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政策为何会被民众反对

2012-12-29 00:00:00金满楼
今日文摘 2012年17期


  宣统登基后,某日本情报人员在报告中说:“如果向一个愚昧无知的人问及国家大事,他会说:‘要改朝换代了’”;王朝的末日,就连街上的贩夫走卒、酒肆中的闲人茶客也常私下议论:“大明不过二百几十年,清朝如今也二百多年,难道还不亡么?”
  随着这种诅咒性说法的扩散,当局的合法性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流失,整个社会都会出现一种莫名的求变躁动,而那些传统的“皇权、官权、绅权”,其威信也就在草民们的心目中一降再降,一旦这一天真的来临,王朝瞬间崩塌如摧枯拉朽,真是如同一种“无声无色、如土如尘”的境界。
  以四川保路运动为例,载沣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附加在铁路上的地方“租股”捐税将随着“铁路国有化”政策的推行而停止,其最大的受益者本是川省的广大农民,但这项减轻民众负担的善政,何以会掀起滔天波澜并令王朝为之覆没呢?他们为什么不支持朝廷?
  马克思对此早已作出了回答,农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出身显贵高居朝堂而从未到民间体察过民情的载沣怎么会知道,那些身处底层的农民们其实一直被地方官府、士绅甚至会党(也可以说是黑社会)所代表着,你说他们麻木也好,无能也罢,他们的声音永远只能在穷街陋巷、荒野阡陌中存在,那些因穷困、因屈辱、因磨难而发生的呼喊,那些面壁而泣的幽幽哭声,又有多少能够上达天听,就算慈禧太后再日理万机,又能拯救几个“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悲苦人生呢?
  要想让“中国”这台老机器焕发新生,梁启超给出的答案是:“国民”。同年秋,梁启超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之前途》一文中正式揭橥“国民”一语,他认为,当前世界之竞争非昔日之“国家竞争”,而在于万众一心、全民总动员的“国民竞争”,但中国的现状却是“国土云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事云者,一家之私事也;国难云者,一家之私祸也;国耻云者,一家之私辱也。民不知有国,国不知有民。以此与前此国家竞争之世界相遇,或获可固存;今也,在国民竞争最烈之时,其将可以堪之,其将何以堪之?!”
  清末的一次演习结束后,冯玉祥去拜会一位朋友,有一位六十余岁的老先生跟他说话,头一句就是:“你置了多少地了?”冯说:“咱们的国家如今衰弱已极,国家危险到这种地步,自己哪有心思去置产业?”老先生笑了一笑。这一笑里,蕴藏着他的饱满的世故阅历,同他的人生哲学。他说:“你究竟年纪轻,还不知道世上的艰苦。什么外国人占高丽,占这占那,这和我们有什么相干?我劝你最好还是置几顷地,有上三顷五顷的,再好也没有了。说什么也是地好。古话说,有地能治百病,你是良友的朋友,我要把老实话告诉你。你千万不要上人家的当。”冯说:“要是我们的国家亡了,有地也是无用的了。”老先生说:“为什么无用?谁来做皇帝,就给谁纳粮好了。”冯玉祥觉得再也没法说下去了,但他后来思考后不得不承认,这位老先生的话实则是代表了中国一般老百姓的意识和观念。
  (刘开荐自《家庭与生活报》)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