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政党竞争呈现新特征

2012-12-29 00:00:00史志钦
人民论坛 2012年10期


  欧洲正隐约出现一种新政治。在这种新政治中,旧的忠诚已经消失,政治认同模糊,选民对熟悉政党的信任在减少。无论是在原欧盟15国,还是在欧盟新成员国,老百姓越来越不信任政党了
  
  进入新世纪后,传统主流左右翼政党趋同加强,方向感不断迷失
  
  进入新世纪后,整体看来,传统主流左右翼政党趋同加强,方向感不断迷失,主流政党碎片化、政党体系碎片化,边缘性政党的作用开始凸显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传统主流左右翼政党趋同加强,政党边界愈来愈模糊。如前所述,苏东剧变导致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谷,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还是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都让位于新自由主义的肆虐。所谓“历史的终结”甚嚣尘上。这时,英国工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已长达十几年与执政无缘。其他的社会党有些虽仍在执政也因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备受攻击。在这种背景下,西欧左翼掀起了一阵改革旋风,其标志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欧洲社会党盛行的“第三条道路”,其代表人物和政党包括以托尼·布莱尔标榜的“新工党”,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领导的社会民主党和法国总理里昂内尔·若斯潘领导的社会党。施罗德以“新中间道路”著名,若斯潘则自称“现代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的实质是传统的左翼政党向中间靠拢。由此,欧洲出现粉红色的天下,中左主导政坛,右翼处于混乱之中。
  中左政党主导西欧政坛的局面持续大约十年左右,亦即从1997年到2007年,从布莱尔复兴工党主政至2007年5月10日布莱尔宣布辞去工党领袖职务。世纪之交之际,右翼一批新生代领导人崭露头角,如英国的卡梅隆、法国萨科齐、德国的默克尔等。他们为打破困境,力图革新,在医疗福利、环境保护、劳工市场等题目上采纳了原属左翼的一些立场。也可以说,是右翼如法炮制左翼“第三条道路”的成功,并且更上一层楼,在争取中间派的同时,保持了右翼阵营的一体性。右翼这些改革的实质也是向中间靠拢,由此,左右两类政党进一步趋同。
  中左和中右势力呈现出此消彼长、犬牙交错之势,但总体趋势是以中右翼政党稍占上风。
  以2002年法国大选为起点到2009年欧洲议会选举,各国的新一轮政党轮替开始,中左和中右势力呈现出此消彼长、犬牙交错之势,但总体趋势是以中右翼政党稍占上风。其标志是,2002年希拉克蝉联法国总统,社会党人若斯潘败北,反而输给了极右翼的候选人勒庞。此后,西欧几个大国及具有左翼传统国家的政党逐步让位于右翼政党。2005年,德国提前大选,因力主改革的施罗德在选举中以微弱少数落后于崭露头角的德国铁娘子安吉拉·默克尔。社会民主党不得不与基督教民主联盟组成联合政府。2006年,瑞典社会民主党选举失败,结束长达12年的执政。2007年5月,法国萨科齐击败社会党人罗亚尔当选总统,维持了右翼继续主导法国政坛的局面,法国社会党再次陷入混乱与分裂之中。2007年布莱尔丑闻缠身,再加跟随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声誉大跌不得不辞职,随后戈登·布朗接任后已回天无力,在2010年5月的选举中黯然下台。这期间,右翼最后取代左翼的国家还包括意大利、荷兰等国。尤其是2009年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是个分水岭,选举结果令很多人颇感意外,不仅英、法、德等大国的左翼候选人纷纷败下阵来,中间偏右的主流派候选人普遍胜出,而且少数极右的党派候选人则跨越“门坎”首次当选。欧洲政治右倾趋势加强。
  值得人们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