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从业人员的职责和律守

2012-12-29 00:00:00俞晓兰
中国市场 2012年36期


  
  
  [摘要]编辑似乎是日复一日的被动劳作,其实是日日更新的自觉追求。编辑不是枯燥无味的机械重复,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工程。编辑是把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和知识形态最大化地转化为共享工程。编辑的职业,需要有文化的关怀、知识的累积、观念的更新,和广为捕捉信息资源的特殊敏感和特殊能力。整体性、选择性、连续性、综合性,是编辑从业人员的特点。一个称职的编辑,首先是一个善于学习、勤奋向上的学生。一个优秀的编辑,必然是对完美生生不息的追求者。编辑是一份工作,更是天天要面对全方位挑战、充满诱惑的事业。21世纪现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构,编辑从业人员责无旁贷,与有责焉,与有荣焉。
  [关键词]编辑;职责;律守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6-0099-02
  1默默无闻的职业特质
  编辑工作其实是一种产业链:把信息资源和知识型态,有序化、载体化、专业化并社会化的滚动传播。整体性、连续性、综合性、选择性,是编辑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编辑作为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使者,在知识和信息传递中,扮演的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的角色。历史地看,人类创造的灿烂的知识文化,所以能够以可接受的形态保存和发展,编辑的劳动功不可没。现代社会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对信息知识越来越强的依赖,各种多元文化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迅速地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所有信息和知识无不经过编辑之手的整合、梳理、提炼、加工,然后与受众群体发生联系和互动。毫无疑问,编辑在引领社会的文化潮流方面,也有自己的职分担当。
  因此编辑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和知识准备,以及对信息资源的敏感和整合能力,显得极为重要。所谓人文素质,首先是判断是非正误的道德审视能力和健康良善的审美情趣。说到底是要把健康的适合广大受众需要的精神产品编发给读者阶层。而知识储备是培育职业编辑审美辨别力的粮仓。当然还需要一定的文学根底和文字写作能力,这方面的修养是编辑精神成品者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读者,除了专业的知识积累和实际工作的能力,编辑的职业道德和律守越来越引起社会和行业的重视。
  编辑的职业道德和编辑的个人修养有直接的关系。编书、编文稿、做版面、做设计,前提还是做一个有道德有操守的人。过去人们常说,诗人写诗,功夫在诗外;同样道理,编辑编文字稿件,功夫在稿外。这里所说的“功夫”,即是指编辑从业人员如何作人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实际上,只有先作好人,才能做一个好编辑。作人是基础,编稿是专业,服务读者是工作的目的。而服务就需要服务的精神。编辑的精神,是既为编辑载体,又为作者也为读者的高尚的服务他者的精神。
  编辑的精神是高尚的,日复一日从大量来稿中挑选佳作,编辑成文,像是能工巧匠,有时还得把作者不太成形的宝石坯雕琢成光彩夺目的艺术品。然而,一旦作品问世,编辑却“不见”了,读者看到的只是作品与作者。所以茅盾先生曾以“披沙拣金,功归于无名英雄”来赞誉编辑职业。可见编辑这一行常常具有默默无闻自我牺牲的职业特质。这种牺牲精神在编辑从业人员那里,开始是自觉自律,最后达到习惯成自然,本该如此,又何足道哉。
  2发现的能力和乐善思贤的心理
  编辑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有甘做路石的牺牲精神,更需要有乐善思贤的伯乐心理。发现美善独创的作品和不同流俗的人才,是编辑的天职。要认文不认人,择稿唯“贤”,而不是用稿唯“亲”。名流大家的作品自然给我们带来欣喜,但要避免唯名家是从,而忽略新人。采用文稿,不妨坚持质量第一、读者喜闻乐见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那些具有真知灼见、引领时代潮流、布局精彩且文笔优美的作品,应该作为首选。刊物应该为有创新精神和真才实学的作者鸣锣开道。发现和扶植一个人才,比一项发明或一项成果更具有长远的社会价值。
  某种层次上讲,编辑是向读者传递信息的工程师。因此,编辑从业人员应该有一种特有的职业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来源于编辑从业人员对自身工作的体认和对传布人类文化的伟大意义的认识。精神产品作者的劳动结晶,需要通过编辑的劳动才能走向通往社会之路。编辑的职业以其透明的劳动来增加作品辐射光芒的亮度和强度,推动优秀的精神产品造福于当时后世。
  成为具有伯乐心理素质的编辑,除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外,高超的审美鉴赏眼光特别重要。有独特的眼光,才会有独特的发现。这种独特眼光的获得,显然需要一定的天分,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更新的能力,以及勤于学习、善于思索的专业精神,无疑可以培育造就提升自己的实力。当然传统文化中在称道的“异量之美”,同样极为重要。看到了,识别了,发现了,而不予以推介表彰,等于没有发现。能否在林林总总的文稿中,发现有上升空间的作品,发掘有发展潜力的作者,乃至发现并扩大作者队伍的潜力股,是一位称职编辑需要做到的自身职分。发现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美德。所谓“异量之美”,就是能够欣赏、推许与自己的个性风格完全不同的人才和作品。愿意欣赏别人,是人的一种美质。发现优秀,可以使自己更加优秀。[1]
  3面对全方位挑战的特殊行业
  编辑似乎是日复一日的被动劳作,其实是日日更新的自觉追求。编辑不是枯燥无味的机械重复,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工程。编辑是把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和知识形态最大化地转化为共享工程。对从业人员而言,编辑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项天天要面对全方位挑战的充满诱惑的特殊行业。整体性、选择性、连续性、综合性,是编辑从业人员的特点。一个称职的编辑,首先是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生。一个优秀的编辑,必然是对完美的生生不息的追求者。
  编辑是杂家,即使是某一行业的专业编辑,也需要有杂家的特点。这是由其工作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所以要求编辑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否则其业务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在策划、审读和选题的运作过程中,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都需要求编辑从业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如果编辑的知识占有量不足,又如何有敏锐的眼光、开阔的思路来捕捉选题?如果对所编所选的作品缺少整体驾驭、运作的能力,又如何能推出上乘的优秀作品?经验证明,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是编辑工作的职业根基,如果地基过于单薄轻浅,显然难于盖起摩天大厦。当然知识的储藏,非一朝一夕之力,需要不断学习,日积月累,让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编辑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创造和创新的过程,在忠实于作品的作者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所传递的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巧手新裁,使原作在感官上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不能要求编辑写出同样的作品,但编辑必须有眼光来发现这样的作品,扶助这样的作品,推广这样的作品。编辑作为作品的第一读者,不仅应该成为作者的知音,也应该成为读者的知音。职业习惯和事业训练,使编辑几乎是顺其自然地进入作者的思维天地,以朋友式的坦诚和客观的冷峻,创造性地帮助作者去改进作品中某些不够严谨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即使不能做到理想的“一经编辑手,作品焕新姿”,也应该通过编者的通读、审视、推求,使作品达到一种无憾无疵或少瑕少疵的境界。
  编辑是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其审美态度和价值观念难免通过所编发的文章和作品,同时呈现给读者,传递给受众。明白了这一层,就不会产生任何试图轻估编辑劳动的想法了。编辑面对的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可是只要建立起人文关怀和文化承担,不失时机地多渠道积累和储备知识财富,注视社会的脉搏,看清文化传播的行情,洞悉读者的口味,把握好文稿的价值,就会知道怎样做才能使其内容和形式得到美善兼具的第二次升华。
  4既忠实作者又忠实读者是编辑的律守
  编辑工作的目标是将文化精品呈现给读者,是向社会传播组成“今天”这个词的各种信息。因此在对作者负责的同时,对社会负责,对广大受众负责,是编辑从业人员的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观念。如果说发现人才、推出佳作是编辑的天职,那么既要忠实于作者,又要忠实于读者和广大受众,就是编辑从业人员的最高律守。
  作者是精神产品的原创生产者,拥有该作品的著作权。编辑编发的每一部作品,都离不开编辑过程中的主要“人脉”——作者。编辑和作者的沟通、交流、互动、互补,是把产品推向社会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作为编辑,必须尊重作者的原创权,可以提出这样那样的修改意见,却不可以自作主张地随意改动原作的宗旨和行文风格。其实也就是忠实于原创文本。编辑整理古代典籍,忠实于原典文本尤其是必须遵守的原则。所以三联书店的前老总沈昌文先生,在他的谈编辑心得的书中,特别强调作者作为“人脉”的重要性。不结作者人脉之缘,何来精彩之作?何况文字作者又是世间最敏感、最富情感情趣的一群“动物”,不动之以行家里手的真情实感,简直没法跟他们谈到一块儿。当然,沈先生的“谈情说爱”,都是基于尊重作者、忠实于作品原创权的编辑律守。
  读者和受众拥有对精神产品的选择权,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阅读和拒绝阅读,是读者和受众个人的不能强加的权利。编辑的职责在于源源不断地把最优质的精神食粮提供给读者和受众。对读者负责和对作者负责的一致性,是编辑从业人员的职业信条。读者在接受精神产品时,不仅能够获得思想的启迪,还能得到审美的愉悦,喜闻乐见,如沐春风,社会就多一份和谐,多一份美的感召。现在很多人喜欢用“美美与共”这四个字,编辑的劳动,其实就是在参与在搭建“美美与共”的人类心灵建构的伟大工程。读者是编辑心目中