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觉得这些作品应该属于表现主义的范畴。表现主义的定义是这样的: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作品往往表现为对现实的抽象化。您是否同意我的看法?
A:基本同意。
Q:您的作品在形式上比较随意,您是否有意在反对传统摄影美学?在您眼里,传统摄影审美是否已经落伍?
A:不是有意反对,是否适合才是最重要的。传统审美并没有落伍,但是摄影发展到当代,应有随时代产生新的形式,在摄影领域更应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Q:当然,摄影艺术从诞生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创作风格或者说流派,既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许多人往往站在自己所擅长和喜欢的领域而蔑视异己风格,您又是如何看待“异己”的?您给自己的这些摄影作品又是怎样定位?
A:在我的摄影世界里,永远都会强调感觉是第一位的。这些作品是灵感与经历的结合物,当灵感与一些经历碰撞时,往往会迸发出“奇迹”。在摄影道路上,我偶然又必然地运用了照相手机的负片效果,这些作品我没有做任何调整和处理,我只是用抽象的画面去展现属于神经末梢的感觉。我用照相手机这种最“拙劣”的摄影载体,故意放弃我曾经学习掌握的摄影“法则”,毫无羁绊地表达心里感受和精神世界。我追求一种纯粹并享受这种纯粹。我没有“异己”之说,在我看来,任何事物和观点都有存在的因果。走好各自的路,比什么都重要。
Q:大多数人可能看不懂或者说并不欣赏您的摄影作品,也许会有人觉得您的作品很拙劣,您怎样对待反对的声音?
A:对待这个问题我很坦然。我不需要所有的人都认可,只求“同类人”相知相惜,或鉴赏者用包容欣赏的心态来审视。
Q:据我所知,您有单反以及专业数码便携机等好几部相机,但您为何最喜欢用手机的特殊模式拍摄呢?您都用过哪几种手机来拍摄?
A:这主要是看拍什么,需要表现什么,然后再选择适合的方式。我是想表现心里和精神世界的东西,并发现手机最为适合。我用过iPhone和诺基亚,尤其是后者,达到了欲罢不能的境地。
Q:现在很多数码相机也具有了数码滤镜功能,您是否也尝试用过?
A:我没有用过相机的这些功能,我大部分精力用在拍什么和怎么拍,没有精力和兴趣去做器材测试。
Q:您的每一组作品往往只有标题,我觉得最好加上一些说明,以便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下面这组《变泪水为汗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从这组《变泪水为汗水》开始,我用更为抽象的影像去表达某种压制的、无为的情感。当然,我现在已经走出那种情感世界,现在的心情是平静的,但当时可以形容为:只能用拼命奔跑时流出的汗水去阻止那些欲流出的泪水,这是怎样的痛苦和无奈!当时那种内心世界的剧烈冲撞,现在我依然能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