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知道的误区

2012-12-29 00:00:00吴明星
中华家教 2012年10期


  时下,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家长纷纷给孩子请“一对一”的家教。不可否认,有些家教的确能拾漏补缺。因人施教,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但是,也有很多家长比较盲目,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不仅耗时耗力,而且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实在得不偿失。所以,在给孩子请家教前,看看你是否掉进了以下误区。
  可怕的填鸭式 闲着也是闲着,请家教好歹能学点什么。小哲才上小学一年级,妈妈就给他请了家教,奶奶不同意,认为孩子刚上一年级,能学个啥?妈妈却认为,小孩子贪玩,必须从小给他上紧箍咒;再说,不管学多学少,他总能听一些进去。这的确反映了部分家长的心态:管比不管要好,紧比松要好,学比玩要好。这就像给鸭子喂饲料,掰开嘴,使劲地往里塞,而不管它接受、消化与否。这种观念建立在“学是好事,玩是坏事”的基础上。殊不知,对小孩子来说,玩同样也是开发智力、开拓思维的一种方式。
  奉行名师 这种心理很普遍。名师出高徒嘛,名师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高手,就这么一个孩子,而且时间那么宝贵,谁不希望走捷径享受既有的成果呢?不过,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名师必然费用高昂,而且因资源紧缺,可能名师也精力分散,这就是说,你不一定能获得等值的服务;第二,名师的教育方式就一定适合你的孩子吗?由此来看,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老师,虽是老生常谈的观念,但也的确是硬道理。
  盲目攀比 常听到家长们议论:“我给儿子请了某某机构的家教,每年三万!”“就是,我们做大人的拼死拼活,不就是为了孩子吗?我每年在孩子身上投资的钱不少于十万!”这种议论不乏炫耀的成分。王女士说,她女儿成绩不错,本来没想过请家教,但同事经常说她太小气,舍不得给孩子花钱,听得多了,她也觉得自己太寒碜了,因此也跟风请了家教。有人的地方几乎就有攀比,但是将孩子当作攀比对象,往往长的是父母的脸,损的是孩子的利,得不偿失啊!
  急于求成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掌握方法比会做几道题更重要,但有的家长却完全以孩子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家教效果。甚至按分数的增长来付费。为了迎合家长这种心理,有的家教机构就要求老师押考题。13岁的乐乐,以前英语总是在60分左右徘徊,两个月前请了英语家教,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获得90分的好成绩。父母很高兴,给老师塞了一个大红包。其实乐乐和老师心里都明白,那次考试中有两道阅读理解恰巧是老师讲解过的。为了争取押题的命中率,有的家教老师就采取题海战术。显而易见,这是一种短视行为,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并无多大益处。
  推卸责任 “我很忙,没时间管他,花点钱,省心省事。”不少家长都抱有这样的心态。谁都知道,教育孩子的责任很大,万一耽搁了,谁负责?花钱请家教,一方面,是将责任推给老师,老师教不好,可以去质问他;另一方面,也是将责任推给孩子:为你花那么多钱,如果再学不好,那就是你的问题,怨不得父母。试想,没有责任感的父母能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综观那些优秀孩子的成长历程,父母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迷信个性化 认为自己的孩子有个性,学校教育满足不了他的要求,需要个性化辅导。8岁的小诺好动,上课不是做小动作,就是和同学交头接耳。父母认为,小诺的性格不适应严格纪律下的课堂教学,应该采取寓教于乐、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决定给他请个性化家教。如果能请到因材施教的家教老师,那当然不错。不过,也有两个问题需要深思,一是鼓励个性化会不会带来纵容?他喜欢什么,你就迁就什么,他不喜欢什么,你就阻止什么,这会让孩子亳无章法,眼中只有“我”,而没有外界的规矩;二是一味强调个性化会不会被群体所排斥?比如,小诺如果纪律意识淡漠,同学朋友会不会将他视为异类,到了公共场合,会不会碰壁?家长倡导个性化家教,一方面是对孩子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许会为孩子的成长设置障碍。所以对个性化,一定要结合实际考虑,不可一味迷信。
  狭隘的投入产出比 一位家长说:“孩子明年就要中考,我花3万元请家教,如果成绩提升,顺利考入重点高中,就可以节省5万元择校费。”这是一种狭隘的投入产出比。因为在你花高价请家教的同时,孩子也被绑架了,他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也会牺牲兴趣、爱好、睡眠等。刘凯初三那年,父母给他请了家教,每天除了正常的学校上课外,还要加三个小时的家教学习时间。他每晚只能睡五个小时,每天睁眼就是题目,闭眼就是公式,整个人瘦了10多斤。最后,虽如愿以偿考入市一中,但是也患上神经衰弱症,只好休学半年。所以,那个节省的5万元并非是3万元直接带来的效益,更多的是孩子的投入产出比。家长在算账时,不要忽视了孩子的付出,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
  强烈的掌控欲 “你在学校肯定没好好听讲!”张锋的成绩不太好,父母认定是他的学习态度问题,一定要将家教老师请到家里,“在我们眼皮底下,看看你还能耍什么花招!”最让张锋受不了的是,老师在给他辅导时,母亲会时不时地从门缝张望,如果发现张锋走神了,就会推门而进,大叫:“张锋,注意听讲!”张锋觉得自己就是父母眼里的囚犯,没有一点自由。父母给张锋请家教的目的很明确:掌控他!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是失控的,只有在自己的掌控下,孩子才能好好学习。他们给孩子请家教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不如说是为了让自己心里更塌实。
  (吴明星 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高级心理咨询师,著有《孩子成长的五大动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