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间,离不开衣食住行,总不免要与水气土火、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以及日月星辰为伍。而在南极洲,固态的水、寒冷的气、冰封的土主宰了万事万物的衍生和发展;大冰盖的形成,摧毁了这块大陆曾经有过的辉煌,茂密的森林已成为美好的过去,飞鸟鸣啼、豺兽横行只是古生物学家的梦里情怀;就连万物之灵的太阳也变得如此吝惜,竟不肯每日准时上下班,而让这块大陆的黑夜与白昼无比漫长,走到南极点一年就只是一个昼夜的交替。大陆漂移、板块运动以及气候变迁,只给这块土地留下了诸如“冰的天堂、雪的世界、风的故乡”等一串串让造访者颤栗的俗名。
南极大陆沿海一般3月中旬开始结冰,而在中国南极中山站所在的普里兹湾则早到2月底3月初,海面就泛起冰花,因此,90年代中国南极考察船“极地”号无论何时到达这里,总是在2月28日前打道回府。海冰厚达30厘米时,人在冰上走已是很安全了,正是站区储冰的好季节,越冬队员们走上冰面,用镐钎从已停止移动的冰山上凿下一块块冰,然后拖拉回站,以供冬天生活饮用。夏季融冰化雪水补给的湖泊,此时期因强烈的蒸发损耗,或变干涸或成咸水湖;冬天虽有频繁的降雪,但强风不仅使其搬家,而且还会掺和海盐的苦涩;唯有储存万年的冰块才是最可靠的饮用水源。我们用雪橇摩托车把冰块拖回来,码放在门口,每天分多次将冰块投入铁质电融水池,带着热气的淡水由此进入管道系统,供应了全站人员生活饮用以及发电机循环冷却之需。这些蓝色的冰都历经数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岁月,都经历了从雪粒压紧成冰的过程,也因此其中包裹了当时大气层的气泡,当冰块放入盛满啤酒或可口可乐的杯子,冰块融化使气泡快速逸出,就会听到清脆的噼啪声,还会看到冰块上下跳动的美妙情景。
当然在海冰、冰盖和冰川上行走、工作具有极大的危险性。海冰和陆架冰可能会因海底海浪而在几分钟内解体,或出现裂缝,借助风力和洋流很快就会连人带冰漂入汪洋,因此,在海冰上行走,必须三人结伴,并携带报话机、救生索及雪铲、冰镐等救生设备;还要远离潮汐冲击的冰裂缝及冰缘,要避开冰山、陆岬及冰川前线等危险环境;如果不幸坠入冰水中,必须游泳而不能等待救援,冰冷的海水可在几分钟内使人失去知觉;厚重的防寒服对坠水者常常是重要的救命稻草,因为服装不仅能暂时保暖,而且还能增大浮力,使坠水者至少可坚持游泳90—200米;而当爬出水面又得不到及时救援时,必须保持站立姿势,这是获救前唯一保持体温的科学方法。每年5-9月份,普里兹湾的海冰快速变厚,摩托雪橇、雪地运输车均可在上行走,但却隐藏着更大的危险性。吹雪和颗粒冰覆盖了曾是非常分明的冰隙冰裂区,一旦人车误入其中,则必然深陷冰海。重要的是注意两条,其一最可靠的莫过于打冰钻探测,其二则是观察寻找海豹呼吸孔洞,海豹群聚冰面之下,通过直径1.5-3.0米的垂直冰洞呼吸或爬上冰面晒太阳,因此呼吸孔总选择在冰薄且冰层活动的缝隙处,一般多在海冰破裂的缝隙、海滨潮汐冲击的冰缘、活动冰山周围以及陆架与海冰接境地带,海豹孔洞周围的冰面上一般总有成片的暗红色痕迹,与白色的雪冰截然不同。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能在海冰上安营扎寨。此外,车辆在海冰上行驶,常遇到隐伏雪层之下的尖冰与冰凹的威胁。每年3月底4月初的频繁暴风,可使近50厘米厚的海冰破裂并向岸边推挤,形成相互叠置的复冰层,一俟重新冻结,则出现尖峭的崎呕冰面,而新露出的水面又重新冻为凹陷区,后期的积雪掩覆了凹凸不平的冰面,车陷冰潭及乘员受伤是这种冰区行车的常见事故。因此,车行冰上总要配备木板,绳索、冰镐、冰铲及外创伤急救药品,单车行驶的危险性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