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的故事,太长。先从一个谈判说起。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署《辛丑条约》。当时的清廷,国库亏空,外来势力扼住了清政府的喉咙。《辛丑条约》的签署更是雪上加霜。
此时,站在李鸿章身边的庆亲王奕劻,表情冷漠,默不作声。这是一个被李鸿章遮盖了的配角。在《辛丑条约》签署两个月后,李鸿章郁郁而亡。两年后,配角奕劻走上了历史舞台。
他上书清廷一份名为《清政府户部试办银行酌拟章程》的议案。在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后,1905年8月,由大清户部拨款50万两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大清户部银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招纳商股,官商各占半数,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性质。
滑稽的一幕是,在大清户部银行的筹备期,奕劻把自己家一百二十万两私产存进了英属汇丰银行,以此回避入股大清户部银行。作为创办者,他压根对即将诞生的国家银行没有信心。
他也不曾想过,这个被自己糊里糊涂提议出来的银行,后来竟然成为中国现代银行业的奠基者。
几年后,它有了一个延续百年的名字——中国银行。
•一•
1912-1928 开迎黄金年代
1912年2月5日,上海《申报》隆重刊登了一个行名与国名一致的中国商业银行开业的广告。
数百名各界领袖、华侨代表和股东聚集在上海汉口路3号,原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旧址上庆祝欢呼。
辛亥之前,“万岁”是皇帝的专属词。在中华民国成立一个月后,股东们为一家银行而呼喊,这在当时成了报纸上津津乐道的料儿。
让股东们高兴的,不仅是因为曾经的“大清户部银行”以“中国银行”的名字存活了下来,还有一个原因,孙中山批复,废除原有的官股500万两,相应增加500万两的商股。中国银行保持了它官商合办的性质,而且,商股比例扩大了。
半年后,中国银行总行在北京西交民巷原大清银行旧址上成立,上海设分行。随后,天津、汉口、济南、杭州、广州、南昌等地的大清银行也都在清理后,相继改为各地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
成立没多久,中国银行即面临一场“停兑危机”的考验。
1916年5月,袁世凯下令:兑换券停止兑现和存款停止付现。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采取了高调的姿态,即使是星期六休息时间,也照兑不误。一周后,渐渐平静下来的上海人开始相信,中国银行是可信的。此时,长江中下游各中行分行纷纷效仿。等到6月2日,中央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发文否定了之前的停兑决策,一场危机就这样结束了。
中国银行因此赢得了高度的社会赞誉,名声大振。
辛亥革命吹来了一阵相对自由的风。民国初年,人人盼望重建,一帮老上海滩人一腔热血洒在实业上。加上此时军阀混战,政客们忙于战事,无暇顾及经济发展,倒是给经济留了些空间。一时间成就了一个中国实业的黄金时期。
此时,树立起权威的中国银行,也得到实业大佬们的肯定。江浙财团及各大银行、交易所、申新、宝成纱厂等大企业纷纷向中国银行购买股份。
赶在这发展的契机上,实业和金融相互扶持,中国银行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年代”。
到1928年底,中国银行的存款额增至四亿元,在上海金融市场上,足与外国银行相抗衡。
•二•
1928-1936 乱世救国
1928年10月,中国银行改组为专业的国际汇兑银行。中行改组初期就提出,“营业方针不可不侧重于商业方面,注意与商民之往来”。
改组后,中行对政府机关和个人的贷款比重逐渐减少,对工商业、农业和交通业的贷款大幅增加,1930年后的5年内,中行的工业贷款增加了两倍,商业贷款增加了一倍。
另外,发挥专业国际汇兑银行的优势,改制后的中国银行陆续建立国外直接通汇处60多个,特约代理店90多家。
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主要的工业是纱、粉、丝三业。这三大行,在当时充当了民族经济支柱。中国银行在这个行业的贷款,占到8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期间,中行陆续组织了很多社会性组织,聚笼了一批实业家和银行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著名的是,1932年3月,中行在上海发起成立了“国货厂家星五聚餐会”。这个组织的目的在于加强国货工业同行的交流,交换经验,共同研究发展策略。
交流多了,会员们逐渐认识到:要想达到抵制洋货的目的,可以利用银行的资金,把工厂的产品运到各大城市,与当地的大商店合作,设立专门推销国货的大型商店,用“中国人要用中国货”的理念,发扬群众的爱国热情,对抗日本货的倾销行为。
统一意见达成后,“星五聚餐会”下设了“中华国货产销合作协会”,专门负责此事。
该会章程明确指出:“以集合本国工商业同志,谋切实合作,而利国货制造与推销为宗旨。”随之而来的,是1933年中行创设“国货介绍所”,并指示各地中行组织成立国货介绍分所,推销国货。1933年2月9日,中行参与投资,在上海成立“中国国货公司”,成为当时全国专销国货的最大商场。
在那个年代,爱国救国,不只是一个中国人的行为,也是一家金融机构应当承担的责任。
•三•
1936-1949 支持抗战
在上海,当年有个名为“中行别业”的小区。这个小区位于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623弄,是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为员工建设的集体宿舍。这里曾经是令上海人羡慕的一个地方。有商务礼堂,有休闲花园,年轻人可以自由恋爱,被认为是精神和物质的双重福地。
但是,就在1941年3月22日,噩梦袭击了这里。
给日本卖命的汪精卫,组织了一个叫“76号”的特务组织。这天凌晨,将中行别业团团围住。一阵骚乱后,特务们破门而入,涌进每一个宿舍,拳打脚踢,凡是银行员工都用手铐和麻绳绑在一起,总计128人。
上海分行的三个部门主任遭遇迫害,造成两死一伤。
第二天,汪精卫在上海《中华日报》上发表谈话,以128名中行员工的性命逼迫当时的四大行发行日本在华推行的“中储券”。
4月8日,在外国大使馆的协调下,128名中国银行员工终于被释放。但是,这只是开始。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展开了金融大战,金融工作者遇害的事情常见。甚至,中国银行各个行址屡被轰炸,并遭遇日本兵的抢劫,中行不得不四处搬迁办公地点。总行也相继从上海搬到香港,最后落脚在重庆。
日伪联合准备银行建立后,天津中行停止供售外汇。当时,因为存在私人南调资金和购买南方物资的需要,所以经常会有到上海的汇款,因而上海法币(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一种货币)价格高于天津。为了维持法币在华北的流通,天津中、交两行决定,凡委托两行往上海汇款的,按规定收取1‰的手续费,对上海地名的法币也同样接受。由于在上海租界内中外银行仍用法币买卖外汇,天津地名的法币可向上海汇款,还能在上海买到外汇,增强了人们对法币的信心,使得法币在华北沦陷区内仍占主要地位。
青岛中行所发行的青岛地名券也同样受到日伪压力,被强制贬值和禁止流通。为了维护持券人利益,中行委托香港汇丰、麦加利(渣打)两银行转托它们的青岛分行代为收兑法币。垫付的款项由上海中行归还给它们在上海的分行。1939年3月到5月期间,上海中行共代为拨还35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期间,即使四处流离,中国银行也照常营业,拒绝使用“中储券”。特别是在抗战前期,中行还在海外增设了18个分支机构,组织华侨捐助国内抗战。陈嘉庚就是在这个时期,往大陆的中国银行存进了不少钱。
为了抗战需要,中行总部于1939年6月决定改分区发行为集中发行,在香港成立集中调拨委员会和集中发行处。自1939年8月1日起,中行的发行及资金调拨工作统一于总处,各地联行头寸由总处统一调剂盈虚,各行所需券料,也由总处区别轻重缓急予以统筹。这对于缓解当时钞券供需矛盾,保证军需起到了积极作用。
1940年,中行接到了来自八路军的一封感谢信,信件署名:“第八路军代表:周恩来,叶剑英,潘汉年,廖承志。民国28年1月29日”。此信是周恩来代表八路军办事处专程感谢中行转汇海外侨胞支持八路军的。1939—1945年,中行累计经收侨汇2.30亿美元,比战时中国与英美两国易货贸易借款的总额还多7000万美元,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银行,像一个赤手空拳的人站在炮火中,遭遇着悲惨,但是依旧维护着一个独立、有责任感、有尊严的民族金融机构的形象。
但抗战结束,中行的历史命运并未改观。从1946年开始,一些像笑话一样的段子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开。
三年前夫妻俩存着能供养孩子读书吃穿一辈子的钱,到1949年,拿出来,只够买半根油条。
这正是当年通货膨胀的写照。从1946年6月到1949年5月,国内物价比战前(1937年6月)上涨了36万亿倍,粮价比战前上涨了47万亿倍。平均算下来,一粒米有一百块钱。有人算过,1946年4月将1200元美金汇入国内,合法币144万元,等到1948年回国收取汇款时,只能折合金圆券0.48元,不够吃一顿饭。
一些储户觉得自己吃了天大的亏,就找银行赔偿存款。
但是,此时的银行也难。偌大的中国银行资金总额6000万元,拿金圆币一折算,仅值20元。
在通货恶性膨胀,金圆券面临崩溃之际,中国银行处于艰难的境地。
•四•
1949-1978 对外交流窗口
战乱即将结束。
1949年5月25日凌晨,上海,中国银行的员工小心翼翼地出门上班,来到位于上海外滩的中行大厦时,发现两副大标语:“庆祝大上海解放”和“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
两天后,上海彻底解放。在那个挂着高高标语的楼下,来了上海市军管会的人,他们派代表接管了中行。
第二年4月9日,中行新一届董事会在北京召开,中国银行新的领导机构正式组成。被接管后的中国银行,商股占三分之一,国家投资占三分之二,恢复公私合营。
解放后的中国银行,凭借它的外汇专业优势,陆续承担起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
1950年,美国对中国实行全面的封锁和禁运。中国银行有相对丰富的海外金融机构运作的经验,于是相对多地承担了反封锁、反禁运的任务。期间,陆续实行了一些措施。譬如,1951年1月,全国对外贸易管理会议决定,成立以中国银行为主、贸易部门参加、各外汇指定银行为交易员的易货交易所,解决同一易货贸易由不同商人完成的问题。
特别是在反冻结的斗争中,中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不仅代总管理处和国内联行转移、套换外汇资金,出具信用保证书,换开信用证等,而且大力吸收存款和提供反冻结信息,为反冻结作出了贡献。
转眼到了1979年。这一年的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双方又开始讨论解冻的问题。
中国银行成为谈判的主力。中行向美方提出,美国的活期存款虽不计利息,但是由于中方资金被冻结,实际上已经变成长期存款,在此期间美方银行则运用生息获取利润,所以中方要求美方单位给中方自1950年冻结以后的利息补偿。最后,中方索回被冻资金1.12亿美元,打了个漂亮仗。
改革开放前,中行凭借自己的汇兑优势,在帮助国家金融恢复和保证国际金融交流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
1978-2003年 改革先行者
接下来,更多的机会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已经到来,各个行业显现出蓬勃的朝气。80年代末,90年代中前期,经济上甚至出现了“狂飙突进”的劲头,银行业也是如此。
1980年,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正式恢复了中国在世界银行的代表权。中国银行作为谈判的主力,功不可没。期间,中国银行还成功地发行了17次国际债券,取得港币澳门币发行权……
这些,都是中国银行在这个时期开创的国内银行业的第一。
开创先河的,还有信用卡。
改革开放初期,还在中行分管国际业务的张联利陆续接到一些外国游客的投诉。“为什么我的信用卡取不了钱?”
信用卡?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还能当钱用?一张卡片,可以透支钱?诸多疑问困惑着张联利。那些日子,他天天向外国游客请教信用卡的事情。几个月后,经过周密的调研,中行准备启动信用卡工程。
1981年到1983年期间,中国银行先后与香港南洋商业银行、香港美国运通公司、日本东海银行、香港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日本JCB、花旗银行等达成合作协议。这就首先保证了,外国的信用卡在国内能用的问题。
1985年3月,中行发行信用卡的时机成熟了,第一张名为“中银卡”的人民币信用卡在珠海发行。到了第二年5月,中行北京分行向总行请示发行“长城卡”,总行随即批准,并决定将“长城卡”作为中行系统唯一的信用卡名称。
摸着石头过河。中行的信用卡创举,给国内金融服务带来了变革。到了1987年,长城卡全年发卡量达到1.2万张,吸存人民币2亿元。到了1992年7月,中行信用卡操作中心成立,负责办理万事达和维萨国际卡的收单清算业务,改变了过去代理国外信用卡的票据只能邮寄香港清算的局面。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改革的先行者,中行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在发挥自己的优势,维护金融稳定。
1980年到1989年,中国银行外汇券发行量累计310亿元,在市场上流通的约有41亿元。外汇券方便了外国旅客,增加了非贸易外汇收入,还有力防止了逃套汇行为,打击了外汇黑市活动。这又是一次漂亮仗。
当然,不断发展中的中行也有难啃的骨头。
2001年,珠三角爆发了几次与中行相关的重大企业新闻。
一家当地龙头企业,在早期通过信用担保从中国银行贷款4个多亿。到2001年累计欠中国银行8000万利息。为此,中行花了三年时间要回了欠息。
透过这些事件,人们开始注意到,中国银行正在变成一个更加专业化、更加严格的金融机构,表现出了坚决维护银行利益的决心。
时间到了2002年,中行成立九十周年庆。中行获得了“中国最佳银行”(《欧洲货币》杂志评出)等诸多国际认可。
应当说,这所老银行,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用自己的行动再次证明了中行百年的信誉。
•六•
2003-2006 上市蜕变
中行的不断创新发展,为后来的一次发展机遇,赢得了时间。
2003年底,国务院决定进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选择了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
对此,温家宝专门叮嘱:“这次改革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们采取这样有力的措施,因为这确实是一场输不起的实践。我们必须下大的决心来保证这次改革成功。”
其后几年,中国银行致力于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的建立。为此,还特意引进了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简称“淡马锡”)机构。一个熏染了多年传统的庞大机器,一点点挪移到了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上来。
2006年6月1日晚,香港香格里拉酒店,中行IPO庆功宴会在这里举行。
当天,中行在香港溢价发行112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第四的IPO。创造出内地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香港IPO的新“资本神话”。
庆功宴会上,高盛将一只象征夺冠的金杯送给了中行。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董事总经理马勤用中文念了一首诗,送给中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时,距香格里拉酒店不远,中银香港大厦顶端的霓虹灯,每隔十几秒钟便会闪现出“3988”的中行H股股票代码。大厦的对立面,滚动闪烁,“祝贺中国银行成功上市!”
一位基金经理这样回忆中行在港招股盛况,“如果你连中行IPO都不认购,会觉得不可思议。”美国彭博社也记录说,“香港只有340万的就业人口,中行就为股民备印了300万份申请表,几乎人手一份。”
当年7月5日,中国银行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从而成为第一家同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国有控股银行。
中国银行的这一历史时刻,弥补了此前国有银行改革未能同时在A股上市的遗憾,成为全流通条件下第一只上市的超级大盘股,也是第一家在A股挂牌的国有商业银行。
美国《华尔街日报》评价:这只股票将成为中国市场的风向标。
•七•
2003-2012 创新升级
作为一家老字号银行,上市是中国银行的新起点。
尽管它引领了A+H同时上市的风潮,但它必须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通过持续创新来继续它在中国金融界的领先地位。
早在2003年,中行就提出一项创新工程——IT蓝图。简单理解,这个IT蓝图要做的,就是把中行所有包括总行分行支行在内的银行更换一遍操作系统。
新老操作系统,反映出来的最大差别是:新系统以客户为中心。
曾有人比喻,中行的这个大胆举措,相当于给正在飞行中的飞机换引擎。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这个仗不打不行。
2003年,中行发现自己已经处于信息科技发展的瓶颈中。在更早之前,有业内人士认为,银行发展的生产力,就在IT系统,IT落伍了,就很难实现其他升级。而且,这关系着一个银行,能否在现代金融社会中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
中国银行规划了一个长达十年的IT系统升级。
中行蓝图副总指挥余彤对《中国周刊》记者坦诚,“这是个浩大的工程,期间,不断有人质疑,我们也有人摇摆,甚至想放弃。因为这个事情本身是否定旧系统,但是在新系统上去之前还要用,所以期间就面临很多矛盾。”
矛盾之中,中行一面要处理旧系统的革新,以保证业务需求,另一方面要开发新系统,没有可以拷贝的经验。
除了矛盾,还有繁琐。每一家银行上新系统,就要经过反复测试,做数万个案例的检测。期间,还不能耽误正常的业务运行。这些都是在周末或者节假日进行。
2011年10月29日,中国银行总行作为最后一个批次升级操作系统完成,标志着中行连续9年的攻坚战,终于成功。这个技术开发,刚刚还获得了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科技创新特等奖。
随着IT蓝图的相继成功投产上线,这家老银行明显在一些新业务的未来上开始发力。其中,最近的冲击波来自大别山南麓的蕲春县。
2011年3月4日,这个地处鄂东边陲的小县城里来了几个人物。
蕲春县曾经因为李时珍的故乡而闻名。和中国其他诸多县城一样,县里最引人注目的,除了发达的农业,几乎无其他产业。
当天来的几个人,有中国银行总行副行长祝树民、新加坡淡马锡富登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总裁罗杨思,以及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银监局、金融办、工商局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
这么多人来到这个偏僻的县城,是因为中行要在这里设立一家村镇银行。由中行出资2700万,富登出资300万,各占90%和10%股份。这还是国内首家由大型商业银行联手境外战略投资者组建的合资村镇银行。
小城迎来大事,中行看重的是什么?
对这个疑问,祝树民早有准备,他上来就表信心:“大型银行通过探索和创新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模式,能够实现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和基本盈利,实现商业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消息在业内传开,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同行们发现,中行在国内市场发力越来越狠了。
曾有同行感慨,“有一些我们的客户,就被中行挖过去了,也有我们这里审批还没下来或者下不来的项目,也被中行拿走了。”
同行们感触最深的,是在2009年。这一年,中行中小企业授信余额较年初增加3400亿元,增幅高达60%。也是在这一年,中国银行针对国内中小企业贷款的“中银信贷工厂”项目,获得了“2009年最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案”奖。
到了2010年底,中行净利润首次超过千亿元,比上年增长28.52%。
中行的转型,是战略之中的事情。2009年3月,中行董事会审议通过了新的发展战略规划。规划明确提出,中行要立足本土,加快国内业务发展,建设大型跨国经营银行集团。
其实,转型的并非中行一家。中国银行业,在历经改革开放的一轮轮变革之后,不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了更多发言权,而且在国内市场上,各家银行也对自己的定订和战略有了更明确的想法。
新的战略转型根源于中国经济的转型。
根据“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银行的金融服务理念、资源配置方式等都要随之进行全方位转变。只是,在这场悄无声息的金融变革中,一直以国际市场为优势的中行,突然发力国内市场,引发广泛关注。
2009年,香港珠海澳门大桥项目招标。由于该项目期限长、单一利率,工行和建行对这个项目都选择了主动退出。中行却主动牵头,负责约220亿元项目贷款的融资安排和银团筹组。中行的决心和力度,让业内惊叹。
2010年,中行的人民币资产业务占比提升至75%左右。在这之前的2005年,这个比例还不到50%。
这意味着,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的策略正在继续发酵。
时光回到3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曾经对银行业的发展做了个最简单的定义:“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这也成为邓小平金融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定程度上,中国银行的一百年,就是中国金融业不断实践这一定义的历史。
(资料图片由中国银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