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己的习作老师

2012-12-29 00:00:00伍晓君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2012年9期


  对于接触写作不久的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要提太高的要求,只要在写作时能运用到平时积累的词句,尽量做到文从字顺即可。细心的孩子会发现,自己的习作只要经过修改,就能增色不少。
  我们以一篇习作——《种蒜头》为例,看看该如何修改,让文章更出彩。原文有两个自然段:
  “春天的一个晚上,我回到家。爸爸发现家里蒜头发芽了。我就问妈妈,我们可以种蒜头?妈妈说:‘好。吃完饭我们就上楼顶种蒜头。’我们把蒜头剥开,放进土里。我问妈妈发芽了没。妈妈说还早。
  你们有这么快乐的一天吗?”
  先看第一段,可以看出小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很多,但由于平时练笔不够,导致语言较为贫乏。我们先理一理小作者的思路。从他的习作里,我们知道了这些信息:时间是一个春天的晚上。起因是爸爸发现蒜头发芽了。
  理清思路后,我们可以对句子进行适当地扩充,在扩句时加上合理的想象,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更精彩。小作者在习作开头写道:
  “春天的一个晚上”,证明春天在他心中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那我们就在这个季节上下点功夫。回忆一下二年级下册学习的描写春天的课文,我们可以这么改:“春天到了,柳树吐出点点嫩绿的叶子,迎春花也开出了朵朵鹅黄色的花瓣,到处都洋溢着勃勃生机。”
  这么写,容易在读者的眼前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接着就可以把种蒜头的起因写得更有趣些,看到四处都是一派春天的景象,那么这股春风是不是也吹到了小作者家呢?于是我们可以衔接:“连我家的蒜头也不甘示弱。这不,我刚回到家里,爸爸就告诉了我这个消息。他指着堆在菜篮里的蒜头说:‘儿子,你看,咱们家的蒜头也知道春天来了!”这个对话,更形象地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了出来。我们可以把情景扩充得更加详细:“我就对在一旁张罗晚饭的妈妈说:‘妈妈,我们可以把蒜头种进花盆里吗?瞧,它们都发芽了!’妈妈笑着说:‘当然可以!等吃完饭,我们就上楼顶种蒜头”。
  之后写在楼顶种蒜头的过程要另起一段,这样文章的结构会比较清晰:
  “我匆匆吃完饭,拉着妈妈来到楼顶,找了一个花盆,把盆里的土松了松。接着小心翼翼地把蒜头一瓣一瓣地剥开,生怕把它们的芽给弄断了。我把它们一个个插入挖好的小坑里,然后用土埋好。妈妈往土里浇了点水。我心急地问妈妈:‘小苗什么时候冒出来呀?’妈妈用手勾了勾我的小鼻子说:‘等着吧,还早呢!’”
  原文第二自然段写了自己的心情:“你们有这么快乐的一天吗?”我们可以把这段心情安排在第三自然段,做好适当的补充:“同学们,你们有这么快乐的经历吗?期待着我的蒜芽儿快快长大!”
  作文由原来的两段式扩充为现在的三段式,扩段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有更加直观和清晰的印象。我们来回顾一下修改作文的几个步骤:首先要理清思路,明白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其次把简短的句子进行必要的扩充,同时删去多余的部分。再次进行病句的修改,检查字词和标点是否使用正确,段落的划分是否合理。最后就是文章的润色。利用好对话和动作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色,描写好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情。展开我们的想象,同时把我们所学到的好词好句恰如其分地运用进去,这样我们的文章就能“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