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企业都忙于发债融资。来看几组数据:截至9月底,上市公司今年发债规模已达约6700亿元,同比激增33.62%,其中大型上市银行、央企是发债的主力军;今年前8个月,全国企业类债券累计发行量突破2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所占比重仅为7.5%;截至9月中旬,地方政府债实际发行总金额达2211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1781.6亿元的额度。
民企债券融资的现状,与中国民营经济的体量和贡献度是不相称的。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民营经济总量占中国GDP的比重已超过50%。但在“举债前行”的比例中,民企获得的份额不到10%。
在民企发债举步维艰的同时,国企在债券市场却风生水起。这边厢,许多大型央企纷纷通过债券市场,跳过了中间商,实现了金融脱媒,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监管政策相对宽容,地方国企及平台公司蜂拥进入债市,通过发行债券来弥补银行贷款受限所造成的资金缺口。例如,中国铝业的举债额度在名义上早就远远超过了《公司法》规定的“不超过净资产40%”的红线。
地方债还会“变本加厉”。在第四季度,还将有2000多亿元左右的城投债发行,但这也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新项目投资计划和依然在建的融资平台项目。
用业内人士的说法,如今连中西部的区县级城投公司都能来发债,而民营企业除非是国内500强,或者是所处行业的龙头公司,否则发债资格就是奢望。因为即便规模较大、经营不错的民营企业,也难以满足监管部门的最低评级要求,就是发债成功,给出的利息成本也会偏高,还不如拿银行贷款。
而对于债券的购买者而言,出于风控考虑,普遍存在“国企偏好”,原因是一旦企业出事,国企往往有政府兜底,而民企几乎不可能。更实际的情况是,现在经济形势不好,而民企发债人信息披露不可靠,最后只好选择和政府关系比较近的企业所发的债券。
民企发债的过程也是一件艰辛的事。光是在前期材料准备阶段,就需要找地方政府的各个行政部门盖章,这往往会拖很长时间,远不如国企发债的审批来得快。
另一种“不公平”是,相比非上市的民企,上市公司获得了隐形的发债“优先权”:距8月8日上市首日仅两个月,一拖股份(601038)即迅速启动了再融资方案:打算发行不超过15亿元的公司债,以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而上半年业绩同比下滑近七成的舜天船舶(002608),在完成7.8亿元公司债发行之时,高调提出拟动用近两亿元资金进行证券投资——这无疑让缺钱的中小企业望而叹息。
可谓老生常谈的民企融资难问题,现在延伸到了债券市场。至于解决办法,这跟解决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路是完全一样的,需要的就是真正的执行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