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的命运

2012-12-29 00:00:00湘溪
世界知识 2012年13期


  公元1141年,打了十多年仗的宋金两国达成了第一个“绍兴和议”,这个“和平协议”自谈判之初就已经决定了抗金英雄岳飞的命运,无论是哪种“莫须有”的罪名都不重要了。800多年后,后人无限感慨地将之归纳为“岳飞必须死”!
  突然想到这个故事是因为看到了近期危机四起、扑朔迷离的叙利亚局势。从去年3月抗议浪潮突起以来,昔日的强者巴沙尔总统便惊险万状地走在了“政治钢丝”之上,好不容易今年3月联合国和阿盟联合特使安南的六点建议给了他一根“平衡木”,但没想到胡拉惨案又在钢丝下放了一把火……美国《大西洋月刊》的评论是,“胡拉惨案看起来有点像压垮巴沙尔的最后一根稻草”,换言之,巴沙尔的倒台几乎是注定的了。《时代》周刊继续解释道:我们已经知道大量民众被屠杀的事实,接下来登场的就是“政治”了。这种政治,当然是指迅速被重新列入解决方案清单的“国际干预”了。
  与穆巴拉克这样的中东世俗政权领导人一样,巴沙尔与西方的关系原本并不坏,无论如何也到不了“必须下台”的地步。“在夹缝中游移”本是许多小国的生存之道,就像春秋时期的郑国,在楚、晋这一南一北两大国夹缝中依违其间,居然能够存活下来。不过,这种战略的前提是大国间的对立,或是小国本身具备特殊的价值。像叙利亚,处于中东“肥沃新月”的中心地带,与以色列、黎巴嫩、埃及和土耳其等邻国关系复杂,其掌权的什叶派又与伊朗和真主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向是被认为“地缘位置太重要而不能乱”的,美国也是睁一眼闭一眼。而自打中东“革命”风潮涌起,外部地缘条件的变化让巴沙尔的命运也就基本注定了。美国前助理国务卿詹姆斯·鲁宾最近在《外交政策》上一篇文章的题目就说得很明白:《干预叙利亚的真正理由——切断伊朗与地中海的联系是战略好处,值得为之冒险》,这等于是帮助中东完成有利于西方的“再洗牌”!所以美国表面上支持安南的和平努力,实际上对叙反对派的支持没有丝毫减弱,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借口对安南计划“宣判死刑”,而胡拉惨案正是这样一个借口!
  对手这样的算计,巴沙尔自然是知道的,而他能挺立至今不倒,与俄罗斯的力挺不无关系。正是俄罗斯的存在,让小国得以生存的“大国夹缝”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完全消失。就像《外交政策》分析的:奥巴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像对利比亚那样对叙利亚发动空中行动,这是可以理解的,除了叙利亚反对派没有像利比亚同行那样控制一块领地外,就是长期支持巴沙尔政权的俄罗斯坚决反对军事干预。事实上,美国对于俄罗斯的行为已经越来越不耐烦,双方围绕叙利亚相互指责的声调也在加高。6月1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毫不客气地表示,俄向叙提供的攻击直升机将“大大加剧冲突”。而一天后的13日,俄外长拉夫罗夫就反唇相讥:“我们没有向叙利亚或其他国家提供可能用于镇压和平示威者的东西,不像美国,不久前刚向一个海湾国家提供了武器。”
  而实际上,俄罗斯向叙利亚提供的S400防空系统正好能抵御美国威胁发动的空中打击,而西方也没少给叙反对派提供资金与武器。6月12日,联合国负责维和行动的副秘书长拉德苏一句“叙利亚处于全面内战之中”让全世界都吓了一跳,一些媒体认为“全面内战”的说法有利于“武力干预论”者宣扬立即介入,更有媒体深究拉德苏的出身,认为这位去年才由法国资深外交官变身副秘书长的人,代表联合国的成分少,而代表法国的成分大。不管怎么说,在路透社看来,叙利亚危机正演变成更大规模的地区性代理战争,更成为美俄两个大国的角力场所。
  可见,大国夹缝下生存是弱者的策略,更是弱者的无奈。当叙利亚的危机在全球主流媒体的笔下被看成是大国之争的时候,昔日政治强人、今天沦为“弱者”的巴沙尔的命运其实已经不重要,更遑论这个国家内的芸芸众生。媒体更关心的是,美国如果支持军事干预,将导致美俄领导层分歧加深,俄罗斯有可能与中国加强合作,以抗衡美国的外交政策。这就是叙利亚冲突一个最关键的方面——它甚至有可能分裂国际社会。换言之,叙利亚将给美国和俄罗斯带来不同的选择,而这些选择造成的后果,将远远超过一个中东小国及其“独裁者”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