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奇瑞旗下的量子公司日前发布了一个新品牌——观致。同时公布了将在明年3月问世的概念车。前两天,奇瑞掌门人尹同耀对我说:观致是一款中国人打造的德国车。
这番话一般人很难听懂。不就是一个新品牌吗?不就是请了一班来自宝马、大众的老外搞设计,搞制造,把销售目标锁定中国和欧美两个市场?能不能成功还两说着呢。
然而我看好“观致”,看重的是中国自主品牌研发思路和理念的转变。
奇瑞量子的外方——量子公司是一个投资公司,当年与奇瑞合资,吸引它的是奇瑞的成长性。量子没有产品和品牌,只有市场和股权,本来的设想是在海外销售奇瑞产品。
然而量子的发展并不顺利。当初奇瑞开发一款中高级新车,聘请奥地利麦格纳公司派出小组进行技术和质量支持,但是中外两种汽车文化的冲突,让外国人无法插手。
奇瑞量子的董事长郭谦,在一汽、北京现代、德国大众和奇瑞都曾进入企业管理层,阅历丰富,思想开放。和我谈起新品牌“观致”,首先谈的是中国裁缝和国际成衣业的文化差异。他称前者是工匠文化,后者是体系流程。
他说,当年上海红帮的老裁缝,经验丰富,对顾客打眼一看,就能做出合体的衣服。这种工匠模式能够满足一位顾客穿衣的基本功能,但是做不出世界水平的量产高档成衣。在他看来,按照体系流程文化开发一款车型,是无数数据积累的组合和管理,是大量用户需求归类、匹配,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意大利的工业化成衣名牌,一个师傅做不出来,十个师傅也做不出来,也许要上百个人的体系分工。
无可讳言,当年奇瑞做产品,虽然重技术,但是靠“多生儿子好打架”,车型虽然多,都是靠红帮裁缝打眼做出来的,开发没有流程,产品彼此没有关联,品牌溢价能力很低,质量得不到规范的控制。
量子成立两年后,面临一个选择。老外很现实,按照奇瑞的路子走下去,做不出欧美水平,他们对做“红帮老大”没有兴趣,差点收拾行装走人。这时合作必须改变战略,改变目标。
奇瑞掌门人尹同耀逐渐认清了问题的所在,于是确定量子的框架、业务模式按流程化的方向转变。最终奇瑞量子改弦更张,决心独创一个品牌,独创一套开发流程。
新的量子,改变了以往的状况,尝试国际化的流程管理。人员重新组合,许多在跨国公司关键岗位工作的骨干,来到上海,组成量子的高层管理团队。团队掌控产品项目开发的核心能力和后方支持体系,并依托麦格纳公司的一个500人团队做基本技术开发。
现在,量子的总部设在上海,工厂设在江苏常熟,一期规模15万辆。实行品牌独立管理,按全新业务模式运作。第一代产品造型、结构设计已经完成,零部件供应商了解了量子按照国际化流程的运作思路,信心十足,跃跃欲试。
在中国开发汽车,目前大多从经验出发,还停留在裁缝打眼阶段;中国要做汽车强国,要走向世界,不跳出工匠文化不行。
进入体系流程管理,就要考虑无限多样的组合,有一千种扣子,一千个客户的合理匹配,把正确的结论纳入管理。
论及汽车开发的流程体系,中国轿车业内最上路的当属一汽。50年前苏联援建一汽时打下的基本功,让一汽在产品开发中,掌握一定正规化动作:产品明晰表的编制,产品变更程序,所有标准图纸的有效更改程序。这些基础工作已经做了50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十年前,一汽启动轿车自主开发,按照开发流程标准看,当时的技术和数据积累,比照国际上对技术、质量、精细、时尚的流程要求,还难以开发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六年前,一汽总经理竺延风提出“耐住寂寞20年”,还受到许多热衷于搞大跃进的人的嘲讽,今天看来此话不无道理。
一汽轿车自主品牌奔腾B70车身是委托意大利IBG公司开发的,一汽轿车的工程师跟着一步一步地学,花了5000万元。到开发B50,还是委托IBG,但是许多开发已经可以自己做,这次就只花了2500万元。这种能力,其他公司还做不到,体系流程的积累,差距就在于此。
能够剖析自己,找出差距的根源,奇瑞在转型,吉利在转型,荣威、奔腾也在导入流程管理文化,在体系为王的国际化竞争中,自主品牌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