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创作团

2012-12-29 00:00:00
中国摄影 2012年1期

印度风情摄影之旅

主 办:《中国摄影》杂志

指导教师: 著名摄影师 姜平

领 队:《中国摄影》杂志编辑 李欣

创作时间: 2012年2月17日—3月1日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是一个极富神秘色彩的国度。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创造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在印度创作的每一天都将是令人激动的,当泰姬陵真的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也许你才会真的意识自己已经置身于印度。当你徜徉在焦特布尔幽深的蓝色小巷时,当你手捧一杯加奶的热红茶坐在恒河边发呆时,你的大脑中只会有一种意识—这就是传说中的印度。

本次行程是本刊在去年印度风情摄影之旅的基础上,根据摄影创作的特点精心设计而成,可以让团员们在饱览印度风情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摄影作品,详情请见本刊官网www.cphoto.com.cn。

创作团费: 人民币25500元/人

酒 店: 德里5星酒店,其余地区4星酒店。

报名截止日期:2012年2月3日。

参团说明:

1.本团限报18人(以收到参团费为准),报名时请将全部团费通过银行汇至《中国摄影》杂志银行账户,并请注明款项用途。

2.本刊账户信息

开户行:招商银行北京分行长安街支行

户名:《中国摄影》杂志社

账号:860583752110001

3.报名时请将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联系地址及电话一并告知。

4.报名热线—《中国摄影》杂志联系人

石碧璇:010-65280529

李欣:010-65253359 13910732156

QQ:199240902

MSN:desperadochina@live.cn

讲述《当代艺术语言下的摄影》,赢得师生们的广泛兴趣。2012年3月8dcc73c4d437ec4078439415e1592420bf77a2abceef3a761e70a2e9a7e10ee9至6月讲座还将在鲁迅美院、中央美院等高校继续举办。

“万象—摄影100之100”大型群展暨学术论坛在杭州举办

由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馆共同主办、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承办的“2011第二届中国美术学院‘万象—摄影100之100’大型展览暨学术论坛”于2011年12月11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举行开幕仪式。第一届“万象—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摄影教学论坛”已于2009年成功举办。第二届的活动分为五个单元,“原作100—美国收藏家靳宏伟藏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万象—中国美院摄影学术邀请展”、“万象—中国美术学院历届学生优秀摄影作品展”、“摄影100之100系列学术研讨”和“摄影工作坊”。三个大型展览为此次学术活动的核心,展现的是摄影的传统意识与当代观念的对话,当代摄影艺术家的摄影创作在摄影史中的根源,摄影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实践,以及中国摄影教育观念的变化和中国当代优秀学生作品的创作思路;围绕展览的学术论坛和工作坊使此次活动呈现展、研、学三头并行的活跃面貌。

一天100万幅照片什么样

数码相机和网络毫无疑问已经改变了照片生产的方式和传播的方式。图片分享网站Flickr目前已经拥有了60亿张照片,艺术家埃里克·克斯尔斯(Erik Kessels)在征得Flickr的同意后,制作了一件名为《泛滥的摄影》(Photography in Abundance)的作品,他把一天24小时内上传到Flickr上的100多万幅照片打印出来,堆放到荷兰的泡沫画廊(Foam gallery)的一个展厅里。画面上的这一大堆照片,对有的人来说是100万幅网络照片的实物,而对有的人来说这就是一堆垃圾,艺术家希望诉说的是巨量网络照片的含义。Flickr相比起社交网站巨头Facebook来说还只是小兄弟,据统计,两个月内上传到Facebook的照片就近60亿幅。已经淹没在照片里的我们,如何来重新解读摄影对我们的意义还是个问题。

CNN解雇摄影记者

2011年11月11日,美国第二大新闻频道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宣布将陆续解雇50名雇员,其中包括摄影师、编辑和其他一些岗位的职员。CNN副总裁杰克·沃曼克(Jack Womack)发布的解释信中称,此举是经过三年的时间对市场进行分析的结果,是为了确保能及时地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获得新闻资源,以满足其节目的需要,因为CNN注意到公民记者已经在突发新闻报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尤其提到了摄影领域的变化,“小型相机如今已经拥有了播出级的素质,越来越多这样的技术在更多人手中得到使用”,因此一些专职摄影记者需要离开。

沃曼克的这番话被媒体解读为,CNN认为在小型相机和手机拍摄的画面已经足够好的情况下,养着一批职业摄影记者已经没有必要。虽然CNN要解雇的摄影记者并非是平面媒体摄影记者,但是在这一消息下面,网友都在讨论,是否还需要广义上的职业摄影记者。有人预言,如果CNN把其内容制作全部变成众包模式(crowdsources,通过互联网,利用志愿者的低费用甚至无费用的创意和劳动完成项目的劳动组织形式),那么如何保证新闻的可信度,新闻报道的道德维度如何保持,完美的拍摄角度如何获得等等,都将成为问题。其实,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格局已经悄然改变的事实,这些问题正好是职业新闻摄影记者更应该反身自问的。

薛华克诉画家燕娅娅侵权败诉

2011年4月,摄影师薛华克起诉画家燕娅娅抄袭自己的8幅作品,改成油画作品展出和拍卖,诉求燕娅娅立即停止侵权公开道歉,赔偿经济损失12万元。朝阳法院将此案分成8个案件审理。2011年11月22日,就首幅作品《老人》一审判决认为两作者就同一题材创作,作品均系独立完成且有独创性,各自享有著作权。判决驳回薛华克的起诉。

在现有材料中,画作与照片在画面上具有的高度相似是无可否认的,网上公布的法院判决认为,现有证据无法证明燕创作涉案油画时曾经接触过薛的相关摄影作品;根据著作权法,允许不同作者对同一思想、题材进行各自独立的独立创作,只是创作过程中不得使用他人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式,而两者的作品是以相同人物为特定对象的写实作品,“二者存在的相同之处主要属于人物本身固有的形象、姿势和神态”。法院判决的潜台词是,在薛华克无法证明燕娅娅接触其作品时,摄影作品本身的独创性似乎并不能为法官认定,按照判词上的逻辑,以写实的手法拍摄的作品,似乎并没有什么内容不是拍摄对象本身的。面对近年来在国内外都屡屡出现的类似纠纷,摄影师和法律界人士都需要认真考虑一下,就是什么才是属于摄影师独创性的东西。

据报道薛华克已上诉,其上诉材料中除了对判决的质疑,同时也对法院将8幅作品分开判决表示了不满。

市场

2011年华辰影像秋拍727.6万元落槌

2011年11月13日,2011华辰拍卖影像专场秋季拍卖会在北京伯豪瑞廷酒店举行,此次拍卖会上拍313件拍品,成交率为58.33%,成交额727.6万元。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坚持影像专场拍卖会,华辰影像专场的拍卖总额近几年都在180万至300万元之间,此次拍卖的总额创下了新高,这与拍卖会上几件拍品的高价有直接关系。其中民国著名歌后周璇的一套1957张原版老照片以190万元的落槌,加上15%的佣金,成交价达218.5万元,创下中国影像拍卖的纪录。这套照片包括了周旋一生主要的肖像原版老照片,及她保存的亲友惠赠照,还有疑为孤本的两本电影公司为她制作的电影剧照纪念册。华辰公司表示,“这些照片涵盖了周璇上世纪30年代起从事歌唱、演艺事业的全过程,是目前她最全面、最完整的影像记录。”另一套由卫福顺等人拍摄的解放战争时期照片(共463张) 以48.3万元的价格成交。以往的有关中国“红色摄影”的记录基本上来自以沙飞和石少华为代表的活跃在晋察冀地区摄影力量。此次拍卖的这批4×6厘米和6×6厘米的黑白小照片的内容涵盖了晋冀鲁豫野战军 (1946年6月改为中原野战军,1949年2月又改编为第二野战军)第四纵队(二野时称第四兵团)从1947年底至1949年期间主要战役,以及战前动员、战后的生产和工商市面的恢复等内容。让很多研究者感到惊讶的是,这批照片基本上以现场抓拍的手法,再现了当年的战争场面,画面洒脱自然,一洗在以前的“红色摄影”中以因摆拍导致的浓厚宣传色彩。经评论家鲍昆的考证,这批照片的作者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中的摄影战士卫福顺、刘克志、刘寿华、高贵良等人。这批照片的发现为中国的“红色摄影”史增添了相当精彩的一笔。

周璇的肖像集和卫福顺等人拍摄的解放战争时期照片集看似高价,但是前者价格平均每幅不到1200元,后者平均每幅1000元。相比周旋照片集对研究中国近代电影的价值,卫福顺等人拍摄的解放战争照片对研究中国摄影史的价值,这个价格实在不算昂贵。

此次华辰影像秋拍以历史照片、相册和1990年代前的纪实摄影为主要内容,从成交比例看,前几次拍卖中颇受追捧的领袖肖像此次成交比例不高。影像与历史的关系仍然是藏家收藏关注的重点,但是藏家的目光更加锁定影像与历史深层的关联,而不是集中在影像中的历史符号。整场拍卖成交价前几位的拍品都是早期摄影贴册或成组照片,其中威廉·桑德斯、华生上校等的《上海景观相册》(44张)成交价为34.5万元,一组“中共早期历史照片”(13张) 成交价24.15万元,1930年代拍摄的一组“北京建筑摄影” (30张)成交价17.25万元,由佚名法籍记者于1937 年拍摄的淞沪会战贴册(164张)成交价为14.1万元,由日本摄影师小川一真拍摄的中日甲午战《日清战争相册》(27张)成交价为14.1万元。

安德烈·古斯基作品价格创纪录

2011年11月8日纽约佳士得的摄影拍卖会上,安德烈·古斯基(Andreas Gursky)的一幅名为《 莱茵二号,1999》(Rhein II 1999)的作品拍出了433.85万美元的价格。2007年古斯基的《99美分》(2001)曾以335万美元价格创下当时的纪录, 2010年5月这个纪录被辛迪·舍曼的作品《无题,99号》以380万美元的价格打破,时隔半年这个古斯基又将纪录反超。这幅照片估价250万至350万美元,仅制作了6张,这是第二幅,还有4幅版藏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伦敦的泰特美术馆这样重要博物馆内,另一幅为私人收藏。

《莱茵二号,1999》尺幅达2.07×3.57米,用大画幅胶片拍摄,通过扫描后多底合成,画面中的河对岸原有的一座工厂被摄影师用数字技术处理掉了。

据英国《卫报》的报道,古斯基称这幅照片是他自己的最喜欢的照片之一,“对我来说它是一幅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事物为何如此的隐喻图画。”近年来古斯基以其画面繁复、充满令人惊异的细节的照片屡屡拍出高价,这幅画面具有极简主义色彩的照片售出高价让不少人有些觉得不可思议。有人甚至开玩笑说,可能收藏家只不过是喜欢绿灰相间的条纹才购买了这幅照片。

2011年11月11日,巴黎佳士得的照片拍卖会上,卡蒂埃-布勒松摄于1932年、制作于1946年的《圣拉扎尔火车站广场跃过水坑的人》卖出了43.3万欧元,创造卡蒂埃-布勒松作品拍价的最高纪录。

微视界

以色列领馆微博发上海老照片寻人

2011年10月24日开始,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开始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以色列在中国”上陆续发布了近200张老上海的人物肖像照,希望寻找到照片上的人物。这些有着当年好莱坞明星照般的用光构图,也有着30年代中国中产阶级优雅精致的人像迅速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关注。这些照片出自犹太摄影师沈石蒂(Sam Sanzetti)之手,他在1922年两手空空抵达上海,1927开始在上海开设照相馆;1957年离开上海时,行李中有2万余幅他在上海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中有他最美时光的记忆,也是上海一个时代的表情。11月中旬,照片中的人物已有6位的身份得到确认。目前寻人活动还在继续。

@黄约兴:……这些照片上的人物,很难用“美”、“优雅”、“高贵”这些简单枯燥的词来形容。我只能勉强形容为“在照片中看到年代和人类的光辉”。

@悠野微博:初见这些老照片,我立即惊异于超越时间的美丽、雍容和绝对妙的技艺!每一张都是艺术品!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为什么每个人都透着一种安详的魅力?现在6人现身,除了感叹时光流逝,还有那种挥之不去的海派意味。

一张雾霾照片引发的“围观”

2011年12月5日,北京城被雾霾天困扰,环境问题再一次成为微博上关注的焦点。网友@赵小鸥将网络上一幅PS后的照片放在自己的微博上,照片本身并无太多信息,灰蒙蒙一片,只在角落有一点点仿佛楼阁样的阴影,但这位网友用欲擒故纵的口吻说:“今日雾中北京拍的故宫,请多指教……”瞬间引发了一场微博网友和摄影圈狂欢似的“围观”,在短短几天内被转发57000余条,评论近13000条。这条微博众多评论的背后是公众对改善当下严峻环境问题的期待;当然,捎带手的是,对国内摄影批评和图片解读干涩、空洞等现状的反讽。

@布鲁托在水族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张泉灵:天上人间//@宋英杰:大雾到此一游 //@潘妮薇薇:好图

@中国摄影:为了看到你,我把屏幕擦了又擦……//@CFP视觉中国:照片中有我。

@宋鸿兵:雾都伦敦情何以堪啊!?

@小蝙蝠Tyche:此照片体现了故宫的壮丽之美、震撼之美、举世无双之美!为不可多得的一件作品!建议颁发2011年度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艺术类金奖。

@忙于工作的小雨:焦内如刀割一般锐利,焦外如奶油一般化开,构图精辟,心思巧妙,作者拍摄的照片,宏伟中带着一丝悲凉,悲凉中带着对世俗的愤慨。从边缘来看应该是东蔡。

@冬去春来百花开:顿时让我想到了皇帝新装

@木子秋风2010:你确定你没有用A4纸欺骗观众???!!~~

展览

托马斯·鲁夫的科学影像

时间:2011.9.25—2012.1.8 地点:德国/明斯特/艺术与文化博物馆

从1989年开始,把德国摄影家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全部精力转移到利用现存的材料来创作,以探究新兴图像媒体和技术下摄影的可能性。该展展出了1989年至今托马斯·鲁夫以现存的科技图像为材料创作的4组作品。《群星》系列(Stars,1989-1992)的画面看起来像是黑色背景上被溅上密密麻麻的白色斑点,这些260 ×188厘米的大画幅照片源于鲁夫少年时代对天文学的爱好。鲁夫从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档案处找到天文学家拍摄的夜空星群照片,通过从这些负片中选择细节复制并放大制作而出。《Zycle》系列(2007开始)中,鲁夫用3-D程序将数学的旋轮线(摆线)转化为迷人的结构,探寻的是数学与美学的交集。从2008年/2009年开始的《Cassini》系列和最新的《Ma.r.s》系列,以美国航天局(NASA)拍摄到的图像为素材,在电脑上经过数字技术的处理改变了这些图片的色调,强调的是具体形式和抽象结构的张力。

月亮门—白尚仁影像艺术展

时间:2011.12.10 -2012.1.30 地点:北京/See+画廊

白尚仁是一位曾经在中国工作多年的法国文化官员,这组作品以2008年奥运会前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南四环外十八里店的一条道路旁的小商户作为拍摄对象,这条路以美化和保护为由,两旁用灰墙把沿街的商铺遮蔽,只留下一串月亮门作为进出的通道。白尚仁用摆拍的方式,调动实景里的真实人物,在夜晚的现场中重新布置了灯光,以这条街上的月亮门为背景,拍摄了沿街的小商、小贩、小制造业者,戏剧化地展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侧面。白尚仁自述说:“我想表现一个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现代北京,一个藏在那些长达几公里的关于奥运和关于城市本身的广告牌后的北京。在那些庞大的广告牌上,用多种语言不厌其烦地写着中国奥运的标语: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漫—陈漫视觉艺术展

时间:2011.11.24-2012.2.7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馆

该展览既是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的第一位女性艺术家的个展,也是迄今为止陈漫这位炙手可热的“80后”时尚摄影师最大规模的个展,展览呈现了陈漫的近百件摄影和影像作品。该展由美籍华人、著名策展人陆蓉之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