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五的足球“乌托邦”

2012-12-29 00:00:00许十文黄燕仪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2年19期


  147300元。
  这是刘孝五接到的一审判决书上,判定的赔偿金额——他必须向自己昔日的合作伙伴毛为民以及他们共同打造的珠超公司,赔付这笔金额。这位一直在探索中国足球是否存在一种更为纯粹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和空间的“市场化足球的卫道士”,却在“同业竞争”的法律条款下先摔了一跤。
  在足球圈里,很多人都认为刘孝五对足球有着超乎物质的热忱,也有足球俱乐部的老板觉得,刘的理想离现实有“几个世纪的距离”。
  从太阳神足球俱乐部的经理人,到粤超联赛董事长,刘孝五在足球界已经折腾了将近20年。刘孝五对奥运很有意见:“纳税人的钱,为什么要用在绝大多数人都不懂的运动上?”他心中的体育理想,是英超那样的,不会产生金牌但可以用来赚钱的职业联赛。不过现实离他的想象很远——譬如,英超公司并不需要对英足协负责,在上个财政年度向各参赛俱乐部分利35亿英镑;当前的中超,则是一个由中国足协严密控制,各俱乐部长期处于投入状态的“伪商业联赛”。
  但是他坚信足球仍然是个朝阳产业,至今,在足球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的欧美国家,足球市场仍按照每年15%-20%速度的高速增长。中国资本对足球市场的投入兴趣,只是由于体制和缺乏足够商业化产品的原因,而被“堵”住了。
  2009年,作为创始人之一,刘孝五在广东组建了珠超,中国第一个由民间组织发起,以公司化运作的职业足球联赛。2010年,刘孝五又和多家广东地方足球俱乐部发起了粤超公司,中国第一个有俱乐部入股管理公司的股份制职业足球联赛,任职董事长、总经理。
  无论珠超、粤超,在足球圈里都被形容为中国体育职业化、产业化的重要实验。作为“革命者”,在足球江湖里一路打滚过来,刘孝五在心里或现实中已经树立了不少“敌人”,譬如投资足球的垄断国企,或者各种体委官员。
  现在,刘孝五最主要的敌人,却是他曾经的战友,三年前和他一起创立珠超联赛的人。珠超联赛让他跨入了足球产业化的门槛,粤超则让他接近了股份制足球联赛的图景,但两个联赛的竞争,令刘孝五最终被告上法庭,让他的足球理想又面临一夜虚无的险境。
  
  摸石头的日子
  1994年,刘孝五是太阳神集团的董事长助理,当时他想效仿国外把集团投资的太阳神足球俱乐部当企业那样运营,标志性的第一步,就是让俱乐部有自负盈亏的能力。“那时候我经常想,我是否能养活一支球队,让它有利润,乃至上市?”——这句话,刘孝五说了将近20年。
  对于体育赛事来说,最基本的市场正在球场的外围:观众和赞助商。刘孝五还记得当年他到越秀山体育场看的一场甲A联赛。“有赞助商给观众派了大约4万顶帽子,太阳神队一进球,红帽子便哗啦啦地抛出观众席,壮观极了。自此,我在球场里看观众比看比赛还要多。”
  1994年,为了把球票收入从广州体育局“抢”回俱乐部,刚调到太阳神俱乐部的刘孝五,还跟包揽着太阳神队比赛售票权,隶属于体育局的越秀山体育场方面吵了好几次。
  球票收入只是基础,刘孝五的参照系在国外。除了球票和赞助,欧洲职业足球俱乐部还可以在球员买卖、电视转播、商品、比赛奖金和会员费上获得收入。1990年代,刘孝五多次尝试在这些“财路”上分一杯羹,却屡屡碰壁。
  譬如,1996年,为了获得比赛转播的收入,刘孝五曾亲自到球场门口和电视台的转播车对峙,结果被CCTV为首的媒体群而攻之;他还跟广州地方政府策划起中国第一个足球彩票发行合同,尽管合同已签,却很快就被叫停……
  时隔多年,付费转播和足球彩票在国内已然现实。刘孝五说起往事不无得意:“中超这么大的品牌联赛,十几年里居然连一个(场地)广告牌都没卖出去。如果我来设计,我会让足协、媒体和俱乐部在中超公司里各占股份。这样的中超绝对动力十足,运营赚个盘满钵满。”
  现实里,足协(以及其上级体育局)和地方政府一直是中国足球竞赛的主操手。1990年代末,中超联赛出现“国进民退”潮,各地大型国企们受地方行政的意志趋使,争相入主中超俱乐部,它们不计成本的投入,令广州太阳神等民企俱乐部望尘莫及。
  举步维艰那几年,太阳神集团退出足球。广州足球俱乐部分别换了吉利、香雪、日之泉等几个东家,还差点掉到业余联赛里去。2006年,广州市长酝酿了饭局,令日之泉和香雪等股东退出广州足球俱乐部,转而安排了本地大型国企,广药集团成为广州队的新东家。
  “1995年,太阳神大老板还很惊奇地说,刘孝五竟然可以让一个足球俱乐部做到收支平衡。但两年以后,俱乐部的开支便直线上升。那些国企俱乐部根本是不计较投入的,他们给球员开出的工资太高了,以至你根本留不住球员。”刘孝五说起来还很愤懑。
  刘孝五离开了广州,到深圳继续他的俱乐部经理人生涯,销门票、找赞助、跟地方体育部门交涉……看上去,中国足球的大环境容不下刘孝五的诸多想法。然而, 2008年年底,一个机会找上了刘孝五,让他的足球产业想象开始接近了现实。
  五人足球:足球市场的无人胜境
  2008年底,刘孝五接到了一个至今记忆犹新的电话。电话那边是毛为民,前中国足协官员,上海明舍公司董事长。这个曾经在利物浦大学修读体育产业,希望成为大卫.德森(美国NBA总经理)的人,向刘孝五描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区域性五人足球职业联赛。
  “他一说,我立刻开窍了。这种联赛门槛低,规则简单,容易启动……我完全可以作起来。”刘孝五回忆说,“在这个国家,过去都是领导出面找些垄断国企包起俱乐部,去打足协垄断的全国联赛,而五人制区域联赛完全可以从民间做起,从联赛公司到参赛俱乐部立即实现真正的公司化运作。”
  毛为民策划的广州珠超联赛有限公司的长远目标类似于美国职业大联盟:珠超公司是联赛的主导,电视转播、赞助、产品销售等收入都归珠超公司所有,比赛的费用则由俱乐部负担,要加盟这个联赛的新俱乐部,也必须给联赛公司加盟费。
  刘孝五在足球圈的经历,也让他知道创造一个新联赛所意味的商机。“知名联赛成为企业的品牌建立的载体,这是世界大部分体育联赛管理公司的盈利模式,而且,只要你能耐得住前期几年的投入,盈利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刘孝五说。
  刘孝五与毛为民迅速走到了一起。当时,毛为民已经和广东省足协签署了一份《独家协议》,得到了“在广东省内独家开展五人制足球联赛”的授权;刘孝五负责宣传、招商等工作,他调动了自己在广东足球界积累的各种资源,“一个月就约人沐足19次”。
  最先应允参加珠超的,是赵达裕、古广坚等经营足球学校的足球界名人。“我从来没有见过非政府行为主导的联赛,”古广坚对记者说,“他们提出市场化运作,意味着我的俱乐部跟传统球队、俱乐部不一样,我可以自行控制投入和支出。我为什么不去试试?”
  刘孝五把新成立的珠超公司安排到省足协办公,又向毛为民借款注入新公司以注册资本。他还招来了多个投资人,在各地成立五人足球俱乐部以参加珠超,而像佛山这样的城市,地方足协还主动组队参加。为了表明珠超的“与众不同”,刘孝五还为珠超联赛定下了一个规矩:不允许垄断国企参加珠超。于是,来自各地、期望以足球进行品牌营销的私营企业主,以及足球界的各路人士陆续建立起多家五人足球俱乐部,首届珠超联赛也在2009年11月7日开幕。
  在新成立的珠超公司,毛为民和刘孝五分别以48%和47%的股权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珠超联赛规定,每个广东城市只能有一个俱乐部参加珠超,参加比赛的俱乐部必须以公司模式进行运营。“低成本、区域化、公司化”,构成了珠超五人制足球联赛与中超、中甲足球联赛的主要区别。
  第一个赛季,俱乐部们在各地发展出不同的故事。在深圳等大城市,地方体育局,以及它们管辖下的体育场馆,对这个民间比赛的支持并不积极。不过中小地区的情况则要好得多,譬如,东莞松山湖镇政府直接投资上百万元到东莞松山湖俱乐部中去,帮助俱乐部获得了第一届珠超的冠军。
  对于曾在中超联赛俱乐部里担任经理人的刘孝五来说,足球俱乐部上百万元的投入并非大数字。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刘孝五认为自己已经摸到了一个新兴足球产业的门道:五人足球是“有钱人(指带有地方行政意志的垄断国企)看不起,没钱人也玩不起”的比赛,在中小城市尤其有市场。
  “你的俱乐部带着地方的名字,地方便得关心你,对成绩也会有期望;同时,地方的赞助商开始注意到你,给你资金支持,你就要增加投入以保证成绩。这样的话,俱乐部和联赛公司同时得到发展。”前东莞松山湖俱乐部总经理朱继征对记者解释。
  刘孝五的市场化理想有了变为现实的可能。2010年,体育媒体们以“火爆”来形容刚结束的首届珠超联赛,之后两年,重庆、四川、广西、海南等地都纷纷酝酿起各自的五人制足球职业联赛。到现在,刘孝五还不时成为各地政府和足球界的座上客,为五人足球“煽风点火”。
  模式之争
  2010年6月,筹备第二届珠超联赛之际,刘孝五宣布了珠超联赛的远景目标:三年回本,五年站稳,然后向创业板进军;同时,刘孝五又发话说,将逐渐把珠超股份向珠超联赛各俱乐部转移,转移的对象还包括媒体、相关的体育公司和投资公司,“令珠超公司最终实现无人控股”。
  “在招徕参赛俱乐部的时候,股权是我私下向他们承诺的长远利益。”刘孝五对记者如此解释,“我知道俱乐部老板们要什么。我不能像过去中超、中甲的各种行政主管单位那样,一天到晚管着他们,还问他们要钱。”
  不过,珠超公司的大股东毛为民,以及另一个股东王军,并不支持刘孝五的分股设想。他们坚持珠超公司对珠超联赛的绝对主导。按照刘孝五的说法,当他提出向俱乐部分配珠超公司股份的时候,毛和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