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建联的奋斗

2012-12-29 00:00:00李佳蔚
中国周刊 2012年1期


  “闪离”——尽管预料到将会是短暂的回归,可当2011年12月8日,易建联踏上返回美国的飞机,继续他的NBA之梦时,还是让人觉得这场重逢太过短暂。
  2011年11月20日,易建联站在了东莞体育馆场地上。这是CBA新赛季的第一场比赛,身边的队友领取了上赛季冠军的戒指和奖杯,易建联站在一旁,微微笑着——戒指和奖杯都和自己无关,他上一次在这块场地打球,是2007年。
  现场DJ宣布出场阵容,念出“易建联”三个字时,欢呼与尖叫山呼海啸般涌向他。
  易建联的回归,轻而易举地盖过了NBA球星的加盟,成为这个冬天中国篮球职业联赛最大的新闻,就像四年前他的离开一样。
  四年前,易建联以NBA选秀第六顺位的身份加盟密尔沃基雄鹿队。
  “那个城市真的好冷。”在广东宏远俱乐部的一间会议室,南粤的温热空气里,短裤短袖的易建联对《中国周刊》记者说。
  四年时间里,他辗转了三家NBA球队,获得了东部月度最佳新秀,入选了全明星新秀赛首发,成为中国篮球新的领袖。
  他也被雅虎体育评为“选秀的失意者”,围绕他的打球方式、他的性格的争论从未停歇,“年龄门”更是让他陷入争议的漩涡。
  对于这些,易建联盯着记者的眼睛,对《中国周刊》记者说:“每个人都在成长。之前,有人说我闷,甚至孤傲,可是我只想做好自己,说那么多不见得是好事,我习惯于先做后说。这是我的奋斗。”
  他低沉的声音,在空旷的会议室里回荡,听上去嗡嗡作响。
  
  中国式难题
  谁也没有想到,易建联在美国的奋斗,从一次“冷战”开始。
  2007年,在NBA选秀中,易建联在第六顺位被密尔沃基雄鹿队选中。面对这个结果,易建联的经纪人费根抓狂了。
  费根是一个厉害人物,他在NBA经纪人中综合排名第五,代理的NBA球员的合同金额总量在NBA经纪人中排名第三。
  费根不想让易建联去雄鹿队。当时“易之队”的设想是:大城市,华人多,打法适合易建联。可是位于密歇根湖西岸的密尔沃基,不符合其中任何一项。
  于是,一场“冷战”开始:易建联不和雄鹿队见面,不赴密尔沃基参加和球迷的见面会,更不与球队签合同。
  雄鹿队则宣称不会放弃易建联。雄鹿队老板、美国参议员赫伯•科尔亲自给易建联写了一封信,邀请易建联和家人访问密尔沃基,共进晚餐,并称此地距离大城市芝加哥并不远,中国球迷驱车赶来看易建联比赛应该并不困难。当地的《哨兵报》甚至开玩笑说,如果有必要,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个城市改名成“密尔沃易”。
  “易建联凭什么这么拽?”一家美国媒体的标题写到。
  随着双方的僵持,媒体的声音也从一开始对雄鹿队“强取豪夺”的斥责,转为对易建联和易之队的质问。“想挣钱,也摆清自己的位置,提高自己的水平!”“易建联听从了愚蠢的建议!”“想华人多,回中国去吧!”
  而在这场持续了两个月的“战斗”中,易建联始终保持着沉默。这种沉默被美国媒体和密尔沃基的华人球迷视为一种“傲慢”。
  “美国人是不太喜欢这种方式的,他们会主观地认为易建联有些‘挑三拣四’。”《体坛周报》记者王宁跟踪采访了易建联的NBA生活。他说,“在美国的华人,除了精英阶层,多数是通过辛苦工作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的,他们会认为,易,要靠自己的奋斗。”
  在王宁看来,之所以迟迟没有做出加盟雄鹿的决定,并不是易建联一个人的权衡,而是一个利益的博弈。美国经纪团队,中方经纪人,再加上易建联的母队广东队。
  “对于美国球员来说,他的训练要自己掏钱,他是属于自己的,而在中国,你的训练是俱乐部、是国家免费提供的,还要给你发补贴。”王宁说。
  这似乎是一个中国式的难题。就在五年之前,在满足了母队上海队的巨额补偿和赎身要求、火箭队给中国篮协做了必选姚明的保证之后,最终在NBA选秀当天早上,姚明才从篮协开出证明信,身为状元的他,仍被篮协留在北京训练局,没能亲临选秀现场。
  “中国运动员就是这么一个培养模式,谁都没有错,”王宁说,“说与不说,其实都不在易建联的控制范围之内。”
  可当易建联来到密尔沃基,一切的不快都烟消云散了。
  “我感受到的是热情。”易建联对《中国周刊》记者回忆说。走在街上,不时会有球迷过来打招呼,冲他喊“Yi!”金发碧眼的小孩子也拿着本子,追着他,吐字清晰得就像在练习中文。
  易建联渐入佳境。从12月开始,他接连在比赛中取得了超过20分的得分,特别是在对阵夏洛特山猫的比赛中,独得29分,完成9个篮板、3次助攻和3次抢断,奉献了自己新秀赛季的巅峰之作。那一月过后,易建联获得了NBA东部最佳新秀的荣誉。
  可这并不是密尔沃基冬天的全部。
  
  密尔沃基的冬天
  “那是一个竞争性的舞台,”易建联把身体向前倾,双手放在膝盖上,说,“你每天都要去做准备,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去争取,这和我们的环境是不一样的。”
  易建联要在密尔沃基的冬天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去训练。“吃什么你要自己解决了,你要自己找地方去住,晚上你要几点睡就几点睡,”易建联顿了一下,“可是第二天你要自己起来,没有大喇叭了,也没有人敲门叫你起床了。”
  NBA球场对手的能力让易建联感到震惊。一个个子比自己矮很多的球员,可以在他的头上扣篮,或者给他一记大火锅,他们快得难以置信,投篮又准得要命。最深刻的感受是美国球员对于球的欲望:“太强烈了,即便是训练打对抗,他们也是停不下来的样子,打完之后还想打。”
  他在密尔沃基沉默地努力着。队友都在休息,他一个人还在训练。
  易建联的勤奋让队友博古特感到吃惊:“易总是提前来到球场,训练时给自己加量,他始终在敦促自己努力前进。”
  雄鹿主帅克里斯科维亚克说:“很少会把‘菜鸟’和‘老成’相提并论。可我认为作为一个菜鸟来讲,易建联表现得极端老成。”
  初到密尔沃基,看到下雪,让在南粤长大的易建联高兴得像个孩子,他穿着裤衩背心就出去了,不一会儿就被冻回来了。
  易建联喜欢吃牛排,吃一顿两顿没有问题,可是天天吃绝对不会是一种享受。时间一长,易建联就会想念母亲做的菜。
  在王宁看来,直到离开密尔沃基雄鹿队,到了新泽西网队,易建联才找到了一些归属感。新泽西与纽约之间是哈德森河,易建联在一河之隔的新泽西,一个能够看到纽约的地方买了房子。他拥有了自己的家。
  2010年6月30日,易建联被交易到了华盛顿奇才队。当天,易建联在博客里发表了名为《挑战》的博文:可能很多人第一感觉好像这是个坏消息,其实当时的我并没有觉得意外。因为今年的NBA是个自由球员的大市场,是个商业商场,这是联盟里很平常的一个现象。
  “这就是这个联盟的规则和方式,我是其中一员,并不意外,”易建联告诉《中国周刊》记者,“中国球员大多从一而终,可能更有人情味,可美国这边就非常少,像美国都发生了球员罢工的事情,这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在密尔沃基的冬天里,易建联过起了自己在深圳市体校训练的日子。“从下午三点到六点,每天下午在室外晒着大太阳训练,练完后,洗个澡,就睡了,第二天重复,一年半就这么过来了,沉默地重复。”易建联向《中国周刊》记者回忆。
  
  深圳青年
  1999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大约五点多钟,深圳市罗湖区街头,一场青少年三人篮球赛正在进行着。从旁边经过的深圳市体校篮球教练戴忆新停下了脚步,觉得眼前一亮。
  “他从篮下突然站起来,一声轻喝,超过1米9的身体从空中回到原地,篮筐轻轻颤动,他抬起头来,无辜地望着,眼神清澈透明。”
  
  当时,戴忆新刚从江苏省体校调到深圳市体校。在江苏,戴忆新被誉为“伯乐”,他发现培养了篮球运动员胡卫东,胡恰好在这一年成为“亚洲最有价值球员”。
  “一个好材料。”戴忆新心动了。他四处打听这个大个子的下落。随后的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大个子的父母都是手球运动员,父亲身高1米96,母亲1米73,甚至一度入选国家集训队。
  可戴忆新遭遇了拒绝。
  “我们很辛苦,”和丈夫都是邮电局职工的母亲说,“我们练了半辈子体育,这是个苦差事,退役时难以找到好工作,因为我们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希望儿子得到好的教育,而不是去练体育。”
  这样的拒绝让戴忆新无可辩驳。最后,戴忆新和这对父母达成了妥协:先让孩子到体校训练一阵子,是否从事体育,视情况再定。
  试训的时候,易建联却犹豫了。他喜欢读书,晚上不出门,每天定时复习功课。“他只是觉得喜欢篮球,可以业余时间来练一下,不想进体校。”戴忆新几乎绝望了。
  可到了体校开学的时候,易建联扛着行李来报到了。
  这是易建联第一次离开家生活。每天五点半起床,出早操,吃食堂,自己洗衣服。初次接触训练的易建联并不适应体校生活。一开始,四百米一个圈跑下来,他跑了三百米就不行了。
  那段日子,易建联天天都会像全身抽筋一样回到宿舍,陷在松软的床里却亢奋地瞪着天花板,怎么也睡不着。可熬过了那段时间,心里觉得特别高兴。
  许多年之后,坐在《中国周刊》记者面前的易建联,如此回忆记忆中的深圳:“深圳就是变化和成长,装束年轻化,人群年轻化,在这个城市生活,靠的更多的是个人的奋斗。”
  他记得正式进体校之前,父亲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既然选择这条路,不要走一半。
  
  “炼”
  “今天的球不错。”2008年12月21日,在MSN上,刘佳敲下第一句话,聊天对像是远在美国的易建联。
  刘佳是央视篮球专项记者,也是易建联的好友。易建联在当天的比赛中砍下两双。
  “恩!上半场快让人骂死了吧,下半场他们的口风又改了吧?”易建联回复。
  “这倒是,不过人家说你球打不好,是因为心理原因。其一是你全明星赛出乎人意料的高得票,其二是现下很流行的年龄门。你怎么看?”
  “我心情不好?会吗?”易建联的惊奇让刘佳始料不及。
  “装!”
  “没!”
  “全明星赛得到高票数是好事情,谁让NBA假民主,非让球迷票选呢。真是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吃过姚明一次亏还不长记性。当年奥尼尔不是一样给菜鸟姚明当替补,所以你进全明星首发不是新鲜事……”刘佳想要安慰一下易建联。
  “我现在没时间管这些,顺其自然吧,有机会我就好好表现,好好打,毕竟能参加全明星是一个至高的荣誉,既然中国球迷相信我,我就得尽可能表现的好些。有多大劲,使多大劲。”易建联回复到。
  “这事还算好事,年龄呢,又有人怀疑您今年20,明年18了。”
  “让他们写去吧,我真的没时间看这些,那么多比赛要打,训练,赶路,我的生活已经很充实了。”
  过了一会儿,刘佳的MSN聊天界面上又跳出了易建联的一句话,“我现在学着不去关心那些我控制不了的事情。”
  当时,发酵于美国媒体的“年龄门”仿佛是笼罩在易建联头顶上的一片乌云。他在MSN上对刘佳说的这句“我现在学着不去关心那些我控制不了的事情”,算是唯一的回应。
  关于易建联的年龄,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美国媒体爆料他修改了年龄,中国媒体也从他中学那拿到了学籍表,上面显示他出生于1984年,而不是1987年。
  在美国,任何名人的作假行为都是难以接受的;而在中国,运动员修改年龄一直有自己的“传统”,这不是属于个人的传统。
  三年前,易建联用沉默度过了风波,现在,他仍然不愿意评论此事。
  长久以来,易建联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内向,即使完成了一次霸气的扣篮后,也很少听到他像其他人那样怒吼。
  2009年,天津亚锦赛决赛后,伊朗的名将哈达迪在领奖台最高处咬着金牌,举着奖杯,目光凶狠;易建联则用右手,遮住了自己的眼睛;在NBA的球场上,当对手封盖掉他的投篮,投以挑衅眼神时,易建联一度只是迅速将目光游移到别处。
  现在,易建联的眼神,变了。球场上,易建联抢下一个篮板后会架起双肘,给对手恶狠狠的眼神,或者在一个暴扣后,俯视身下的对手们。
  面对媒体,他能够盯着对方的眼睛说话,目光坚定而又真诚。
  易建联关心媒体笔下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一位知情人士说,有一次,有记者写易建联的能力不行,别想打上球队的主力。过了一段时间,打上主力的易建联碰到那个记者,微笑,说,你不是写我打不上主力吗?
  “他就想证明自己,”该知情人士说,“像每一个渴望被认可的年轻人一样。”
  “整个人最强硬的地方,并不是说你的脚或是你的拳头,是你的心和你的想法,做什么事情都是从心和想法开始的。”他盯着记者的眼睛,把靠在椅背上的身体挺直,对《中国周刊》记者说。
  易建联则将此视为一种“炼”:“很多时候我看东西,看一样很珍贵的东西,我都会去想,这东西该怎么去做出来。比如说炼一把剑出来,你可能需要很长很多的工夫去融化它,去冷却它,再慢慢去打造它,是通过人手,通过机器,是通过一个什么时间去打造一个这么完美的东西,来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新领袖
  去年,王宁和ESPN篮球专家克里斯•谢尔丹聊天,后者全程跟踪了易建联在NBA的行程。克里斯告诉王宁,易是一个富有主见的年轻人,要知道,13亿人的压力,可以把任何一个人压垮。
  可是克里斯并不理解:“你们中国人总是愿意把姚拿来与易相比,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
  实际上,自从易建联在CBA崭露头角,到加盟NBA,这种比较如影随形。
  有一次赛后采访,有记者提及“比较”这类的词时,易建联斩钉截铁地打断了对方,说:“我就是我,易— 建—联。”
  现在,他已经开始接受这种比较。易建联轻声对《中国周刊》记者说:“我也没有排斥这种比较,从球迷的角度,他们有权利去比较每一个球场上的球员。”
  不过,这并意味着他完全认可这种比较:“我不知道他们怎么定义比较,在球场上,我们技术特点完全不同,我不知道他们拿什么去比。”
  2007年,易建联第一次去美国,坐的是经济舱。他太引人注意了,上了飞机不多久,机组人员就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帮他调到了乘客较少的后部座位。易建联一个人舒舒服服地占了四个座位。两名空乘在一旁悄悄地讨论。“你知道这是谁吗?”
  “谁啊?”
  “他应该是姚明吧,NBA的状元吧。”
  “不会吧?”
  一会儿,一个空乘过来,礼貌地问:“请问你是姚明吗?”
  “我不是。”易建联仍舒服地坐着。
  2003年1月5日,姚明的“15”号球衣在上海卢湾体育馆正式退役。在所有仰望那件长3米、宽1.98米的球衣的目光中,有一双属于易建联。那天,是广东宏远和上海东方的比赛,易建联在比赛中身披9号比赛服上场,这是属于他的第二场CBA联赛。
  在比赛的前一天,时任《北京青年报》记者的杨毅与16岁的易建联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有很多记者说你是‘第二个姚明’,包括你走在美国的大街上,也有人叫你‘YAO’,我不知道这种感觉你喜欢不喜欢?”
  “(坚决地)那肯定不喜欢。怎么会有第二个姚明呢?姚明就那一个,在美国,乔丹也没有第二个。”
  “他离开之后,CBA不再有超级明星了,人们在期待着你能填补那个位置,在将来去重新完成统治。”
  “(狡猾地躲避)谁说没有超级明星了,中国的人才可多着呢。”
  其实,在这番对话之前,姚明曾经说:“记者可能会问他的打算,但他不应该多想。我从来就不把自己限定得很死,只要内心深处有个目标,能够远远地看得见就好。他才只有16岁,在这个年纪的时候,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重要。我16岁的时候没有多少记者来找我,很多人认为我根本成不了气候,反过来想,如果我从小就被媒体包围,我不知道现在会怎么样。”
  四年之后,也就是易建联登陆NBA的2007年,《体坛周报》副总编、篮球部主任杨毅在题为《两个时代的接痕》的文章里写道:
  “如果你喜欢姚明,那说明你喜欢传奇、传统、坚韧、幽默与奋斗,其中伴随着朴素的爱国热情,这是一种文化人格。如果你喜欢易建联,说明你喜欢年轻、英俊、天赋、冲击力和娱乐,这是另一种文化人格。”
  “真正让姚明和易建联截然不同的,是他们的时代性格。”杨毅说。
  2011年7月20日,姚明宣布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正式退役。
  一切好似轮回一般。退役之后的姚明,担任央视的亚锦赛转播顾问。9月25日,决赛之夜,转播台上的姚明,亲眼见证了易建联率领中国男篮获得冠军。
  那一晚过去,媒体一致评价道:易建联接过姚明的旗帜,男篮新领袖就此诞生。
  杨毅说:“阿联是我这一代,就是篮球记者也好,媒体也好,可能见到的最有天赋的中国篮球运动员。”
  作为中国第四个也是目前唯一一名NBA球员,易建联极度渴望在这个世界篮球的最高舞台上,彻底证明自己:“很多人都说我天赋好,但我觉得,在我去美国的那一刹那,已经没有什么天赋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