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今年7月保钓运动再次掀起高潮的时候,7月19日,台湾媒体报道了有关台湾民众是否支持两岸在钓鱼岛主权争议上携手合作的民调结果:受访台湾民众“半数支持两岸合作保钓”。对此,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发言人重申,钓鱼岛是“中华民国”的领土。在此前一周,这位发言人已向媒体说明,台湾当局的立场很清楚,“中华民国”坚持主张拥有钓鱼岛列屿及南海主权,“不可能与中国大陆共同处理相关议题”、“不会与中国大陆合作”。
在当前两岸保钓气氛浓厚、两岸官方合作保钓的呼声空前急切的情况下,马英九当局却继续维持既定政策,使两岸保钓仍停留在民间层次。马当局钓鱼岛政策背后作何考虑?两岸是否仍有合作保卫钓鱼岛领土主权的机会?
坚决捍卫钓鱼岛主权 与李登辉卸任后声称的“台湾对钓鱼台只有渔业权、没有主权”、民进党声称的“虽有主权,但渔权优先”的立场不同,马当局对钓鱼岛主权的立场与维护主权的政策基于“中华民国”的“一中宪法”,延续的是国民党对钓鱼岛主权问题的一贯立场,“坚持主权所有,争议和平解决”。马当局声明,“中华民国拥有钓鱼台列屿之主权,今后仍将全力捍卫钓鱼台主权并保护我国渔民之安全”;“鉴于钓鱼台主权纷争并非短期内能圆满解决,我政府主张该纷争不应以武力解决,而应以和平方式处理”,应“共同开发、资源共享”。
2008年以来,马当局在历次钓鱼岛主权危机时,都及时、明确、严正地重申上述政策立场。有统计指出,从2008年5月到2011年年底,马当局就钓鱼岛主权问题已连续发表新闻稿、声明等计20余次。今年1月以来,在日方屡次挑衅下,马英九、“行政院”、“陆委会”乃至“国防部”都发表声明,重申主权立场,并对日本的举措表示抗议。马英九明确表示,“日本窃据钓鱼台是历史事实”,“我们一寸都不能让”。
在坚持钓鱼岛主权的同时,马当局也祭出实质的、具有主权象征的维护主权的措施。2009年年底,马当局修正了包括钓鱼岛等在内的“中华民国第一批领海基线、领海及邻接区外界线”,这是自1999年公布以来台湾当局首次修正领海基线。在此基础上,马当局对于“保钓”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增强,强调依法维护保钓人士安全,并派出“海巡署”船舰赴相关海域护航。
马当局对钓鱼岛的维权,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上看,本应有助于形成两岸共同维权的默契以及强化“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国际认知;但是为何两岸合作维护钓鱼岛主权始终停留在民间层面,官方合作维权的难度不减呢?长期以来,两岸联手护卫钓鱼岛主权和共同开发东海南海资源的呼声不断,但1996年以来
,台湾当局在东海、南海主权问题上始终采取两岸区隔态度,避免与大陆联手。马英九上台以后,虽然一再声称对钓鱼岛的主权立场,可是在维护主权的合作层面,却与大陆进行明确区隔,明确表示在主权层次不与大陆联手。马英九称,“有关钓鱼台的主权之争,目前台湾与大陆只有各自向日本抗议,并无彼此抗议的问题”,台湾不会与大陆连手,“这是台日之间要解决的问题”。对7月4日台湾“全家福号”保钓行动以五星红旗作为主权象征,马英九明确表示“不能认同”。 马英九在保钓问题上不愿与大陆联手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两岸的主权争议 两岸政治关系取得突破前,两岸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合作维权存在诸多结构性障碍。两岸政治定位问题一直是阻碍两岸合作维权的根本问题。2010年9月18日,台湾《中国时报》社论指称,“中华民国政府捍卫钓鱼台列岛主权,是理直气壮的,但两岸要合作,就无可避免牵涉到钓鱼台主权究竟是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的?其他国家也会因为两岸合作,而怀疑中华民国的主权地位”;社论还称,“在领土争议问题上,台湾单独表示看法,反而是台湾跨上国际舞台的机会”;“台湾实际控制南沙群岛最大岛屿——太平岛,钓鱼台列屿位于台湾经济海域之内,不管怎样谈,各国间要达成协议,都不能绕开台湾,这才是最有效彰显实质主权的方式”。台湾有学者指出,在国际上都认为“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情况下,“两岸合作会让其他国家怀疑台的主权国家地位,并无可避免地产生钓鱼岛、南海主权归属大陆还是台湾的质疑”。在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上,甚至有台湾学者建议,“摒弃”钓鱼岛列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之说,改为钓鱼岛列屿是“中华民国的附属岛屿”,以确立主权归属,使台湾保有对日交涉的权力。
正像台湾学者所言:“不管是国家安全、或国家利益的考虑,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作国家认同的想象”。上述民意已经清楚地揭示了台湾当局的政策思维:台湾如果坚持钓鱼岛、南海主权,就要坚持拥有主权的独立身份,不坚持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钓鱼岛、南海主权就会无所依附。因此,在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台湾当局不会在主权层面与大陆有任何联合的动作,马当局的底线是既要有民族立场,又要有主体性;而在资源开发层面会有所回应。马当局称,“对任何合作开发倡议,政府都将审慎评估,做出最能符合我国利益的决定”。2010年9月2日,台湾当局“新闻局长”江启臣指称,“对于不会损及主权,也不致引起争端的共同开发构想,会考虑参与”。
今年8月5日,针对钓鱼岛与其他东北亚领土争议,马英九提出“东海和平倡议”,大意为:相关各方自我控制,不升高对立行动;搁置争议,不放弃对话沟通;遵守国际法,以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寻求共识,研订东海行为准则;建立机制,合作开发东海资源。
美、日、东南亚国家联手施压 美、日、东南亚国家对马当局联手施压,防止两岸合作维护主权,也是马当局当前顾虑的主要原因。
随着中国大陆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为遏制中国大陆的崛起,美国加大了对亚洲的政治、军事影响力,不断强化“美日安保”以及美日韩、美日澳、美国与东盟国家的安全保障合作。在此背景下,面对钓鱼岛争议,美国明里暗里支持日本挑起争端以抗衡中国。2010年8月美国国务院再称,钓鱼岛“仍在日本行政管辖之下,1960年的‘美日安保条约’效力及于日本管辖之下的领土”,因此,“‘安保条约’仍及于钓鱼台列屿”。美国的战略意图能否实现需要台湾当局的配合。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对于马当局与美国合作的诚意,美国也不断提出质疑。2010年6月,“天安舰事件”发生后,美国国会研究处专家简淑贤公开质疑,“为何身为美国长期盟友的台湾,竟没有与美日韩立场一致,谴责朝鲜对韩国天安舰的攻击”?在如何处理与大陆的关系上,美国明确要求马当局要站稳盟友立场。美国前亚太助理国务卿薛瑞福提醒台湾,“在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同时,必须明确表态台湾仍是民主阵营的一员,才能在变动的亚太新格局中站在正确的战略位置”。2010年8月16日,美国在台协会前理事主席白乐崎撰文称,“北京领导人的意图”“仍是想吞并台湾”,“台湾要维持自由与民主,只能呆在民主阵营、并能与其他志趣相投的国家建立平等与公正的关系,那会是区域和平与稳定最棒的长期保证”。
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对钓鱼岛的态度变得更为强硬和孤注一掷。日本认为,两岸合作维权将对其利益与安全造成极大危害。民主党参议员风间直树认为,两岸联手将使得“第一岛链之内都变成中国内海,吓阻中国扩展或维护日本海上生命线将非常困难”,事关日本“生死”。由于日本在2011年大地震中受到重创,不仅领土缩小,经济上也遭遇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和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故而在领土、资源问题上退缩、妥协的余地进一步缩减。为防止两岸合作,日本政府对马当局软硬兼施。一方面在钓鱼岛海域强硬宣示主权的动作不断,另一方面利诱台湾,寄望从台湾方面为钓鱼岛主权争议寻求突破口。2010年12月,在台北举行的第九届“台日论坛”上,与会的日本民主党及自民党籍多名政要、参议员异口同声地表示,与台湾搁置主权争议,先就渔业议题进行沟通;民主党参议员风间直树首度释放出可以与台湾就钓鱼岛主权争议进行沟通的信息。自民党参议员岸信夫则提出台日两军建立海域安全合作,举行海难和自然灾害搜救演习,以增进双方关系。日本还借着灾后重建的机会,将一部分工厂复制到台湾台南科学园区。
在看清美、日两国战略意图后,东南亚国家中的越南与菲律宾也试图对台威胁利诱,让台湾“重新检讨一中政策”,防止台湾与大陆在南海问题上联手,对其造成不利。对政治、经济、军事安全都严重依赖美国的台湾当局来说,与大陆联手,就具有反对美日、脱离“民主阵营”的战略意图,意味着其长期的“国家安全战略”彻底转变,这对于马当局来说,无疑是个重大且难以承担的挑战。因此,实力孱弱的马当局只好不断释出台湾支持“美日安保”的承诺,一再表明“绝无‘联中抗日’的情形”。
冷战思维和“亲美疏中”心态的作祟 冷战思维和“亲美疏中”心态在岛内广泛存在。在此心态下,台湾泛蓝阵营不乐见大陆完全控制南海而“危及”台湾海上交通线安全,故以民族立场为底线,希望南海维持均势,同时巩固台湾在南海的现有防卫力量。为了完成台湾周围海域大陆礁层测绘,向国际主张台湾经济海域主权范围,2009年4月,台湾联合美国科学家搭载美国调查船,未经大陆许可,在大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东沙海域大陆礁层进行测绘活动,被中国大陆的海监船驱赶,台湾随船科学家却称“中国海军没有权利驱赶我们”!拒绝听从大陆海监船要求离开的警告。台湾当局“亲美疏中”心态可见一斑。2010年8月,美国参议员史帕特拜会台湾“立法院长”王金平时,质疑中国大陆在南海问题上态度过于强势,王金平则以台湾“在南海派有驻兵防守”,缓解了美方的疑虑,其中透露的意涵已经相当明显。
绿营更是极力阻挠两岸联手捍卫主权,甘当围堵中国的工具,故在钓鱼岛问题上,绿营提出了“联日制中”的思想。甚至有绿营学者建议,“台日在围堵中国的战略利益上一致,因此应建立与日本间的海上安全合作机制”。在南海问题上,绿营提出强化与美国、日本、东盟国家的安全关系,联手防止大陆扩张海洋力量。2010年9月,“台湾智库”的一篇评估报告称,“台湾不能再过度亲中”,“以免沦为‘联中制外’、突破岛链包围圈的破口”。《自由时报》的“星期专论”文章称,“美国对中国实行拉拢政策,结果适得其反”,“所以现在采取比较现实的政策,联合亚洲国家,遏阻中国霸权”,呼吁马英九早日清醒,不要“把台湾变成‘北韩第二’”。
由于岛内的冷战思维以及“亲美疏中”、“联日抗中”心态的作祟,也使得马当局在与大陆联手保钓问题上始终采取区隔态度。
选举考量 岛内统“独”立场对立,若两岸在主权层次上联手,国民党担心会给民进党“倾中卖台”的把柄,不利“立委”选情与领导人大选。民进党看待钓鱼岛问题,与马当局最大的不同在于,为避免得罪美日,尽可能以渔事纠纷的定位来处理。对马当局坚持主权、并在此层面与日本尖锐对立的立场,非常不认同,因此多次在东海、南海危机中对马当局的作为激烈抹红抨击,称马英九“不惜疏远台湾的盟友,如美日南韩等,以向中国输诚”,“竟然与中国、北韩一个鼻孔出气”、“与中国同仇敌忾”,其“疏日和亲中立场一目了然”。对马英九第二任期的对外政策,绿营也提出“过度重视两岸、忽略美国”的问题。原台湾地区首位民进党籍“驻美代表”吴钊燮称,“台美关系最重要就是安全,美方对台湾军费过低有所抱怨,未来推动全募兵制,经费更将花在人事而非武器获得,是美方忧虑之一。在区域议题上,台美也应更紧密合作;美国提倡在南海自由航行,台湾未表态;去年‘天安舰事件’,两岸口径一致,让美方诧异,台湾若不采纳更多美方意见,会逐渐腐蚀台美互信”。
在民进党借机操作、挑拨离间马当局与美日关系的局势下,为澄清嫌疑,马当局更不会轻易与大陆展开合作。2010年7月30日,就大陆国防部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包括大陆撤除对台导弹部署问题在内,什么都可以谈”,国民党“立委”林郁芳称,台“对此不宜立即接招,否则在国内立刻会被绿营带上红帽子,在国际上也难免引起美国日本等国疑惧,认为台湾过度倾向中国”。2010年9月18日台湾《中国时报》社论指称,两岸合作一事,“尤其此刻,台湾内部分歧仍大,徒增纷扰,不利于建立共识”。
特别是随着马英九进入第二任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轨道基本铺就,马英九未来四年的重点将会放在国际关系的拓展上,其中拓展对外经贸关系将是其“外交”重点,其核心目标就是要早日加入美国主导的“泛太平洋经济伙伴协议(TPP)”,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整合与美、日、欧盟及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至关重要。在经贸利益的驱动下,马英九在下一任期将会奉行亲美路线,进一步加强台美互信。马英九对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薄瑞光称,“维持台美关系的坚强与稳定,是中华民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为此,马英九再次表明台湾不会与中国大陆联手介入区域周边的领土纠纷。马英九称,“所有有利于亚太地区安全和平的做法都会支持,台湾不会与大陆互议亚洲领土问题,台湾愿意与他国合作,共同开发和探索海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