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直古镇上,冯斌作文博物馆与叶圣陶纪念馆隔河相望。
走进博物馆的一刹那,一股夹杂着书香的古老气息扑面而来,三四米长的过道恍若时空交错:抬眼处,硕大的《现代汉语词典》镶嵌在墙体内,从光绪年间的《南洋公学蒙学课本》到当年晋察冀边区的《农民识字课本》等不同年代的五百多本中小学语文课本静静地躺在橱窗里;墙的一边还有苏州各中小学校大门的照片和解放前后的近五百张中小学生毕业证书,各个年代的语文考试卷子……
博物馆的主人是冯斌,他最爱独坐于作文博物馆的后院,看夕阳西下,品时光流逝。平静、暖和和自足,这是他所向往的很诗意、很幸福的文人生活。
两年前,每逢周四,冯斌都会空出一天的时间待在作文博物馆里。午后,他搬个板凳坐在大门口,与古镇上古董店老板聊聊天,嚼几粒花生米,喝点小酒。
不过,如今他已难得这样的闲情逸致了。现在,冯斌出现在博物馆时总是身影匆匆,更多的是为重要的访客而来,抑或与合作伙伴谈生意。
选择不同的道路或许有助于冯斌释放心灵,但他最终的梦想依然未改。
门徒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内仅叶圣陶先生民国时期著作就有四十五种,仅《倪焕之》各类版本就达十六种之丰。 进入作文书房,那写字台上的老式华生电扇和民国年间的图书放在一起,连同墙上展示出的手迹影印件,恍惚让人进入到了叶老当年的工作环境之中。
冯斌是叶老的忠实门徒。1977年,十七岁的他被《倪焕之》中谈到的乡村教育“洗脑了”,之后就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是教育,还有叶圣陶。因而冯斌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的都是师范类院校,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到了苏州铁路师范附中教语文,业余时间笔耕不辍,那时还没有电脑,妻子担心他太累,便帮助他誊抄写好的文章。
边教书、边写作的生活没让冯斌完全满足,他开始疯狂地购书。冯斌说,收藏于他,就是毒品,已不能自拔。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了一套《教育杂志》,在清末宣统年间1909年出版,一直到上世纪40年代,是全中国教育杂志中影响力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系统讲述中国教育的刊物;更重要的是,叶圣陶的《倪焕之》最初是发表在这本杂志上。这套杂志自从1980年被捆扎后就一直搁置于角落,未被启封。一直等到2001年,冯斌在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店发现它之后,它们才真正等到自己的主人。366本,开价五万块。这个价格对他来说,不是一笔小数字。回到苏州,冯斌心里一直牵挂着。几天之后,他还是返回上海,将杂志全部买下,打车将它们运回家中。
冯斌说,语文课本是最能够留存时代印记的读物,就是历史、文学、教育综合的纸质的化石。跑苏州文庙、古玩市场,全国各地四处搜罗,冯斌倾其所有地收藏这些“活化石”,而家里的空间越来越小,到他家访问的客人,就只好垫着脚尖跟他讲话。
冯斌和直的缘分源于1998年的夏天,冯斌带着班里四十多位学生来到苏州
直古镇夏令营,他被古老又充满韵味的古镇深深打动。当他路过古镇南下塘街15号时,无意间看到一间破旧的民宅,大门上贴着“此屋出售”的纸条,房屋旁边的杂草长得很高,“那一刻,我的心就被点燃了!”
“当时只有我的妻子支持我,家人全部反对,父母觉得这样破败不堪的房子送给他们都不会要!”尽管这样,冯斌硬是在一周内凑齐五万块,将这间位于古镇南市下塘街15号的宅子买了下来。
2003年开馆装修时,冯斌投了15万元。他提前很久便开始在苏州旧木材市场搜集地砖了,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场都被他转了个遍,还结识了几位民工兄弟。这些民工兄弟一发现刻着字的石头、砖头,只要发现,立马就会给冯斌打电话。“冯老板!这里有东西!”
他花了很大一番功夫将房子改造,把废弃的瓦片全部掀掉,楼板装修,楼道打通,房间的结构全部改掉了。博物馆里的一砖一石、所有的建筑构件,都是冯斌和妻子两人用吉普车从苏州一件件搬运过来,一共拉了十三卡车。
拥有了这样的宝地,他便打算将家中叶老的藏书搬来放置在这里。“实际上做这个作文博物馆的最初起因,是想在自己晚年的时候有一个休憩之处。”冯斌说。
逃离?
冯斌作文博物馆最初的名字叶圣陶教育图书馆,向来参观的游客全部免费开放。馆内有一些书籍的销售,而大部分书是冯斌自己编写的。博物馆的投入一年大概花费三万元,还不包括两名员工的工资。而一年营业额才一万余元,新开的茶馆和客栈能稍微增加一些收入。从成立以来,博物馆的运营都是亏损的状态。水电费用也不多。不过多年前冯斌购得的这座宝地,价值却在无意中升值了数倍。
他依旧在三尺讲台上执教。但有一段时间,他说自己看不到尽头或者只看到一条死路,这段时间里,博物馆也因无心操持,关了一段时间,冯斌想换一种活法。
冯斌与几个朋友在业余开办了“小荷作文学校”,专门教小学生如何写作。2003年时学校已经有一定规模。冯斌的思路清晰起来了,他希望花了如此多心血的收藏博物馆能与自己的事业相结合。那一年,冯斌从任教23年的学校辞职,准备下海,将“小荷”品牌做起来。
正式创办小荷作文学校后,所有的事情必须往上靠,冯斌将博物馆改造成了现在的作文博物馆。之所以改名,冯斌认为这样会更贴近家长,贴近社会。为了宣传品牌,于是便将自己的名字与博物馆一起命名。
冯斌希望拓展作文学校的商业模式:比如做一次全国语文教材的推广,将小荷作文12年的语文课本的材料整理成教材,向全国的业余培训机构进行推广。这让他俨然成了一个商人。去年,他跑了两万多公里,不停地参加招商会和演讲。他还考虑用自己的名字申请商标,树立起作文教育品牌。
在这个过程里,博物馆帮了冯斌很大的忙,一些学校校长来到小荷后,并不打算立即签约买下培训教材。当冯斌带着校长们来到作文博物馆后,他们被震撼了:“与这样的人谈生意,他准不会卷款而逃,这些藏品还在呐!”如今,他谈生意时都会将合作伙伴带到博物馆来。在咖啡馆里谈生意,冯斌觉得自己会处于劣势,容易跟着对方的思路走。
如今,冯斌的学校有五十个教师需要他来支付工资。事业已经发展到如今,他必须带着团队向前走。对于藏品的研究处于的缓慢状态,冯斌更多的是无奈。等小荷的体系构建完整之后,他打算退出,将学校交给同事打理,自己专心研究藏品。
冯斌打趣地说道:“到了八十岁我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我的头发一定会全白了,手中应该有一根榆木拐杖,……我会继续喝黄酒,继续盼望冬天,继续写作。不过那时候更多的写的是小荷作文学校在三十年前是怎样教学的,在哪里上课和现在有哪些学生成了中国著名的作家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