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政治下的“惯例”破除

2012-12-29 00:00:00王成
人民论坛 2012年3期


  中国是一个泛政治化的国度,无论是官场中人,还是场外看客,对官场惯例大都熟稔。进入官场的人,第一必修课似乎不是思忖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而是摸清水之深浅,搞明游戏规则,将大脑调整到“官场时刻”,让自己迅速完成“官场化”,在“混官场”时做到游刃有余
  
  中国是一个泛政治化的国度,无论是官场中人,还是场外看客,对官场惯例大都熟稔。其中的缘由在于官场惯例的历史由来已久。进入官场的人,第一必修课似乎不是思忖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而是摸清水之深浅,搞明游戏规则,将大脑调整到“官场时刻”,让自己迅速完成“官场化”,在“混官场”时做到游刃有余。
  作为一种“官场病”,官场惯例表现形态不胜枚举,而且“新”惯例还在不断产生中,比如酒后K歌,请人吃饭办事顺,领导偏好美色陪,为领导在高级饭店会所办理免费就餐卡、各种VIP卡,等等。这些或明或暗、或显或隐的官场惯例,极大地污染了社会空气,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将政府的公信力一步步推向冰点。
  要打破官场惯例,除了积极加强法制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下述三点亦应引起关注:
  一是厉行“治吏重于治民”。古今中外,关于治国之要在治民还是治吏聚讼不已。由于官员们具有民所不具备的诸种优势,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强烈主张治国即为治民(古时亦称“牧民”),并借助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将官员特权予以保护。典型者如“八议制度”。官场惯例本身就是对“吏治民”、“我说你听”这种利益分配格局的保护。如此的政策选择,致使官吏有恃无恐地压榨、盘剥百姓,造就了封建帝国盛衰兴败的循环,也就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律。事实上,现在厉行对政府官员的管理不存在制度性障碍,要做的就是端正态度,将严于“治吏”落实到治国实践中。
  二是承传统开新德。中国自古就有“官德”教育传统,行端坐正的清官、好官史不绝书,其事迹时至今日仍令人津津乐道。国家公务员局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提出,“十二五”期间的公务员轮训应包括“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该措施的出台与落实,对于提升官员道德水准,破除官场惯例大有助益。传统官德强调“六廉”(《周礼·天官》谓:“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洁,六曰廉辨”)、“五善”(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谓:“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七要”(薛瑄《从政录》曰:“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将官员运用公共权力时涉及的待己、待人、待事的“阳光”准则规定得细致入微,伴以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褒扬措施以及良好的家训,强力推动官员向高尚官德看齐,挤压了官场惯例存在的空间。虽然传统官德免不掉局限性,但是其深邃的哲理性和超越时空界限的稳定性,在破除官场惯例中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是建立监督反馈惩防体系。毛泽东认为,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最佳办法“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破除官场惯例,必须通过制度建设,让民主的阳光遍洒官场。纪检、监察部门与人民群众三位一体,组成立体监督网络,将“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所有大小官员置于聚光灯下,使其涉及公共权力行使的一切言行在公民眼中无不透明可见,绝不因官员“有功于民”、“有功于经济建设、“涉及隐私”等借口而姑息养奸或搞“下不为例”,使那些以“潜规则”形式存在的官场惯例“不想”、“不能”也“不敢”浮出水面。在破除官场惯例方面必须坚持锱铢必较,这样才能在民主阳光的消毒剂之下逐渐清除毒瘤,使政府官员恢复“人民公仆”这一“表现性角色”的本色,使人民在“以吏为师”时学到的是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勤政廉政、“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而不是为人不齿的官场惯例。
  (作者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编/徐艳红 美编/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