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繁的家庭教育现实中,有两个问题,一直想和父母们探讨。
铁是铁,钢是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很生气地对孩子说:“我对你,真是恨铁不成钢!”其实铁是铁,钢是钢,这个铁是没办法变成钢的,而且铁有铁的价值,你也不要把它变成钢,可能铁好不容易变成钢也是废钢,派不上用场的钢。教育中有不少悲剧就是“恨铁不成钢”造成的。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最后变成白天鹅,最重要的不是靠勤奋刻苦,而是它本来就是一只小天鹅,只不过生于鸭子窝里,被人误以为是一只丑小鸭。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我们的孩子就是一只丑小鸭,我们也应该努力帮助他成为健康的丑小鸭,快乐的丑小鸭。
可以说,作为父母,理解孩子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工作。理解了才有同情,才有慈悲,才有勇气,也才有以无限热情接纳孩子的信念。
从太太怀孕开始算起,我已经和孩子一起走过了十八年的生命历程,我思考最多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就是你要用无限的热情和期待,你要用无限的信任与关怀,你要用无限的细致与感恩去接纳来到这个世界上,你唯一的一个孩子,哪怕他很笨拙,你都要努力使他成为笨拙而又快乐的人,哪怕他发展很迟缓,你也要有信心和耐心一步一步地帮助他、鼓励他、关怀他,做父母也就是做一件不容易但最应该做的事情,即使别人做不到,你做到了,你就给了孩子更多的希望。父母用心多一点,孩子就可能胜人一筹。
我的孩子为什么不是天才
今天,很多父母会在孩子身上寄予太大的希望。不是只能生一个孩子吗?那么我的孩子为什么不是一个天才、全才呢?
既英俊,又富态,穿着又体面,又是一个出色的田径健将,又能一年赚一百万,是一个说话风趣的人,是一个讲究美食与生活享受的人,又是一个情场杀手,还是一个哲学家,一个慈善家、政治家、战士,又是非洲探险家,还是一个“音诗作者”与圣人。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生命的开端,这些截然不同的角色也许会被设想为具有相同的可能性。然而,要让任何一个角色成为现实,其余的或多或少都必须受到压抑。因此,那个寻找自己最真实、最坚强、最深刻的自我的人,必须谨慎地审查这份清单,并从中挑出一个角色来押上其自我救赎的所有赌注。所有其他的自我随即变得不真实……
在孩子身上寄予希望越多越容易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会成为父母理解孩子的障碍。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无助于我们去接纳一个生命。
每一个人都是遗传和文化的产物,每一代人都只能进步一点点。寄予希望太多,要求太严格,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珍惜和爱护孩子身上已有的,也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我发现有不少教师教育自己的子女很失败,做教师的孩子除非极有天分,要不然普遍比较压抑,道理很简单:几乎所有的教师在内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所有的学生都要出色。
作为教师总是会对自己的孩子要求更严格。
作为教师更难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一只丑小鸭。
作为教师,面对自己孩子的落后与不足,往往会更强烈地感到有失面子。
s/Kn1IQVyl1ys7BSzYLh+A== 下面请看一看我的朋友雒宏军老师写的教育自己孩子的感慨:
有人说,在教育问题上老师是“灯下黑”,对待别的孩子特别有耐心,特别好脾气;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好心情和好脾气统统丢到了爪哇国,指导孩子学习,一遍还可以,两遍时声音就高了起来,到了第三遍,简直要咆哮了。我是教师,自诩脾气甚好,甚至对孩子的学习问题特别能想得开,希望童年时代留给孩子更多的是快乐,而非沉重的课业负担。也可能因为是教师,就逃脱不了这样的宿命,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也是“黑乎乎”一片。
一个多月以前,女儿练习册上错题满篇,纯粹的计算题错的十之有五六,第一次看过之后,强忍了怒火,大声呵斥她去改正;第二次去改,仍然有错题,我将本子扔到了桌子上,让女儿自己检查,检查完了我再看。女儿沉着脸,眼泪吧嗒吧嗒嘀了下来,错就是错了,也没有什么可狡辩的,只好乖乖去改。不是教师的妻子这时就会批评我,说我对孩子态度不好,只会训斥。
一个周五下午,放学后,女儿到朋友家去玩,天黑了才回家,回家时却忘了拿回书包。忘了拿书包,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准备明天继续去朋友家玩,一个是确实忘了。不管怎样,这一次我和妻子都很生气了,我让女儿马上去取。女儿的朋友家在另一条街道,虽然不算很晚,但是天已经黑了,女儿从来没有在这么晚的时候单独出过门。我有我的想法,做错了,自己去承担,也算是自然惩罚法吧。妻子虽然有些不忍,但是没有阻止,女儿含着泪水走出了家门。女儿出了门,我却不安起来,于是换了鞋,跟了出去,悄悄地走在女儿后边。女儿最后还是发现了我,扑到在我怀里,嘤嘤地哭泣起来。我们一起去取回了书包。
那段时间,想起女儿的学习问题,心里就隐隐地痛。语文老师婉转地告诉妻子,女儿写的字太难看;数学老师说女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候还说话;因为不会读单词,被英语老师打了手心。我也想不通,文静、听话、成绩一直不错的女儿怎么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变成这样?看见家里气氛不好,女儿也乖巧起来,一回到家里,就像一只猫,乖乖地到小桌上做作业去了,可作业里问题依然不少。
一个周末回到家里,女儿兴奋地告诉我:“爸爸,我都能把英语第一课背下来了。”说完,拿来了英语课文,让我看着,她背诵。确实不错,她真的背下来了。那一刻,我的心里却流泪了。我知道,女儿这是在尽可能地表现自己,讨好我和她妈妈,这段时间,我们都没有给女儿好脸色,话也说得不多。我们是否给了女儿太多的压力,她还不到9岁啊!
我这里举的是教师的例子,其实很多所谓的成功家庭往往也会对孩子更为严苛。他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要么特别自卑、懦弱,要么就会特别叛逆。
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从幻想到接纳的过程,就像我们要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一样,每个来到世界上的孩子也都有各种各样的可能,一次看似简单的生育背后,其实是一次重大的命运的考验。
(张文质 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探索,著有《教育是慢的艺术》等书。)
责编: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