文化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益的实证参考。

参考文献:

[1]焦斌龙.文化企业营销学概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2]皇莆晓涛.创意中国与文化产业[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3]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