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虚妄乐

2012-12-29 00:00:00徐戈
中国周刊 2012年2期


  弘一法师行书《世间虚妄乐》在上海朵云轩竞拍已一月有余。此佛教横批一亮相艺术市场,即引得高价迭出,万人瞩目。质朴酣畅的昔时笔墨,再度让人回忆高僧悲欣交集的人生传奇。
  萧然物外,生如孤云野鹤;黄卷青灯,弃红尘若敝履。
  弘一俗名李叔同,前半生羁旅天涯,乐教予艺,作为中国近代新文化与艺术音乐的倡导启蒙者,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刊旨趣如序言中所述“声音之道,感人深矣。惟彼声音,佥出天然;若夫人为,厥有音乐。天人异趣,效用靡殊……”而他“先器识而后文艺”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学堂乐歌”的开山之功都为时世先觉。
  沉沉乐界,眷予情其信芳。寂寂家山,独抑郁而谁语?
  李叔同一生创作的90余首歌曲,咏唱其中,不乏意气风发的爱国题材、借景抒情的恬淡小品、俯念迟暮的无常感念和明净安详的断续离弦。他的歌曲旋律优美婉丽,歌词亲和力强且易于传唱,在当时一如现代校园歌曲般深受莘莘学子及文艺人士的喜爱,如:《祖国歌》、《落花》、《伤春》、《晚钟》;三部合唱《春游》、《西湖》、《人与自然界》;四部合唱《朝阳》、《燕归》等。1906年他编辑的早期乐歌教材《国学歌唱集》里,分别用西乐或日本曲调为辛弃疾、李白、李商隐、纳兰性德等古典诗词配乐,将歌集的歌词分为五类:“扬葩”之诗经、“翼骚”之楚辞、“修诗”之古五言七言绝句、“ 词”之词牌、“登昆”之戏曲填词。以上这些古调歌词谱以新声,缪然玉声,调性乐句与词牌平仄转和相得益彰。
  清丽隽永的学堂乐歌虽音犹在耳,“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才情固世梦观心。
  1918年这位遗世独立的天才在杭州虎跑落发为僧,于绚烂之盛时归于平淡,跳离俗世之外,后半生缁素皈仰,伏心菩提,继“乐歌创作”后精研梵呗,1929年创作五首佛教曲词:《山色》、《花香》、《清凉歌》、《世梦》、《关心》,创作来源有感于当时之“靡靡俗曲流行闾阎”。 大悲大智,焰焰佛灯,昭朗万有,普渡众生。尽管佛门不事歌舞,但李叔同采用西方歌仪的咏唱方式来宣扬佛理,这些曲式结构工整、清净和雅的音韵与荡荡涅城中所作的的另一首净土梵唱《三宝歌》开近代佛教歌曲之先河,方便行于世,寂静调其心,成为禅寺大雄宝殿绕梁不绝的余音。
  眼前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
  根据美国作曲家JP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旋律填词的《送别》,当属李叔同作品中最为传世的佳作。短短的单三部曲式,乐音澄净似稚儿无邪的黑瞳,眸子深处映出故国天寒的民初废园:零落,知交,萋草,柳笛,倚栏风冷,聚散依依;离愁,远山,夕阳,密语,缘罄未灭,骊歌迤逦……静静的思,静静的听,人世间独特而永恒的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被全曲唱尽声情。轻盈掠过的乐段主题,纷纷定格了林海音诗中的虚妄梦土,幽音徘徊,重叠远近:“给我以一盏七月的莲花灯,提著它,去踏冬月的雪,一步一个脚印,踏到明春。你可知道妞儿在天桥唱戏?你可知道我在胡同深处等待?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请别向我送别,我已童年不再。我可以在这儿静静的听,静静的听……听到城南的深夜,听到冬阳的早晨。”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歌休词歇之时,再忆起弘一的另一偈语手书,千山隔却,辄为怅惘: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人生的寂寥啊,真如心中狂奔的探子,踉跄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